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 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是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表述,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时代的到来,D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从1956年开始,A错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C错误。‎ ‎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其施政纲领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论联合政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1954年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命完成。政协也成为了政治协商的机构。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颁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宪法性文件;C项是在1954年通过的;D项是1945年出版的文件,并非施政纲领,而是指出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的走向。‎ ‎3.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深有感触地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我愿意在这个方针下,尽力联系原国民党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团结在政府的周围,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应有的作用。”邵力子所感触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指导方针,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课本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正确;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不是一项政治制度,故②错误,排除组合选项中所有带②的,即A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知识,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1954年确立并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一国两制”‎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1954年确立”“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指1954年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1949年确立的;C项改革开放以后;D项1947年。‎ 点睛:材料“1954年确立”“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6.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A.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D.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因此“文化大革命”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C选项正确;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A选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因此“文化大革命”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不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故B选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D选项错误。‎ ‎7.“一国两制”首先是为解决(①)问题提出来的,但最先在解决(②)问题上得到落实。“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成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 A. ①香港②澳门 B. ①香港②台湾 C. ①台湾②香港 D. ①澳门②台湾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首先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但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落实,1997年香港回归,故C正确;ABD排除。‎ ‎8.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开始于 A. 1997年7月1日 B. 1998年12月20日 C. 1998年7月1日 D. 1999年12月20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D项正确。A是香港回归的时间。B和C与香港和澳门回归时间不符合,排除。‎ ‎9.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里的“它”是指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A项符合题意;B 项是新中国基本的外交方针,排除;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旨在解决不同国家社会制度的外交分歧,之前中国已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成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变,故C项排除;D项是1971年取得的外交成就,排除。‎ ‎【点睛】“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关键信息。‎ ‎10.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日内瓦会议 C.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 通过“一边倒”方针同苏联等国建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万隆会议于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与会国皆为亚非国家,旨在讨论反对殖民主义的问题,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该会议符合杜勒斯的描述,故答案为C项;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是在1953年,只有中印两国,排除A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有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不是仅亚非国家参加,排除B项;D项是新中国的外交举措,排除。‎ ‎【点睛】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后来,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11.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求同存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C正确;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匀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联系所学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含义分析解答。‎ ‎12.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这次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雅尔塔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为亚洲和平奠定了基础,故选C;开罗会议是二战议题,雅尔塔会议确立了战后体系,万隆会议则是亚洲发展问题,皆可排除。‎ ‎13.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主要是指 A.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B.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C. 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拒绝 D. 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案”被否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新中国外交的划时代胜利。故答案为A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在尼克松访华后被打破,排除B项;C、D项也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内容,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是指”的要求,均排除。‎ ‎【点睛】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美国总统尼克松回忆1972年访华时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下列对尼克松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B.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 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 中美两国结束对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它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故选D;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最终解体,排除A;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1979年,排除C;1972年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排除C。‎ ‎15.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在谈到中美两国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C. 美国对华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 D. 中美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实行敌视和遏制政策,两国处于对立状态,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苏联并不是干涉中国的外交,B错误;中美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说法绝对,D排除。‎ ‎16.2018年3月20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武装警察的“反恐和平演练”。当日,成员国外长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称:“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武装同盟,我们只是在地区反恐、经济发展、跨国走私毒品防范等方面加强合作。”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A. 奉行结伴不结盟的原则 B. 建立了世界各国武装警察联合部队 C. 杜绝了本地区走私活动 D. 确立了公平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成员国外长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称:“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武装同盟,我们只是在地区反恐、经济发展、跨国走私毒品防范等方面加强合作。”