2019-2020学年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历史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姓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生动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列与姓氏有直接关系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凝聚宗族关系的政治制度,与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故选B。禅让制是古代中国曾出现过的更迭统治权的一种方式,与姓氏无直接关联,排除A;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是为了打破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推出的政治制度,与姓氏无直接关联,排除C;行省制是开始于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元朝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提高行政效率而实行的制度,这与姓氏无关,排除D。‎ ‎2.如图为“颖川赖氏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 A. 宗法制的特征 B. 礼乐制的遗风 C. 禅让制的传统 D. 分封制的痕迹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中反映的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符合宗法制特征, A项正确。‎ 礼乐制度与题干中反映的以血缘为主体的族谱无关,排除B。禅让制是古代以贤能为标准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中的族谱无关,排除C。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与“宗祠”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来看,与“宗祠”密切相关的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维护贵族统治的制度,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是注重血缘亲情、尊宗敬祖。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分封制是分封诸侯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制度;世袭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继承王位的制度,均与材料反映的注重家族、尊奉祖先的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4. 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贤”指的是禅让制,“传子”指的是王位世袭制,因此A符合题意。B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朝全面推行。C出现在隋唐,D不符合中国国情。故本题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5.《“封建”考论》中说:“西周时代的中国,理论上已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过只是一种封建式的统一,而非后代郡县式的统一而已”。这里的“封建”是指 A. 世袭制 B. 礼乐制 C. 禅让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而古文的“封建”就是分封制,故D符合题意;世袭制是指权力和爵位等按照血缘关系而传承,故A不符合题意;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是要规定贵族日常生活的等级名分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6.历史学家李学勒在解释某一制度时说:“它是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来的‘邦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制度应为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早期阶段社会中政权结构……一种有部落联盟转变来的‘联联’‘联邦’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属于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故B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但不属于社会政权结构,故A错误。礼乐制,也不属于社会政权结构,故C错误。世袭制,属于王位继承制,不属于社会政权结构,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要注意区别分封制、封建制、宗法制的概念和含义,避免混淆错误。‎ ‎7.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察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通过宗法制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故答案为C项。世袭制自夏朝时期确立,排除A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应当是另外的制度,而不是分封制自身,排除B项;察举制在汉朝时期实行,排除D项。‎ ‎【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即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8.如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据此推断,这一政治体制是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县制度 C. 皇帝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权力被收归于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手里,故其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只能反映“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的局部信息,不是最佳答案,排除B;皇帝制度仅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一种制度,故C项不是最佳答案,排除;三省六部制开创于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准确认识,易错点为C 项,对此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解读,一定要有整体的建构能力,明确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之间的区别。‎ ‎9.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创举,这主要是指 A.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B.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C.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同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A。B项是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排除;CD两项都是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排除。‎ ‎10.下图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图表可知,中央机构中没有宰相,同时设置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时期,故D项正确。图表没有唐朝的”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故A项错误。宋朝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故B项错误。元朝设中书省,故C项错误。‎ ‎11.‎ 在秦统一后的一次朝廷上的辩论中,廷尉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斯主张推行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李斯分析的是分封制的弊端,李斯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正确。分封制是李斯主张废除的制度,B错误。宗法制不是管理地方制度,C错误。世袭制属于王位继承的制度,D错误。‎ ‎12.下表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下表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 A. 致使富豪入仕艰难 B. 忽略了身份界限 C. 削弱了世卿世禄制 D. 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表格中显示富豪入官比例只有6%,说明汉代的察举制促使富豪入仕艰难,A项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可知B、C两项错误;由官僚贵族子弟占大多数,富豪子弟占据6%、平民子弟占据15.7%和贫民子弟占据8.7%,说明选官并不是公平公正的,D错误。‎ ‎13.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明太祖 D. 康熙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迁移能力。本题主要考察君相之间的矛盾;A项秦始皇设三公诸卿制度、郡县制度、皇帝制度;B项汉武帝主要设置了中朝(内朝)和外朝并立;C项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会专权乱政,故废除,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正是设立内阁;D项清朝没有丞相,或者宰相。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 ‎14.打破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的选官制度是 A. 九品中正制 B. 世卿世禄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依据考试成绩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D正确。九品中正制以血缘门第为依据;世卿世禄制,按血缘关系选官,故A、B错误。察举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控制,故C错误。‎ ‎1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 A. 分封制→郡县制 B. 三公制→三省制 C. 世袭制→禅让制 D. 封国制→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三省制是唐朝时期的,夏之前是禅让制之后是世袭制,行省制是元朝的,故B、C、D错误。‎ ‎【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秦朝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即可。‎ ‎16.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军机处之所以能由‘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转而成为执掌军国大计的常设机构,完全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它设立于 A. 顺治年问 B. 康熙年间 C 雍正年间 D. 乾隆年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军机处之所以能由‘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转而成为执掌军国大计的常设机构,完全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故C正确。顺治年间没有设立军机处,故A错误。康熙年间也没有设立军机处,故B错误。乾隆年间不是军机处开始设立的时间,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17.“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其中罗马的“伟大”是指 A. 议会制度 B. 专制制度 C. 法律制度 D. 