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盐城市伍佑中学 ‎2018-2019学年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 A. 宗法制 B. 君主制 C. 分封制 D. 世官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可见材料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A正确;君主制不能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排除B;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排除C;世官制是选官制度,不能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排除D。‎ ‎2.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有可能产自 A. 家庭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工场手工业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流向和特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3.清代蒋炯《踏车曲》描述了某劳动工具:“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该工具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翻车的特点,结合图片信息,应该选C。A是曲辕犁,B是耧车,D是筒车,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4.“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A. 宋朝 B. 隋唐 C. 秦朝 D. 明清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引文的意思为:中书(门下)掌民(行政权),枢密院掌兵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权,各部门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管辖。而宋朝正是通过这些机构设置来分散相权,故A正确。;隋唐时期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间互相牵制以分权,故B错误。秦朝的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此时并没有设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故C错误;明朝通过设置内阁、清朝通过军机处,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并没有材料中所出现的以中书、枢密院和三司进行分权的措施,故D错误。‎ ‎5.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 重农抑商观念占主导 D.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风气前后的“善恶”变化,故A错误。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适用于士人阶层,材料中未体现,故B错误。“壮者服贾,老者归田”指一些人年轻的时候出去经商,等老了还是要回来种田。因为重本抑末的观念,重视农业,年老后就不会再去经商,怕被人轻视,并且害怕留不下什么产业给子孙,当时最重要的产业还是土地。故C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壮者服贾”的原因,却不能说明为何“老者归田”,故D错误。‎ ‎6.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C.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排除A;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区域长途贩运兴盛的信息,排除C;当时苏州经济繁荣,商品应有尽有,反映了明代商业发展繁荣,故选D。‎ ‎7.“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发端于广东一隅”、“ 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这次战争发生于广东,最后发展到了北京,“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说明清政府最终战败,可知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C正确。A项未攻入北京,排除。B项不是发端于广东,也没有攻入北京,排除。D项不是发端于广东,排除。‎ ‎8.《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 英军割占香港岛 B. 太平军进行北伐 C.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D.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答案】B ‎【解析】‎ ‎【详解】1853年,“粤逆”可知是起源于广州的太平天国运动,“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B正确;英军割占香港岛是1842年,A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是1860年,C错误;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1900年,D错误。‎ ‎9.“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不能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 甲午海战战斗壮烈 B. 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C. 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 D. 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从材料中的海东龙泣舰沉波可以看出甲午海战的壮烈,A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的上相锚轩出议和可以看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B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九城谣谍遍网罗”体现清政府镇压反割台斗争,C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故选C。从材料中“台人号泣秦桧歌”可以看出,台湾人民是反对割让台湾的,D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 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条件 D.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人民群众,此处“国民”不包括人民群众,排除A;由题干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这说明,孙中山认为,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而非属于君主。这就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君主和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C是从经济方面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体问题,排除D。‎ ‎11.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B.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全国学生和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各阶层的觉醒,应该可以看出这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故选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应该是大革命发动了北伐战争,排除C;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 ‎12.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C.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民生主义,强调土地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民族主义,即反对满洲贵族封建统治,排除B;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因为大家想做皇帝”可见孙中山认为要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解决权力分配问题,只有废除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故选C;D是中国共产党的反封建政策,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 ‎13.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 百团大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主动出击的大规模的战役,国民党军队未配合,排除A;能体现“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是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故 B 正确;CD 项都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与共产党军队关系不大,故排除。‎ ‎14.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 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D. 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与材料“1949年4月”不符,故A错误;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与材料“1949年4月”不符,故B错误。根据材料“1949年4月”、“金陵”,可知该事件是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故C正确;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故D错误。‎ ‎15.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讲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召开于 A. 1949年 B. 1953年.‎ C. 1954年 D. 1966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毛泽东”“制定宪法”“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题干所示事件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排除AB,C正确。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民主法治遭到破坏,《宪法》名存实亡,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错误。‎ ‎16.“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 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可以知道,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D。1923年中共三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排除A;八七会议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排除B;井冈山时期,中共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C。‎ 点睛:本题以“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为切入点,考查红军长征时期召开的遵义会议的意义。‎ ‎17.下边是新闻漫画《游子身上衣》,游子身披五星红旗,喜笑颜开,欢欣鼓舞。漫画反映的事件 A. 直接促使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B. 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C.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D. 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的状态游子身上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岸“三通”是指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海峡两岸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排除A;1999年澳门回归宣告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排除B;1997年7月1日英方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游子身上衣》反映的是香港回归后相关人民欢庆的场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故选C;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民众赴大陆探亲访友,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的状态,排除D。‎ ‎18.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实现直接“三通”‎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正确;实现直接“三通”是双方交流的步骤,排除B;加强经济密切合作是双方交流的体现,排除C;践行“一国两制”构想是两岸统一的结果,排除D。‎ ‎19.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 C. 参加万隆会议 D. 改善中日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不包括弱小、不发达的非社会主义‘农村’国家,排除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与“反对‘城市’国家”无关,排除B;材料中的“农村”国家就是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国家就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材料表明中国积极与亚非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共同反对发达国家的国际强权。结合所学,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众多亚非国家参与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故选C;日本在当时属于‘城市’国家,故排除D。‎ ‎20.“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①积极开展睦邻友好交往 ‎②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 ‎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行体现了我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交往,故①正确。“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沿线各国加强团结与合作,说明我国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故②正确。“一带一路”与联合国没有直接关系,材料反映不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③错误。“一带一路”建设是基于新安全观而提出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几个关键词集中体现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故④正确。故选①②④组合正确,排除ACD,选B。‎ ‎21.周恩来说:“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复杂的。但是举行这个会议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性的增长。”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 A.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C. 