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2019.1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C ‎【解析】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中丧失的,故A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由材料“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可知,中国被损害的部分主权被废除,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故C正确;1943年的平等条约的废除不能说明中国最终独立,故D错误。‎ ‎2.“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 A. 五四运动期间 B. 巴黎和会期间 C. 华盛顿会议期间 D. 开罗会议期间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与日交涉原则”“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在美”“太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中涉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交涉问题,“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说明,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山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实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故选C。‎ ‎3.“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 A.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 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 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 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故D正确;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腐朽统治,A错误;政治经济状况的落后导致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只是叙述了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历史原因,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根据“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可知,材料强调战争对俄国革命的影响,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4.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B. 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C. 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D. 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 ‎【答案】B ‎【解析】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通过巴黎和会美国的失利说明美国还没有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时间是在“二战”后,该项说法不符合华盛顿会议,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的抵制,美国没有得到实际好处,美国把目光转向亚太地区以满足其侵略要求;而日本也在此时加紧在亚太地区扩张,日本利用时机独占中国东北市场,这就造成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英日同盟的存在,使得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三项表述符合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的国际形势,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A.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 慕尼黑协定签订 C. 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 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答案】B ‎【解析】由“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可知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先干涉西班牙内战成功,之后武装吞并了奥地利,又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通过慕尼黑阴谋而占领,丘吉尔认识到了这一点,说出了上述言论,故选B;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时,德国还没有开始对外侵略,故排除A;由“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可以看出,法国还没有遭到德国侵略,故排除C;美国出台中立法案是在1935年8月,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 ‎6.曾经肩负英国外交重任16年之久的索尔兹伯里勋爵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坚持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但进入20世纪初,英国不得不放弃该政策,其开始于 A. 德奥同盟条约 B.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C. 法俄军事条约 D. 《英法协约》‎ ‎【答案】D ‎【解析】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英法协约》是指1904年4月8日英国和法国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标志着两国停止关于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而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意志帝国的威胁,表明英国放弃了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故D符合题意;德奥同盟条约是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反对俄国的密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法俄军事条约是指1892年俄国和法国为对抗德奥意三国同盟而达成的军事秘密协定,故ABC不符合题意。‎ ‎7.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排除②,其它均是正确表述,A正确。‎ ‎8.下图所示为二战时期《苏军攻克柏林》海报。图中远处是柏林标志性建筑——凯旋门(勃兰登堡门)。历史不会忘记这场神圣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苏联军民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项中对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表述准确的是 ‎①莫斯科战役使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是德军闪电战破产,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故A符合题意,所以选A;参加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是英美军队,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的也是英美军队,故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9.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首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A. 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 中立苏联,以免英法苏结盟 C. 苏联是德国石油的主要供应国 D. 防止战争中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选择了未首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 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由此可见,英国考虑的是 A. 波兰的存亡对英国利益无关紧要 ‎ B. 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 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 ‎ D. 波兰灭亡后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答案】D ‎【解析】波兰作为东欧国家,其灭亡会改变欧洲政治版图,冲击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而损害英国利益,排除A。波兰灭亡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排除B。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但也会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构成威慑,同样符合英国利益,因此并不是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的内容,排除C。由材料中“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可见为了推动其进攻苏联,维护英国安全,英国把波兰作为了殉难者,故选D。‎ ‎11.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下面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美军在太平洋战争进行的两大军事行动是中途岛海战和瓜岛之战,两次战役彻底打垮了日军的主力,加速了盟军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这两次战役分别位于图中的①和②,故A项正确。③是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④是菲律宾战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和D项。‎ ‎12.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斯侵略的形势来说,它的来到又可谓是姗姗来迟。下列有关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B.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 C. 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从而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D. 其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斯侵略的形势来说,它的来到又可谓是姗姗来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从而成为二战的转折点,错误。错在“转折点”,因此选C。ABC都正确,排除。‎ ‎13.有史学家对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历史叙述:“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该战役 A. 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B.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 首次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 D. 是协约国战争后期发动的反攻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统帅部决定在大批美军运抵欧洲之前打败英法联军,争取在夏季结束战争。同年5月至6月间,德军突破苏瓦松和兰斯间的法军防线,逼近马恩河。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战局对德国不利。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至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转入反攻,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8月4日,此战役以德军失败告终。至此,德国在大战中的败局已定。1918年7月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是协约国在一战后期发动的反攻,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914年9月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B选项错误,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C选项错误,索姆河战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的战役。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实际起到的作用是 A. 维护凡尔赛体系 B.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 实施绥靖政策 D. 维护美国利益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建立了国联,但国联实际上成为了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作用不太明显,故选A ‎15.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以下各项不能证明该结论的是 A. 