邦联制度 ‎【答案】C ‎【解析】‎ 罗马的“伟大”在于 罗马法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故C正确;议会制度是英国创立,故A错误;专制制度不符合希腊罗马特点,故B错误;邦联制度是美国建国之初实行,而且不久就被废除,故D错误。‎ ‎18.雅典城邦民主被誉为古代西方文明灿烂的重要“标签”。为这个制度奠基的重要举措是 A. 设立长老会和公民大会 B. 依据财产划分社会等级 C. 依据部落划分社会等级 D. 废除对公民划分等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依据财产划分社会等级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故B正确;梭伦改革以前已经设立长老会和公民大会,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依据部落划分社会等级”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排除C;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建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 A. 城邦最早出现时期 B. 梭伦改革时期 C. 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D. 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实行“陶片放逐法”,故答案为C项。城邦最早出现时期、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时期均没有实行“陶片放逐法”,排除A、B、D三项。‎ ‎20.“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利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全体人民”是指 A. 所有男子 B. 有财产的本地成年男子 C. 贵族男子 D. 全体居民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真正能够享受民主权利是雅典城邦的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雅典妇女、奴隶均不享受民主权利.综上所述,故B准确,排除A、C、D。‎ ‎2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斯的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对《十二铜表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对奴隶统治的残酷性 ‎②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③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④有利于限制贵族的特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③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D。‎ ‎22.西塞罗曾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古代罗马用以维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 A. 命令 B. 宗教 C. 法律 D. 道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故答案为C项。皇帝的法令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罗马国家没有以命令方式来治理社会,排除A项;古代罗马不是以宗教和道德来维护人们之间的协调性,排除B、D项。‎ ‎23.公元1世纪,罗马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为了有效统治如此庞大的国家,罗马统治者 A. 延用习惯法 B. 制定成文法 C. 颁布《十二铜表法》‎ D. 制定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帝国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问题。公元1世纪,为有效统治庞大的国家,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故答案为D项。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表明习惯法已被成文法取代,排除A、C项;《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排除B项。‎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24.柏拉图曾评价希腊民主制度说:“穷人处死或流放他们的反对派,将同等的社会权利赋予其他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政府中担任职务,从而开始实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其中穷人“流放他们的反对派"依据的是 A. 希腊神话中的传统做法 B. 克利斯提尼创设的陶片放逐法 C.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D. 伯里克利时期公职人员津贴发放办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穷人流放他们的反对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创设的陶片放逐法针对可能威胁雅典民主的人,符合题意,故B 项正确;希腊神话中的传统做法,不属于当时流放反对派的依据,故A项错误;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不属于希腊,故C项错误;伯里克利时期公职人员津贴,与流放反对派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B。‎ ‎25.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里讲到:罗马有一个惯例,皇帝即位时,既要第一公民身份在执政官面前宣誓效忠于罗马法律,还要在罗马广场面对公民再次宣誓效忠法律。罗马皇帝反复宣誓效忠反应了当时的法律是 A. 保障所有人利益的工具 B. 罗马公民的行为准则 C. 执政官监督人民的依据 D. 皇帝欺骗公民的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既要第一公民身份在执政官面前宣誓效忠于罗马法律,还要在罗马广场面对公民再次宣誓效忠法律”可知,当时的法律是罗马公民的行为准则,故B项正确。A项错误在“所有人”,罗马法律只是保障罗马公民的利益的工具,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皇帝的行为,没有体现执政官监督人民,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26. 有历史教材评论某次改革“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标志着雅典一个多世纪以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这次改革 A. 由执政官梭伦推行 B. 推选伯利克里首席将军 C. 指克里斯提尼改革 D. 将雅典民主推向“黄金时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此次改革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因为他用十个行政区域取代了原来的四个氏族部落,用五百人会议取代了四百人会议,从而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故C项正确;A项开始确立;BD项将雅典民主推向“黄金时代”。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政治文明·克里斯提尼改革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制的得失:积极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27.直接民主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直接有关的是 A. 雅典的农业发达 B. 小国寡民城邦 C. 古希腊民主传统 D. 斯巴达人的威胁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雅典城邦制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这也就能够实现全体公民参加公民大会, B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与直接民主的形成无直接联系,排除。‎ ‎28.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在公民大会上进行发言、辩论,并就重大问题举手表决。这种政治现象发生于 A. 古代雅典 B. 古代罗马 C.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 D.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符合题意。B错误,因为罗马以法律出名,非典型的民主制国家。C,D错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专制文明。综上,本题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表现 ‎29.“在雅典,只有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才能参加公民大会,而且只有父母均为雅典公民者才能成为雅典公民,奴隶和异邦人均不得进入公民大会会场。有的异邦人因为误入公民大会会场,竟被判处死刑。”这体现出雅典民主 A. 具有宗法色彩 B. 崇尚世袭特权 C. 受到身份限制 D. 属于代议制民主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未涉及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故排除A项;D项的表述与雅典民主属于原始的直接民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只有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而且只有父母均为雅典公民者,本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体现了雅典民主受到身份限制,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项,选择C项。‎ ‎30.《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材料表明 A. 罗马法能够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 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 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可知,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故选C。罗马法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但无法消除,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排除B;材料在强调法律对治国的作用,并未描述皇帝制定政策的相关过程,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企;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十一表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这些条文反映出 A. 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 B.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C. 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D. 奴隶与平民未受法律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说明法律上奴隶与自由人不平等,反映了奴隶制度下奴隶悲惨的命运和奴隶社会的本质,说明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故答案为B项。A项,《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贵族不能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而《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与习惯有一定的界限,排除;D项,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不受法律保护,平民是受法律保护的,排除。‎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32.