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河婆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科试题 一、选择题 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A项正确。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但是与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不符,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等级的内容,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开拓疆土的内容,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助于国家政整观念的形成,排除D。 2.《史记·周本纪》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懿王之叔)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是为夷王。”这一做法 A. 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合理补充 B. 反映了分封制走向瓦解 C. 体现了周王室血缘关系的松驰 D. 说明了周王室威信扫地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表明仍然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兄终弟及只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继承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仍然根据血缘关系继承,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解答文言文材料选择题需要注意:(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小题要抓住核心句词、时间信息等。 3.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 B. 家国同构 C. 神化王权 D. 忠孝同义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B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错误;C是商朝政治特征;D不符合西周政治特征。排除。 4.安作璋先生认为,“御史大夫的官位虽比丞相低,……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法定地位上,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利有时甚至超过丞相”。由此可见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是 A. 御史大夫只是丞相的助手 B. 御史大夫与丞相互不统属 C. 御史大夫与丞相密切配合 D. 御史大夫与丞相相互牵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御史官位低于丞相”,“法定地位特殊”,其监察权甚至“超过丞相”,可得出丞相和御史大夫是互相牵制的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史实和“御史大夫的官位比丞相低”等信息,可知御史大夫和丞相互不相属、密切配合或御史大夫只是丞相的助手的说法,不符合题意,ABC 三项是错误的。 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D 【解析】 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秦时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的效果,故排除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切入,结合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思考.,故选D; 6.西汉初年,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举措 A. 推行于“推恩令”颁布后 B. 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C. 直接导致“七国之乱” D. 意在防范封国的势力壮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来看,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势力壮大,D正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不符合“西汉初年”,排除A;“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B错误;汉景帝削藩政策直接导致“七国之乱”,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相“总纲纪、统众官”,紧扣关键信息和中央集权的含义分析解答。 7.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答案】B 【解析】 【详解】“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指公正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对荐举人缺乏有效的约束,不公正不合理,故B正确;察举制不是按门第选拔官吏,A错误;科举制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D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不是才德,C错误。 8.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中相当数量的进士出身“三代不士”家庭,即便父辈是官员的,也多是等级低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科举制使很多出身比较低微的人进入仕途,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B项符合题意。仅凭“进士出身统计”不能得出科举制度废除了世代享受特权的贵族体制,也无法得不出科举制在“制度”上走向成熟,更不能得“考试”是做官的必经之路,ACD三项错误。 9.“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 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 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项的职责是唐朝门下省的职责即:审议和封驳,故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故正确;B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不符合门下职责故错误;C选项,是皇帝的职责而非门下省的职责,故错误;D选项是尚书省的职责,而非门下省职责,故错误。 10.史载:“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A. 唐代的尚书省 B. 宋代的枢密院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明代的内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代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宰相权势很大,地方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故答案为C项。唐代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A项;宋代的枢密院掌管军事,排除B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关或决策机构,排除D项。 【点睛】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中书省地位较前代尤为重要,中书令通常由皇太子担任。元朝的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 11.明代初年废除中书省后,皇帝直辖六部,尚书权重,侍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堂官,都有权直接上奏,意见不一时则由皇帝裁决。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B. 地方权力日渐削弱 C. 内阁行政功能弱化 D. 六部成为权力中枢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明代的尚书权重,侍郎权轻,到清代两者“都有权直接上奏,意见不一时则由皇帝裁决”,可知皇帝通过尚书、侍郎的相互牵制而进一步加强了对六部的操控,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中央高官与皇帝的权力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内阁,且明清时期内阁权势呈现加强趋势,后有军机处的设立,CD项不符合题意。 12.《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 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C. 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说明罗马法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奴隶,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排除B;自然法崇尚理性、公平和正义,而材料包含落后的习惯法习俗,排除D。 13.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 A. 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B. 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C. 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 D. 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来看,说明在公民之间享有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大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机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公职人员产生方式,与保持公民团体稳定无关,排除D项。 14.古代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 A. 万民法是以公民法为前提和基础的 B. 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全盘否定 C. 两者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并行法律 D.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适用范围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万民法是在公民法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需要发展而来的,A项符合题意,万民法并没有完全否定公民法,两者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公民法和万民法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BCD三个选项错误。 15.“《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此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 A. 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B. 改变了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 C.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 体现了主权在民政治理念 【答案】A 【解析】 避免严重的权力“冲突”意在强调《权利法案》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国王权力的来源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避免严重的权力“冲突”意味着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16.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A. 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B. 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C. 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D. 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答案】D 【解析】 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故A错;根据英国责任内阁制,首相可以请求国王解散了议会,重新选举,B错误,D正确;C表述错误。 【名师点睛】 英国责任内阁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党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首相必须辞职,内阁解散,或内阁首相请求国王解散了议会,重新选举。 17.“在1780年代和1850年代之间,令人惊奇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下列各项符合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变化的是 A. 代议制民主开始确立 B. 工业资产阶级扩大了统治权 C. 工人已经获得普选权 D. 责任内阁制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0到1850年之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权,B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代议制民主已经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还没有取得普选权,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早期工业革命之前之前形成的,ACD三项错误 18.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所有人对权益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利,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因此,从邦联制发展成为联邦制实现了中央集权。