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赤峰二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为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2019年)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 形成礼乐制度 C.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 出现早期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玉礼器系统”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就有可能存在早期国家,D项正确;A项为商周时期,排除;B项,西周时形成礼乐制度,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氏族制度消失,排除。 2.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 A. 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世官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到商朝时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少弟死后,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仲丁以后,王室内部继续发生王位纷争,兄终弟及制遭到破坏。当继位之弟死后,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兄之子,因而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针对这种状况,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为B;根据材料“诸侯莫朝”说明已经实行了分封制,A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实行世官制,不符合题意,D错误。 3.秦统一六国后,将秦国通用的篆书作为统一的文字加以推广,但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小篆,而是隶书。合理的解释是( ) A. 秦朝统一文字的结论可能有误 B. 隶书更具有实用性 C. 统一文字的措施没有真正实施 D. 小篆未能强制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比笔画圆匀,具有图画美的小篆,隶书工整对称更具实用性,所以尽管有了统一文字篆书,秦代更多的文书和简牍是以隶书书写的,B项正确;秦朝在全国范围内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的结论是确切的,并且是用国家法令的形式强制通行全国,ACD三项说法错误。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 ) A. 放松了人身依附控制 B. 加强了地主土地兼并 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寺控制大量的人口、土地,使“佛图户”增加,户籍制度受到破坏,政府控制的自耕农人数大大减少,这势必会严重影响政府的赋税收入,D项正确;自耕农由国家监管到佛寺控制,人身依附并没有放松,A项错误;佛图户受到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佛寺监管,并没有加强一般地主的土地兼,B项错误;佛图户由国家控制到受佛寺的监管,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 5.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是指儒学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合道家思想,这体现出魏晋玄学是儒道相互融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材料中玄学是魏晋时期,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在唐朝时期,故C项排除;D项中的“正统”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 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 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 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 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元人……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注重突出诗情画意,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天人合一、书画同源,故AB项排除。 7.《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習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专门以国家力量,严厉惩治打击对祖父母、父母不敬,不养,不孝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唐朝注重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强化儒家道德,以维护社会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只有《唐律疏议》的法律规定,没有司法审理与执行,B项错误;只有家庭伦理在某条法律中的体现,不能证明其是立法的基本原则,C项错误;《唐律疏议》以国家律法强制孝老敬亲,不能说明“孝老敬亲“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D项错误。 8.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体现了“四书”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四书”是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孔子权威地位动摇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弃儒从商”的说法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项;《红楼梦》没有明显的朝代信息,并不能确定反映的是宋代生活,排除D项。 9.下表所示为南宋前期绍兴府部分地区每年征购盐额情况 地区 会稽县曹娥 会稽县三界 余姚县石堰 山阴县钱清 盐额(石) 16586 29323 64376 66352 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商业税率比较高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商品经济占主导 D. 特色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表格中政府向绍兴府等部分地区每年“征购”大量食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地区的食盐生产和销售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特色手工业市镇已经兴起,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征购数量,不是商业的税收与税率,A项错误;食盐生产与销售,不是农业生产,B项错误;只有部分市镇生产食盐成为特色产业,不能说明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占据主导,C项错误。 1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使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 C. 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说明在作者眼中,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B正确。A项描述与材料“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转变的描述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国家行政机构的演变,故无法得出行政机构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C;军机处属于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结合所学便轻易作出判断,提醒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尊重材料才是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 11.有关清圣祖康熙的样貌,历史上有过不同记载。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材料 出处 ①天表英俊,岳立声洪。 《清史稿》 ②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 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作者为朝鲜王朝肃宗年间文人,1712年左右曾来大清国游历。) ③他的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而稍显鹰钩状。虽然脸上有一点天花留下的痘痕。 法国传教士白晋 A. 材料一来自官方记载,最权威可信 B. 材料二和三有部分信息相似,记录真实可信 C. 三则材料立场各异,皆不可信 D. 