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解释的垄断 B.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C.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D.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扩充 ‎【答案】A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结果,它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罗马平民权益不受贵族的损害,故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本身就属于公民法,所以无所谓奠定基础一说,B错误;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并不会改善奴隶的处境,C错误;《十二铜表法》属于成文法,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扩充不符合材料中“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的内涵,D错误。‎ ‎33.《西方民主史》载:“(英国)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因此,首相有责任回答议会的咨询,向议会报告政府的工作。”该史料主要表明在英国 A. 议会取得国家各项权力 B. 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C.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 首相及内阁对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首相负责行政权,实际上在国家重大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首相有责任回答议会的咨询,向议会报告政府的工作”说明首相及内阁对议会负责,D正确。议会负责的是立法权,A错误。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国王地位信息,C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过程实现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34.英国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其成果体现在 A. 1787年宪法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权利法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奠定了君主立宪制基础,D正确。A是美国宪法。B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文献。C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文献。故排除ABC。‎ ‎35.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其目的是 A. 建立法治社会 B.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限制国王权利 D. 明确议会的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权、军权等,故C项正确。AB项是《权利法案》的作用,故排除。《权利法案》明确了议会的权力,故D项错误。‎ ‎36.《权利法案》较“光荣革命”的发展,在于 A. 用法权规范君权成为基本制度 B. 国王“统而不治”从此成为惯例 C. 责任内阁制度从此建立 D. 建立了具有英国特色的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提高了议会权力,从此用法权规范君权成为一项基本制度,A 正确;国王“统而不治”从此成为惯例是在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B错误;责任内阁制度确立是18世纪以后,C错误;英国特色的宪法不符合材料中二者对比的信息,D错误。‎ ‎37.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2008年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所共同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A. 《人权宣言》‎ B. 《王位继承法》‎ C. 《权利法案》‎ D 1787年宪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文件,不符合题意;B、C两项是英国的法律性文件,不是美国的,排除;美国的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国家,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3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又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美国宪法的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原则 B. 人民主权的原则 C. 民主共和的原则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又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原则,故A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人民主权的原则,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民主共和的原则,故C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 二、非选择题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 材料二 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后来,诸候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材料三 ‎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如何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观点,秦始皇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上采用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朝初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汉武帝时,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是如何对地方进行管理的?‎ ‎(4)综上所述,请概括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答案】(1)制度: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2)制度:郡国并行制;调整:实行“推恩令”。‎ ‎(3)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 ‎(4)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联系所学可知,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根据材料中的“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候王”,并联系所学可知,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联系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4)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处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除十将军外,雅典几乎所有官职均向各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投票并作出决议。‎ 材料二 希腊是哲学的故乡,三位希腊先哲都与雅典有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而亚里士多德先在雅典学习,后又在那里讲学,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雅典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材料一对参加公民大会者有何限制?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的现象与材料一有什么联系?‎ ‎【答案】(1)特点:主权在民;民主程度高。限制:必须是20岁以上的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说明: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具有阶级局限性。(2)联系:材料一所体现的民主制度极大地激发了雅典人的创作热情为材料二所体现的雅典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或者答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亦可。)‎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说明了人民是拥有主权的,雅典几乎所有官职均向“各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则说明了民主程度高。对参加公民大会者就是要强调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没有民主权力即可。说明了雅典的民主也是有局限的。‎ ‎(2)材料一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文化艺术的繁荣和文化名人的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现象其实是因果关系,即材料一的民主政治导致了材料二的文化艺术的繁荣和文化名人的出现。‎ ‎41.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其间产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之一。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 材料三 ‎ 材料四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1)使材料一中两人荣登英王宝座的“不流血事件”是什么?材料中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是怎样产生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所创立的与英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图2这一结构关系建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结合以上问答,你对近代民主政治有哪些认识?‎ ‎【答案】(1)事件:光荣革命。‎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 ‎(2)产生:选民选举。‎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3)国家:英国;美国。‎ 法律依据:美国1787宪法 ‎(4)认识: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析】‎ ‎【详解】(1)事件:由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场面”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光荣革命。‎ 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产生:由材料“只有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或在本宪法实施时已为合众国公民者,可被选为总统”可知,总统是经选民选举产生。‎ 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1787年宪法颁布后确立的政治体制是总统制共和制。‎ ‎(3)国家:由图1中的“君主统而不治”可知,其反映的是英国的政治状况;由图2中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的关系可知,其反映的是美国的政治状况。‎ 法律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来源于美国的1787宪法。‎ ‎(4)认识:结合所学可从其民主的性质入手分析。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