①项正确;1787 年制定的宪法没有把独立宣言和当时许多州宪法中所列举的民主权利包括在内,没有提及言论、出版、信仰及其他公民自由,也没有废除奴隶制,并未满足所有人对权益的要求,②项错误;美国宪法确立了总统制,而非责任内阁制,③项错误;联邦政体的确立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实行统一的关税保护政策等措施,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项正确。因此①④项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法官在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其它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其它公职活动,这说明 A. 联邦法官缺乏人身自由 B. 注重维护国家司法独立 C. 司法腐败得到有效遏制 D. 联邦法官政治地位较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禁止任职的联邦法官参与其它的政治活动,这充分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之司法独立原则,故B项正确。明令禁止任职的联邦法宫担任其它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许参加竞选其它公职活动并不等于限制其人身自由,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司法腐败的提及,故C项错误。在美国国家机构中,联邦法院法官具有崇高的法律和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这表明,当时美国 A. 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 贯彻分权制衡原则 C. 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 D.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国的联邦制。根据材料内容“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可知,各州的军事和外交权受到国会限制,有利于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建立强大统一的美国,因此材料内容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是美国权力中心,而不是国会,故A选项错误;分权制衡指的是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互牵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故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制度指的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制度,故D选项错误。 2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D.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与议会的矛盾斗争复杂曲折,在宪法中表述含糊不清,都说明当时法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的产物,故D选项正确;材料反映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故不能说明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故A选项错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不能说明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B选项错误;仅仅据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说明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故C选项错误。 2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但随即又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总统的科学决策 B. 防止法国的君主复辟 C. 彰显法国的民主运作 D. 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总体掌握行政大权,但“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说明权力受到限制,这是因为法国共和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为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采取限制总统权力的措施,故B正确;“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A;C不是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的主要目的,排除;材料反映中央权力运作的问题,与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无关,排除D。 23.《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1689年《权利法案》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875年法国宪法 D. 1871年德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议会只有很小的权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和C中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B项议会和其他权力机构相互制衡。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扩展·德意志帝国宪法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每年有权通过预算法案,但没有联邦议会的同意不能修改。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 政治民主化达到较高水平 B. 联邦议会受到帝国议会的制约 C. 议会成为帝国的权力中心 D. 帝国议会拥有不完整的立法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帝国议会的权力受到联邦议会的限制,这说明帝国议会拥有不完整的立法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德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政治民主化程度较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帝国议会的权力受到联邦议会的限制;C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材料题 25.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1)变化: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逐渐建立 (2)问题:藩镇割据。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全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官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握地方财政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朝“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逐渐建立的发展历程。 (2)问题:根据材料二中“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问题。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统治者收兵权、控制禁军、派文官管地方、设通判、掌握地方财政等方面说明其解决藩镇割据的主要措施。 26.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答案】(1)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 汉武帝设立中朝与外朝对抗;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2)原因: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职能:讨论国事,提出建议,起草谕旨(跪受笔录) 【解析】 【详解】(1)职责:根据材料一中“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等信息,可知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措施:根据所学知识,用中朝、三省六部制和两府三司等相关史实,分析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的不同措施。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等信息,可知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职能:根据材料二中“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等信息,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讨论国事,提出建议,起草谕旨(跪受笔录)。 27.材料一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材料二: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1736-1796) 材料三: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阅读材料一、二试从经济角度分析两者出现不同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三试结合时代背景比较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答案】(1)主要因素是雅典贸易经济发达,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 (2)不同特点: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或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影响:中国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一中“ 伯利克里”“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二中“乾隆”“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等信息反映的雅典民主和中国专制制度,出现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和中国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材料三中“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的清朝前期和近代英国的时代背景,可知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主要是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或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国家格局和社会转型等方面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8.材料一:议事会是抽签选举的,议员五百人,每一部落五十人,主席团职位由各部落轮流担任,其次序由抽签决定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雅典公民的哪两种参政方式?在雅典民主政治中,这样的参政方式有何利弊?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基本特点。 【答案】(1)抽签选举,轮流坐庄。雅典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但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权管理权,很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特点:保护私有财产,注重法律公平 【解析】 【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一“议事会是抽签选举的”,“主席团职位由各部落轮流担任,其次序由抽签决定”等信息可知,其反映了古代雅典公民抽签选举,轮流坐庄两种参政方式。利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参政方式既推动了民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也受直接民主忽视参政者素质影响,容易造成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等。 (2)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注重法律公平的基本特点。 29.材料一 从1976年到2013年,美国联邦政府曾关门18次,最短的1天,最长的21天。2013年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民主党同僚控制的参议院与共和党议员占多数的众议院,在医改问题上分歧难以弥合。参议院多次否决众议院通过的限制奥巴马医改方案的预算案,致使政府因预算“难产”而关门。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此次关门至少已给美国造成经济损失240亿美元。 ——据央视网新闻频道“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专题新闻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和1787年宪法等相关知识,说明美国联邦政府关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的主要历程。 【答案】(1)原因: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国会参、众两院同样实行分权,可否决对方通过的法案;美国实行两党制,政治生活受两党利益争夺的影响。 (2)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1787年宪法内容,结合材料一中“总统奥巴马及其民主党同僚控制的参议院与共和党议员占多数的众议院”,“参议院多次否决众议院通过的限制奥巴马医改方案的预算案,致使政府因预算‘难产’”等信息,可知美国联邦政府关门是美国政治中三权分立、权利制衡制度、两院制议会分享立法权、两党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的。 (2)历程:根据材料二中“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和“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的主要历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