三则材料都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史料详加考察,小心推理,大胆求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对于康熙的样貌,《清史稿》、朝鲜人金昌业、法国传教士白晋有着不同的描述记载,哪一种更合理,并不能有权威材料进行证明,因此不能准确进行判断,要结合相关的史料进行详细考察,推理求证,从而得到更最合理的信息,故答案为D;《清史稿》是所谓的官方史料,但是也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编写的,难免掺杂着主观性,没有其他佐证材料,不能证明其最权威可信,A错误;材料二和三有部分信息相似,但是无从证明哪个记录真实可信,仍然要进行考察,寻找佐证,B错误;不能因为记载不相同,就没有经过考证而全盘否定,C错误。 12.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 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 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 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 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唐宋大量瓷器,可以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答案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3.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C.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法家代表人物虽然“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说明法家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实质上反映出儒家的治国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专制制度的加强体现了儒家思想地位的巩固,故AC项错误;儒家思想是维护专制集权的思想基础之一,故D项错误。 14.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与北汉南下的假情报,出兵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宋太宗赵匡义时命重修《太祖实录》,特地指出,太祖率兵出击契丹入侵,众将士强拥太祖为帝。这说明 A. 历史解释因时代不同而有差异 B. 不同角度的历史解释会有差异 C. 历史叙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D. 不同史料出现会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今人认为宋太祖亲自策划陈桥兵变,而宋代《太祖实录》宣扬宋太祖是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合理的解释应是宋代为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故用官修史书的方式来确定陈桥兵变的性质,这体现了历史记录受政治影响而呈现主观性,故C正确;时代不同、角度不同不是材料中历史解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B;文献史料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具有主观性,综合多种史料也不一定能确认历史事实,D错误。 15.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众在20世纪初不再简单仇外排外,而以排满作为救国反抗侵略的前提,将与满人的仇当作不共戴天的世仇,是因为清政府反动卖国,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D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反对清政府成为主要目标,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被当作“及身之祸”变得不是当务之急,AB两项错误;材料无关中国革命后的政治建设和制度构想,C项错误。 16.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近代民主化发展 C. 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 公民意识与民族民主意识严重缺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国家视其民为奴隶”使中国社会长期缺乏民主观念,而“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则指的是中国人缺少民族意识,这样恶性循环造成了“吾国之大患”,D项符合题意;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只是材料的一部分,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历史发展中的弊端和积习造成的国民与国家的离心,不是在研究国民素质和近代民主化发展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无关“社会矛盾激化”的信息,C项错误。 17.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开颅洗脑”应当是指思想解放运动,并且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冲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使知识分子接受民主和科学的洗礼,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故答案为D项。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维新变法,排除A项;“开颅洗脑”的意义重在解放思想,而不是移风易俗,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项。 【点睛】 联系所学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自我疗伤”应当是指洋务运动,“温药治疗”是指维新变法,“猛药重治”是指辛亥革命,“开颅洗脑”是指新文化运动,据此确定答案。 18.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A. 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 B. 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 C. 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 D. 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是探讨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材料是探讨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而不是强调内容的不同,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对德相认识的肯定,排除C;材料强调日本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日本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面强大,中国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落后。从而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选D 19.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达说:“资本家是虎,我们不能说,本国的虎比外国的虎不会食人;我们也不能说,只可抵抗外国的虎,不必扑杀本国的虎”。由此可知,他当时( ) A. 对资本家的本质认识较深刻 B. 正确分析了革命主要对象 C. 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认识不足 D. 认为反帝反封是根本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共成立前后,李达用阶级分析方法,提出反对中外资本家,没有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指出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可知他当时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还不深入和全面,C项符合题意;将中外资本家等同,不能说明其对资本主家本质的认识较深刻,A项错误;材料中李达没有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BD两项错误。 20.袁世凯当政后,表示“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故分农林、工商两部,以尽协助提倡之义。”据统计,从1912年到1916年间,北京政府先后颁布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说明 A. 北洋政府仍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 B. 北洋政府采取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措施 C. 北京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进社会风气 D. 北京政府注重依法推进民族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宜以实业为先务,故分农林、工商两部,以尽协助提倡之义。”