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B.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C. 遏制了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扩张势头 D. 确认了美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很多的利益,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胜利,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取得了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实力;美国通过四国条约打散了英日同盟,挤压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解散英日同盟,也遏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势头;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故选D。‎ ‎16.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A. 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 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 D. 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14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相差不大,但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大大超过同盟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参战,故D项正确;帝国主义大战不可能是一方势力有很大的增长,故A项排除;B项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战争的转折,故C项排除。‎ ‎17. 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 ‎ A. 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 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 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 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D ‎【解析】注意地点:瓦胡岛,著名的珍珠港即在瓦胡岛上。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最终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D项为正确答案。美国改变 “中立”政策,是在1941年3月,以《租借法案》的出台为代表;B项指的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 ‎18.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解析】一战的爆发使当时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深感失望,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最终冲破自由、民主的外衣暴露于世人面前,因此才会出现国人“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故答案为D项;1920年并未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一战后经济危机爆发于20世纪20年代末,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战争,因此,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并不能体现材料中“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旧式的政治组织没有被打破,反而有所加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19.1918年2月英国下议院一反四年前的敌视态度,以385票赞成55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这表明 A. 战争改变了社会结构 B. 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C. 战争促进了科技进步 D. 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反映的是妇女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终于赢得了政治权力,这说明了英国的政治体制逐渐完善,结合具体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段,战争中妇女扛起了责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纪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A. 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 B. 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 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D. 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排除A。国联的设计仍不尽完善,比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投票等,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不可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故选C。当时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稳和的支持力量,排除D。‎ ‎21.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 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 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C ‎【解析】美国特种部队的徽章上面有国民革命军的“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所以本题选C。A项表述错误,题中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国共内战时期。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更体现了中美合作的史实。‎ ‎22.1907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①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 ‎②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③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故①③正确;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德国与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建三国同盟,②④错误;故选C。‎ ‎23.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日本感到蒙受了极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讽刺英国代表说:“无论如何,你们给同盟举行盛大的葬礼。”但日本也以美国等承认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而聊以自慰。下列条约中与材料内容相关的是 A. 《四国条约》‎ B. 《五国条约》‎ C. 《九国公约》‎ D.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答案】A ‎【解析】华盛顿会议以《四国条约》结束了英日同盟,故A正确;《五国条约》未涉及英日同盟问题,故B错误;《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使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一部分权利,故D错误。故选A。‎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举行波茨坦会议,并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此公告声明 A. “对日作战,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B. “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C. “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D.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答案】A ‎【解析】《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故A正确。 B项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排除。 C项是诺曼底登陆,排除。 D项是开罗会议的内容,排除。‎ ‎25.下图所示为二战初期法国战场形势图。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 ‎①法军对马奇诺防线的迷信 ‎②德军在后方实施合围 ‎③法军的战争经验主义 ‎④维希政府的软弱无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得出是敦克尔克大撤退。向德国宣战后的英法在西线并未主动攻击德国,法军守在马奇诺防线后面,等着德国打败波兰,说明法军对马奇诺防线的迷信。故①正确;图中信息表明德国在西线发起进攻,绕过了马奇诺防线,并未在后方实施合围,故②错误;法国过度依赖马奇诺防线,西线防御较弱,德军绕过防线,从西线进攻出乎法军意料,故是其战争经验主义所导致的后果,故③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40年5月敦克尔克大撤退。而维希政权是在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故名维希政权。因此排除④。综合以上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2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顺利地在波罗的海与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战线上对德军发动总攻击,先后收复波兰首都华沙,攻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这直接得益于 A. 苏联对日本关东军的毁灭性打击 B. 美英盟军“霸王行动”的实施 C. 美英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先后收复波兰首都华沙,攻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二战后期苏军的全面反攻,直接得益于1944年欧洲反法西斯第二战场的开辟,即美英盟军“霸王行动”的实施,使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苏联对日本关东军的毁灭性打击是在德国投降后,故A项不符合题意;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是在1943年,当时苏军尚未解放全部国土、反攻东欧,故C项不符合题意;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是在1942年,与题意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27.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强调国联盟约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B选项正确;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当时国联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的部分大国领导人在一些地点举行了四次重要会议(如下图),其先后顺序是 A. ②③①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相关重要会议,旨在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①项对应的会议名称依次是: 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②项对应的会议名称是: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开罗会议;③项对应的会议名称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德黑兰会议;④项对应的会议名称是:1945年7月起在德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的波茨坦会议。综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即②③①④,A项正确;B项时间先后错误,排除;C项时间先后错误,排除;D项时间先后错误,排除。故选A。‎ ‎2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 A. 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 B. 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C. 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 D.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 ‎【答案】A ‎【解析】一战后期,为保证借给协约国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因此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故答案为A项。B、D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根本原因”的要求,排除;C项是在美国已经准备对德国宣战的时候,排除。‎ ‎30.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一年,都想给对方致命打击,赢得战争。