可知,A正确;据材料“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等信息可知,不是世界性的,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杜绝了”本地区走私活动,C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能确立公平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D错误。‎ ‎【点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所培育出来 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7.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下列内容不能作为其依据的是 A. 按每年收入多少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B. 除十将军外的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C. 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发言权一 D. 为担任公职和参政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所有公民都可以平等参与政权,而根据财产划分公民等级显然体现不出这一特点,选项A 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除十将军外的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发言权一、为担任公职和参政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都可以提现出公民在参政上是平等的,因此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梅因指出:“在古代世界中,一个社会的本地公民常常自以为是由于血统而结合在一起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指的是打破血缘关系,打破贵族掌握政权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彻底打破部落贵族控制政权的局面,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选项符合题意。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的要求,A选项排除。公民陪审法庭有利于保障平民利益,但并未打破部落和氏族控制政权的局面,B选项排除。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属于伯里克利改革时期,此时贵族政治已被打破,D选项排除。‎ ‎【点睛】掌握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设立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制定了贝壳(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19.《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A.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B. 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不断发展完善 D.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买卖活动的程序和相关细节可知,公民法时期的罗马法律具有重形式、重法律程序的特点,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中对交易活动的繁琐规定,影响效率,不能体现其便于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十二铜表法》的一项规定,不能体现法律的不断完善,C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买卖程序,不是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D项不符合题意。‎ ‎20.罗马打开了地中海世界的大门后,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法律纠纷经常发生。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审理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案。经过长期司法实践,罗马的异邦人 A. 贸易纠纷逐渐使用万民法调解 B. 接受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双重裁判 C. 在罗马的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D. 普遍享有了罗马的公民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马的万民法解决的是罗马外邦人和外邦人、外邦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纠纷,因此选项A正确;公民法不适用于外邦人,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罗马公民法只保护罗马公民,选项C排除;普遍享有公民权是在卡拉卡拉敕令颁布之后,其时间为2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1.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法”指的是 A. 自然法 B. 万民法 C. 公民法 D. 十二铜表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西塞罗是自然法的代表人物。关键信息: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主。由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这个“大写的法”是一个法律观念,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A项正确;BCD项都具体的法律条文,不是法律观念,故BCD项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统治·罗马法·自然法 ‎2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前夕,90多岁高龄的申纪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申纪兰是共和国史上惟一的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她参加审议的内容应该是 A.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故答案为C项;1982年宪法规定“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A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23.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两岸关系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里的政治基础是 A. “九二共识”的坚持 B. 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 C. 两岸“三通”的扩大 D.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即“九二共识”。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A正确;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是“九二共识”达成的前奏,B错误;两岸“三通”的扩大不符合材料中的政治基础的主题,C错误;九二共识不属于政党之间的合作,D错误。‎ ‎24.从1986年起,中国开始交纳有关的维和行动摊款。2019年,中国承担的维和行动经费分摊份额将由之前的7.92%升至12.01%.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分摊的份额仅次于美国,这反映出 A. 中国是维和经费的最主要承担国 B. 安理会的维和效率明显提高 C.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 美国的军事影响力逐渐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承担的维和行动经费分摊份额将由之前的7.92%升至12.01%,这反映出中国逐渐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故C项正确;美国是维和经费的最主要承担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数据体现出安理会的维和效率明显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美国的军事影响力逐渐削弱,故D项错误。‎ ‎25.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 A. 民主政治渐趋成熟 B. 人文主义勃兴 C. 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D. 城邦利益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雅典“公民”认为人有国家属性,与国家兴亡共荣辱,其强烈的爱国意识,说明了其明确的城邦利益至上原则,故选D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并不成熟,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人的价值与尊严,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B项;与国家兴亡个人荣辱相关的不只限于参政热情高,排除C项。‎ ‎26.公元前31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 A. 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 B.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 ‎【答案】B ‎【解析】‎ 发放津贴是为了解决因为贫穷而不能参政的问题,即消除“贫穷”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而非废除财产等级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而选项A则是不符合题意,排除;“五百人会议”和消除这种“障碍”无关联,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是伯利克里的措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7.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对古罗马某一法律评述如下:“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据此可知,这一法律 A. 反映了古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 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 C. 开启了罗马共和国对法治的思考 D. 使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成文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可以看出,该法律的出现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故材料说的法律是《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继承了罗马习惯法的一些内容,故B项错误;C项中的“开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28.“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 体现中国继续加强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体现了中国主导全球经济发展 C. 