“北京政府先后颁布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法规等达86项之多”可知这些法规有利于推进实业发展,顺应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潮流,即顺应了时代发展,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民主性质,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风气的改进,C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民族经济的发展,D错误。 21.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 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 京派的立场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的消失 D “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而后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在这里开辟出租界。从本质上说,租界是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国中之国”,也是其对华实施政治渗透、经济掠夺的基地。但殖民当局在租界内采取严格的市政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建设手段,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与此同时华侨大量迁入,长期的华洋共处实际上是一个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复杂过程,最终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融合,这种融合为海派文化产生的基础。本题选A。材料没有说明海派对于京派的批评,故B错误;京派鄙视海派的经商,体现出重农抑商思想,故C错误;“京海之争”实际上是官商之争,并不能说明南北文化的融合,故D错误。 22.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 B. 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 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没收一切土地也包括农民的土地,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将地主和公共土地收归国有,这就保障了农民的利益,符合当时团结农民进行革命的要求,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B正确;“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和“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都没收地主的土地,都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无法体现第二个土地法这个变化的意义,排除A;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3.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91 1983 122645 650474 35032 1442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 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 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 D. 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的相关统计可知,改革开放带动了各种交通形式的客运量都有较明显的增长,人口流动不断加快,A项正确;仅仅从中国客运总量的增多,没有新的客运方式出现,不能得出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中只有量的增加,没有新的内容出现,C项错误;相比其他形式,航空客运总量的增加,不是最多的,D项错误。 24.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示意图,据图可以判断该战役 A. 歼敌四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B.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 发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 D. 挡住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继续进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1940年5月1日——6月18日”,地图上的“枣阳”“宜昌”等信息可以联系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张自忠领导的33集团军奋战抗日的枣宜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答案为C;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开始,歼敌四万人,A错误;台儿庄战役是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B错误;经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后迫使日军停止了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D错误。 25.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取消;C不对,是指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D不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6.在谈及古希腊早期民主时,学者丛日云指出:“这是使公民团体一方面自我封闭和极端排外,另一方面在公民内部产生对城邦归属感的重要根源。”这一论断的依据是,古希腊 A.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 B. 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 C. 以血缘关系界定公民身份 D. 轮番而治的民主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希腊早期的城邦是由血缘部落演变而来的,同一部落或同一城邦的人具有共同的血缘,只有这些人才能成为城邦的公民,这使古希腊的公民团体一方面自我封闭和极端排外,另一方面,由于城邦公民具有相同的血缘,又在公民内部产生对城邦的归属感,故答案为C项。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强调的是公民具有公共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D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7.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 B. 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C. 自然法的法律条文高于一切人定权力 D. 为古罗马奠定了政治法律哲学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塞罗的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理念,不能高于一切人定权力,所以自然法的法律条文高于一切人定权力不正确,C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28.马丁·路德说:“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这一主张 A. 宣传了平等自由的原则 B.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 C. 否定了君权神授 D. 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国家的权力应该在宗教神权之上,这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平等自由的思想,排除A;马丁·路德的主张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排除C;宗教改革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的描述。 29.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宗教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包含着人文主义精神,主要因为它们( ) A. 讽刺了教士的虚伪和教徒的无知 B. 表现了人的形象和现实世界 C. 揭露了神的虚幻和教会的腐朽 D. 贬低了神的地位和提高了人的形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通过写实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善恶,表现了人的形象和现实世界,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故选B。ACD三项都是为了宣传人文主义精神。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30.机器大工业造成的跳跃式扩展生产的能力,使原料和销售市场成为发展生产的唯一限制。正如德国首相标洛宣称:“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要殖民,而是我们必须殖民,不管我们是否想殖民。”由此可知( ) A. 