这一年,战争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线。一战中,反映了上述情况的重大战役主要包括 ‎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和地点(西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不是发生在西线,排除含④的选项,故排除CD项。马恩河战役发生在西线,但时间是1914年9月,时间不符,排除①,排除A。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2月续到12月,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6月到11月,故选②③,故选B。‎ ‎31.下列英法美采取的哪些政策事实上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①英法控制的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 ‎②实施经济制裁却把石油等战略物质未列入禁运范围 ‎③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供意军使用 ‎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英法控制的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这是站在了被侵略者一方,故并没有因此助长意大利的侵略气焰,故排除含有①的选项;在经济制裁时没有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等于意大利依然可以得到相关的战略物资,苏伊士运河照样供意军使用则方便了其调动和运输军队,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使得意大利法西斯势力能够得到德国或者日本的支持,故②③④都会助长其侵略气焰,故选C。‎ ‎32.《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的决心。这反映了 A. 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 B.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C. 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D. 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 ‎【答案】D ‎【解析】根据“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结合所学知识,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会晤,英美两国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D正确;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开始参战,排除AC;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排除B。‎ ‎3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但这一计划低估了对手实力,导致速决战破产后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致使“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有 ‎①德军没有及时在西线集中主力 ‎②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 ‎③俄军在短时间内进攻东普鲁士 ‎④美国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协约国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一直是主要战场,德国在西线集中了主要兵力,所以①不是“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具体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在西线遭到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正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国在东线进攻东普鲁士,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也是“施里芬计划”破产的原因,所以③正确。 美国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参战,而“施里芬计划”在战争初期就破产了,排除④。故选②③组合,排除ACD,选B。‎ ‎34. 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解答本题须知从美国角度去分析美国政策制定的原因。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①说法与史实不相符,排除ABC项;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对的胜利对中国战场具有很大依赖性,②正确;反法西斯战争使美苏联合,然两者有着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③正确;中国牵制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联合国的创立背景与目的分析,④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ABC项错误。‎ ‎35. 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 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 1946年的联合国 C. 1949年的北约 D. 1967年的欧共体 ‎【答案】C ‎【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加入这一国际组织的英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国家,都是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据此可以判断这一组织应该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不包括意大利;1946年的联合国成员应包含苏联等国家;1967年的欧共体只有法、德、意、比、荷、卢六个成员国,英国等国当时并未加入。故A、B、D均可排除,C项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3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明守中立”的理由是中国当时缺乏参战的实力;“暗事参加”的理由是可以借参战的机会收回近代以来被列强夺取的领土和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史实:中国政府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参战:华工被安排在“一战”主要战场的前、后方,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华工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生命无保障;华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协约国的高度评价。‎ 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解析】‎ ‎(1)一战爆发后,梁上诒认为如果“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所以“明守中立”;如果“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所以又决定“暗事参加”,以收回利权。‎ ‎(2)“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驰援欧洲战场;华工经常被派往前线;‎ ‎“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弱国无外交。‎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历史大事记—— 1919年(部分)‎ ‎4月 ‎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 ‎5月 ‎ ‎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游行示威。5日,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载于《新青年》6卷5号 ‎ ‎6月 ‎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 ‎——整理自《历史》必修等资料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 1942年10月5日,蒋介石明确向美国表示,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希望美国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而不必等到战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美英政府于1942年10月10日通知中方,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宣布废除旧约订新约。‎ ‎——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 ‎(1)1919年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1)政治: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或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作很快萧条下去。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原因: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不懈的努力;英美等盟国的促成;国际舆论的支持。意义: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巩固了反法西斯同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1)本题考查1919年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大变化。关于政治方面,把握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经济方面,把握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短暂的春天”。关于思想方面,把握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关于“原因”,紧扣材料二“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等,结合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的作用,可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不懈的努力、英美等盟国的促成、国际舆论的支持等角度分析。关于“意义”,国内意义侧重于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意义侧重于巩固了反法西斯同盟。‎ ‎38.20世纪前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1914年 ‎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 ‎1914年8月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 ‎1917年 ‎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8年 ‎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 ‎1918年9、10月 ‎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 ‎1918年11月 ‎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1919—1921年 ‎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 ‎1929年 ‎ 美国股市崩溃。 ‎ ‎1933年 ‎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 ‎1936年 ‎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 ‎1939年9月 ‎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 ‎1941年12月 ‎ 日军偷袭珍珠港。 ‎ ‎1945年8月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 ‎【答案】(1)因素:工业实力强大的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各参战国遭受西欧大流感沉重打击,影响战争进程。‎ ‎(2)政治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发矛盾;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矛盾尖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政治前提: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 ‎(1)关于“因素”,依据表格“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得出美国参战和俄国退战;由材料“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可得出各参战国遭受西欧大流感沉重打击;由材料“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德国柏林工人起义”,可得出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 ‎(2)关于“概述”,依据材料“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结合二战全面爆发之前的有关知识,从政治上,可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角度归纳,经济层面,可从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等角度归纳。关于“前提”,依据所学,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推动了二战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