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可知指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结合所学,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故选B;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排除C;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与题意“五大国”无关,排除D。‎ ‎22.中美在上海《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这主要是针对 A. 日本迈向政治大国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欧洲共同体的壮大 D. 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缓和的原因主要有: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苏联陈兵中国的东北边境,中苏关系紧张。因此《中美联合公报》的这一内容主要针对的是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所谓的“其他国家”就是指苏联,故D项正确;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故A项排除;不结盟运动、欧洲共同体壮大与题干“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无关,故BC项排除。‎ ‎23.1746年2月10日,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遂让普特尼重新组阁,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当他邀请上届内阁的阁员入阁时,被冷言回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2月12日辞职。这一事件后,英国 ‎①责任内阁开始出现 ‎②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③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④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1721年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排除①;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排除②;由材料“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可见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故③④正确,故排除ABD,选C。‎ ‎24.“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步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这段材料 A.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 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答案】C ‎【解析】‎ 由“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推动的结果,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特定为无产阶级;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25.马克思在其一部书稿中这样写到某事件:“首都的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叛卖,己经懂得,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该事件是指 A. 法国大革命 B. 巴黎公社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向德军投降,1871年法国首都巴黎的无产阶级发动了巴黎公社起义,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民主选举出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处理公社事务,故B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共同发起的,革命后无产者没有掌握政权,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此时马克思已经逝世,故CD项均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叛卖”,结合巴黎公社爆发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26.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C. 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D. 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布尔什维克党主张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由材料“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可见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要以选举方式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而非暴力革命,排除B,选D;材料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要以和平方式掌握政权,说明尚未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排除C。‎ ‎27.2016年6月,英国“脱欧”沉重打击了面临欧元、难民、恐怖袭击等诸多危机的欧盟,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危机。欧洲一体化开始于 A.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 C.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于1951年,开启了欧洲一体化,故选C;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于1957 年,排除AB;D建立于1967年,排除。‎ ‎28.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党的领导人彼得•谢列斯特在1962年1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处在战争的边缘。总而言之,我们制造了这种无法收拾的军事紧张局势,然后又想从中脱身。”日记中谈及的是 A. 华约组织建立 B. 古巴导弹危机 C. 越南战争爆发 D. 朝鲜战争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华约组织建立于1955年5月,而题干是主人公于1962年的日记,记录的应该是当时发生的事情,故A错误。题干表示事件发生在1962年,“处在战争的边缘”“军事紧张局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但美苏双方主观上都不愿意发生战争,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故B正确。 越南战争发生时间为1955年-1975年,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故C错误 。朝鲜战争起止时间是1950年到1953年,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故D错误。‎ ‎29.2017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朝鲜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美国与俄罗斯相继出兵叙利亚。这些事件反映出当今世界 A. 多极化的趋势停滞 B. 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C. 美俄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 D. 世界大战危险临近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今国际多极化的趋势正在逐步加强,并非停滞,故A错误。世界局势总体呈现和平与发展态势,但由于“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国际关系中也存在着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本题正反映了当今世界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故B正确。当今国际关系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非美俄主导,故C项错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大战的威胁存在但尚不严重,故D错误。‎ ‎30.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世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 全球化 B. 一体化 C. 多极化 D. 集团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新的力量”“地缘战略手”“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排除A;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排除B;集团化指集团成员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排除D。‎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请选正确,错误请选错误,并在相应方框内填写或涂写.(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这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为了巩固统一,有效管辖辽阔的疆域,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国中央与地方统一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故判断为错误。‎ ‎32.明朝的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由官方进行。‎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明朝推行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并以严刑峻法惩处违禁者。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故判断为正确。‎ ‎33.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为中心任务,这说明党中央认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答案】错误 ‎【解析】‎ 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为中心任务,并提出发动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之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时间顺序颠倒。故本题错误。‎ ‎34.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答案】错误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近代史上,俄国“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第一次成为共和国”指的是1917年的二月革命而非十月革命,材料表述错误。‎ ‎35.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判断为错误。‎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2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所说的“这便大错”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有何弊端?材料二所说的唐代“较以前是进步的”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积极性?‎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认识?‎ ‎【答案】(1)标准:贤良、孝廉。‎ 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 制度:科举制。积极性: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 ‎(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并结合科举制意义回答。‎ ‎(3)本题可以从选官制度的影响回答,可以从选拔人才的标准、选官方式、中央集权等角度回答。‎ ‎37.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阿克顿(英国历史学家)‎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请回答:‎ ‎(1)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多元利益的妥协”?‎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妥协”现象的认识。‎ ‎【答案】(1)史实: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2)依据: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 原则: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州与北方州;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三权分立。‎ ‎(3)认识: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妥协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 ‎【解析】‎ ‎【详解】(1)“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妥协”反映不同阶级阶层采取渐进而非激进的步骤达到目标。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颁布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除此之外,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都体现了“妥协”色彩。‎ ‎(2)第一小问,根据“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可知谈判和妥协政治机制的创立与实践,保证了美国宪法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第二小问,从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参议院与众议院,国会、总统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入手。‎ ‎(3)本题设问开放。从原因看,妥协是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从结果看,妥协能够达到预期的政治目标,防止社会动荡,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 ‎38.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七周年。九十七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回答:‎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这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取得什么成果?‎ ‎(2)国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势力,请举例说明。‎ ‎(3)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新时期,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什么?‎ ‎【答案】(1)意义:标志中共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举例:实行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百团大战。‎ ‎(3)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2年宪法。‎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对峙时期革命道路与抗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上痛击日军的一大实例。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3)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1982年宪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