欧美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 殖民扩张成为拓展市场的唯一手段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工业革命驱动欧美不断地拓展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为满足生产的发展,需要冲破“原料和市场”不足的“限制”,去殖民扩张,D项正确;工业革命后的积累不再是原始积累,A项错误;殖民扩张只是拓展市场的有力手段之一,不是唯一手段,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开拓市场的原因,不是殖民扩张的结果,C项错误。 31.二战后,美国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通过签订双边互惠贸易协定和积极推动多边谈判等方式来降低关税税率。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开始推行“公平与管理贸易”政策,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加强对外贸的千预。材料反映了美国 A. 旨在解决滞胀危机 B. 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C. 推行经济霸权主义 D. 阻碍了经济区域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美国对外贸领域加强了干预,主要是因为日本和西欧的崛起冲击了美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美国调整了外贸政策,故选B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滞胀使美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经济霸权主义强调的是美国干涉他国经济发展,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32.下图为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投票情况,这反映了( )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失去了社会基础 B. 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分化 C. 欧盟内部各国利益矛盾不可调和 D. 英国脱欧是广大民众的理性选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投票”情况统计,可知英国社会不同的地区、阶层和行业之间对等脱欧的态度不同,这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分化,B项符合题意;只有英国人对脱欧的态度统计,不能得出整个欧盟内部都在抵制一体化,也不能说明欧盟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AC项错误; 只有简单的脱欧公投统计,不能说明脱欧是民众的理性选择,D项错误。 33.据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词汇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等词汇却被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汇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B. 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C. 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 D. 全球化的扩展使国人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词汇大量出现,反映了中国人过于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还没有理性地对待经济全球化,以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等词汇却被大量频繁使用,反映出国人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传统观念问题,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中国词汇使用频率变化情况,C项中“发展中国家”表述存在以偏概全倾向,排除。 34.“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 体现中国继续加强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体现了中国主导全球经济发展 C. 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联通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这种互学互鉴、包容互信的精神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强有力引擎,故C正确;新时期中国强调不结盟,而且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合作,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排除;“一带一路”的实施,并不是经济援助,因此排除D。 35.“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由此可知,“新冷战” A. 确立了世界新格局 B. 是美苏之间武装对抗 C. 以欧洲为战略重点 D. 加剧了世界局势动荡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加剧了世界局势动荡,故D正确;世界新格局是多极化趋势,A项中“确立了”表述错误,排除;“新冷战”是苏联解体以后出现的,1991年苏联已经解体,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是美苏冷战时期,C错误。 36.严伯钧的《西方艺术课》中描述一种独特的美术风格:“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视觉上会给人造成强烈不安的感觉。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下列哪幅绘画作品能体现上述风格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镜中少女》 D. 《日出·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对美术风格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浪漫主义,以下四幅绘画中只有《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故A项正确。《拾穗者》是现实主义,《镜中的少女》是主体主义,《日出·印象》印象画派,故BCD错误。所以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材料解析题(37题14分,38题12分,39题20分,共46分) 37.自古以来,世界各国都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利。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至1954年10月,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邬思源《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制度及其实践》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以美国为例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何体现了对权力的监察和制约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答案】(1)特点:①小官监察大官(以小驭大);②中央派遣并直辖;③职责有明文规定;④无常设办事机构 意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特征①议会或国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利;②分散权力,权力间相互制约;③政府权力相对萎缩 美国:①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分权制衡的原则;②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特点:①受到苏联的影响;②广泛发动群众;③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干石的官吏”等信息进行概括小官监察大官;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意义:从加强中央集权和整治吏治两个角度回答。 (2)根据题目材料“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利.……攻府权力萎缩的状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是议会或国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利;同时分散权力,权力间相互制约;政府权力相对萎缩。举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的体现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分权制衡的原则;另外从联邦制方面进行分析。美国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根据题目材料“‘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全国已发展了十多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決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监察制度主要受到苏联的影响,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且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发挥监察作用。