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联通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这种互学互鉴、包容互信的精神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强有力引擎,故C正确;新时期中国强调不结盟,而且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合作,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排除;“一带一路”的实施,并不是经济援助,因此排除D。‎ ‎29.梭伦曾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由此我们可知梭伦改革 A. 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 B. 注重保障贵族的利益 C. 推行一种中立政策 D. 以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最大特点是坚持中庸的思想,“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体现出中立的思想,C正确;梭伦改革是缓和了阶级矛盾,不可能化解社会矛盾,A错误;材料中体现出的是中立的思想,并不是注重保障贵族的利益,B错误;以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符合材料中立的思想,D错误。‎ ‎【点睛】依据材料中“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可知是中立的思想。‎ ‎30.伯里克利时期,除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意味着 A. 下层民众亦可参与政治 B. 雅典民主发展遭受挫折 C. 公民权益将得不到保证 D. 公民内部政治权的普及 ‎【答案】D ‎【解析】‎ ‎“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说明民众已经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认识,D正确;参政必须是公民,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主遭遇挫折,B错误;公民权益在公民大会得到保障,C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二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三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 (1)材料一、二、三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 ‎(2)归纳材料四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 ‎(3)材料四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 ‎【答案】(1)制度:公民大会,抽签选举。科学性:决策方式避免了盲目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抽签选举体现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保证了公平、公正,避免腐败。‎ ‎(2)特点: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作用: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3)区别:材料四所述制度实质是君主专制;雅典属于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得出公民大会,根据“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得出抽签选举。科学性:根据“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得出决策方式避免了盲目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根据“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得出抽签选举体现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保证了公平、公正,避免腐败。‎ ‎(2)特点:根据“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得出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作用:结合所学,可从提高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分析回答。‎ ‎(3)区别: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所述的三省六部制实质是君主专制,雅典属于奴隶制民主政治。‎ ‎32.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对立,也有合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1971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三卷》‎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2009年奥巴马在亚洲之行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关键性的议题上,无论是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还是核不扩散,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我们或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奥巴马还表示,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注入力量”。‎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从美国方面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态度,并结合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主要原因:美国国内反华、亲台的势力强大;台湾问题;长时间的隔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2)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 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3)态度: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4)因素:国家利益;国际格局;国际形势;意识形态。‎ ‎【解析】‎ ‎【详解】(1)主要原因:根据“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得出美国国内反华、亲台的势力强大;根据“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得出台湾问题;根据“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得出长时间的隔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2)变化:根据“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得出由敌视到缓和。‎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等方面分析总结。‎ ‎(3)态度:根据“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我们或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得出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角度回答。‎ ‎(4)因素:综合材料,可从国家利益、国际格局、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总结。‎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古代中国逐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人对希腊民主制赞赏有加,对中国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则多持批评态度,尤其是实行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出现的腐败、暴政……。其实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能脱离其存在、演变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每种社会制度都有其合理一面,都在当时推动了本国社会发展,对东西方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选择与国情”的角度就古代中国和希腊政治制度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示例只做参考。论题明确无误给4分,论证过程就民主或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原因和影响方面展开论述,能举三个以上论据给12分;格式正确,有总结分析给4分。‎ 示例一: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不适于农耕,而更适于发展工商业,民主、平等、法治则是工商业的发展的内在要求,随工商业奴隶主力量的壮大,雅典通过三次改革,最终确立并发展了民主政治;‎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这又为直接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政治条件。同时小国寡民的城邦要求激发城邦全体公民的爱国热情建设保卫城邦,雅典以其发达的民主政治实现了这一目标。‎ 雅典民主还激发了城邦公民的爱国热情,希波战争的胜利、工商业繁荣发展。民主激发人的创造力,从而创造了辉煌的精神文明,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产生、戏剧的繁荣等无不证明了民主政治的成功。‎ 但是,这种民主仅适合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其抽签选举、轮番执政的参政方式造成权力滥用误用,易于形成暴民政治,最终导致其衰落。‎ 综上所述,一种政治形式是由其特殊地理条件、经济生活所决定的,而其政治形式都不是完美的,有利就有弊。‎ 示例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虽不完美,但却是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重要保证 论证: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虽历经曲折但一直发展下来的文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于春秋战国,奠基于秦,演变发展于汉、唐、宋、明清。其得以建立的基础是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的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稳定,而国家的统一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保证;巩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也使建立专制中央制度成为必要。历经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近代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动乱,人们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渴望,强化了大一统的观念;汉唐宋元国家的强盛又从事实上证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重要性。抗击外敌入侵,少数民族侵扰,修治公共公程等也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合理性。‎ 综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一制度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保证。‎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加以论证分析。本题的论点是“制度选择与国情”,主要论证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雅典的政治制度。我们要对比的分析问题,关键是讨论国情对政治制度的选择的重要意义。此外我们要注意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