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12)

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辽宁大连模拟)《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解析 近代五口通商后,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市场购买力小,故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阻碍,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安徽合肥调研)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解析 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五口通商给中国民族经济造成的危害只会加强,故A项错误;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材料没有显示其影响是否加大,故B项错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的条款,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附件的条款,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能反映出“日益”的发展过程,故C项错误;同样的条款,1938年左右和1842年之后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性地增强了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7·山东潍坊模拟)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7·黑龙江大庆调研)“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相符,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陕西师大附中模拟)近代某条约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一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从“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可知反映的条约内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内容是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2017·四川乐山调研)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解析 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这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 答案 A ‎7.(2016·全国高考预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 A.《北京条约》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瓜分狂潮 解析 《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体现出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特征,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挽救内忧外患局面进行的自救运动,不能体现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符合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表现是列强瓜分狂潮,但瓜分狂潮不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转折性标志事件,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6·湖南邵阳三模)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呼吸伸缩差(cm)‎ 肺气容量(ml)‎ 握力(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 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 129‎ ‎31‎ A.清军战斗力落后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材料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一定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兵整体素质弱于日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日清军战斗精神的比较,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6·安徽皖南八校联考)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解析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洋务运动期间,早于甲午战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可知,“加快”即指“维新运动早产”,实行制度变革,故B项正确;提出学习西式民主,属于早期维新派,早于甲午战争,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了,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6·广西桂林模拟)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 A.义和团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卢沟桥事变 解析 材料“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朝廷”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以及对抗八国联军,故A项正确。‎ 答案 A ‎11.(2017·广东揭阳调研)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解析 外交事宜的机构名称变化,不能体现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外交机构的变化单从名称本身并不能体现“屈辱”,故B项错误,“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本身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或是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理藩院”‎ 从称谓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华夷之辨,“外务部”采用当时国际通用名称,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倾向,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陕西榆林模拟)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 解析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失败,使资产阶级由改良转向革命,但这不属于外部因素,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其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山师大附中月考)(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 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 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12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7分)‎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探究和认识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作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出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对这种转型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第(2)问,归纳材料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回答。第(3)问,结合三大史观回答。“清代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型,说的就是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惊醒了中国,中国人开始向世界看齐,就是全球史观。‎ 答案 (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4.(2017·湖南永州模拟)(12分)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概念表述。(12分)‎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概念表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争爆发的背景,即原因,分析时要从日本和中国两国家国情进行分析。二是战争的过程,包括爆发时间、经过、结果等。三是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从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分析。‎ 答案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等地的“大陆政策”。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际,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 ‎1894年7月起,中日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海域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 ‎1895年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侵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