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机遇延误论”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是正确的。(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同意这一观点。) 阐述: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镇化程度高(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市民文化兴盛;出现一些带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家;西学东渐,中西同期文明有很多相似的现象;但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 19世纪中期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机会。 升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机遇延误的主因(或者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谈也可以)。 示例二 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不成立。(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阐述: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展开论述,(如迁都与面向海洋并无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其影响等)说明明代中国并无走向现代的可能,并不存在历史机遇; 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制度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领导集体、指导思想等层面论证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 升华: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角度展开;或从历史全局性综合分析的角度展开也可。 【解析】 【详解】 阅读材料,提出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是正确的。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同意这一观点。阐述: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是时代背景,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兴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出现、西学东渐等说明出现近代化趋势,但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失去了一次近代化机遇。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说明中国又失去了走向现代的机会。最后总结升华,说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化即历史机遇延误的主要原因。(其他论题言之成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也可。) 39.恩格斯这样称道文艺复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术的兴起,和古文的复兴,及方言文学一样,也是发源于意大利的,也是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点的。……建筑是一件合作的事业,故不甚能代表个性,但对于民族性及时间性,它却最能表示出来的。……到了中古之时,人民以宗教为人生的依据,以出世为人生的究竟,所以中古的建筑,便以哥特式为最发达。尖形的长窗,矗霄的高塔,纵行的直线,是都有引人向上的效力的。它们都不啻告诫观者说:“你们且忘了低下,望着天上,使你们的灵魂,随着那颤巍巍尖塔,去与上帝接近接近罢!”到了文艺复兴之时,中古的人生观,又渐渐失了势力,人民的希望及目的,有渐渐的由天上移向地上,由世外移归世内,于是宽基厚柱,圆拱低窗的建筑,又成为近世人生观的表征了。 ——选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十三世纪的罗吉·培根,……他以为真理的追求,必须从观察物象,和实验物质下手,单单靠了几本古书,是不中用。……所以到了文艺复兴的末年,科学的精神,既已靠了罗吉·培根等的提倡,而日益发达;而研究学术的方法,也已由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而改为由观察和实验下手的归纳法。……但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仍不过是一点萌芽,直到十七世纪以后,科学家才风起云涌的大兴起来。后来又靠了科学的实用,使地球上起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变化。 ——选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以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部分人文主义者的言论 人物 言论 洛斯基 人们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金钱,我们所有人都充满着获取利润、获取更多的利润的欲望。如果弃绝了这个欲望,一切事业就会完全停止。 凡是贪婪者很多的地方,应该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骨骼和基础。 索德里尼 难道我们不知道正是贫穷不断地促使人们去犯各种罪行、亵渎神圣?不正是贫穷产生偷盗、盗窃国库、毒害、伪造、掠夺、抢劫、杀人的行为吗? 罗伦索·瓦拉 还有什么比把一切分给穷人……然后自己去行乞更为荒诞的呢? ——摘编自《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论教会和宗教》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建筑艺术“也是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前后科学研究方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十七世纪以后科学的实用使地球起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变化”的体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共同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原因;概述文艺复兴对近代欧洲发展的作用。 【答案】(1)建筑特点:宽基厚柱,圆拱低窗;原因: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佛罗伦萨取得自治逐渐发展为城市共和国;美第奇家族的推动; (2)变化:由演绎法转为观察、实验的归纳法体现:思想上:人们崇拜理性,推动启蒙思想的产生;政治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经济上: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3)主张:反对贫穷,肯定了对财富的追求;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关注现实的物质追求;作用: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肯定人性,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建筑特点:根据材料“于是宽基厚柱,圆拱低窗的建筑”。原因:根据材料“艺术的兴起,和古文的复兴,及方言文学一样,也是发源于意大利的,也是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点的。”结合所学内容对于建筑艺术主要从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和学习希腊文化方面进行分析。 (2 )变化:根据材料“到了文艺复兴的末年,……也已由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而改为由观察和实验下手的归纳法。”结合所学可知变化:由演绎法转为观察、实验的归纳法体现。体现:根据材料“十七世纪以后科学的实用使地球起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变化”可知“十七世纪以后科学”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分析。“科学”是指以牛顿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科学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法国兴起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条件。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3)主张:根据材料“人们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金钱”“难道我们不知道正是贫穷不断地促使人们去犯各种罪行”可知共同主张为反对贫穷,肯定了财富的追求。原因:出现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可以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析。经济方面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思想方面主要是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关注对物质的追求。作用:根据所学主要从文艺复兴产生的成就和影响来分析。批判宗教神权,肯定人性,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