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新课程模块期中考试试题(卷) 高一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中写道:“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这一说法表现的是古代哪一种制度(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世卿世禄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的信息说明诸侯必须向天子纳贡,属于分封制下诸侯必须应有的义务,故本题选择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 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9鼎8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 周天子墓葬 B. 诸侯国君墓葬 C. 士大夫墓葬 D. 士的墓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礼乐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诸侯国君墓葬也出现了“9鼎8簋”的现象,所以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诸侯国君墓葬,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礼乐制度的崩溃、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士大夫地位的上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士地位的上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4.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 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中外朝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指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A正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不符合“汉祖龙兴”,故B项错误;重用侍从、秘书以及中外朝制度都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汉祖龙兴”,故CD错误。 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 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筹划全国政务的是皇帝,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差失”“驳正”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项正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比较美国三权分立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6.“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说明唐朝的三省体制已经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符合宋代政治运行的特点,即宰相或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别管理民政、军政、财政事务,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部门的分立。 7.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和管辖边疆地区,排除BC。D项削弱地方割据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减少财政开支没体现,排除。所以选A 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B.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D.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清代“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有关系,即新的权力机构出现,故B正确;材料和贵族特权无关,故A错误;以武立国和这一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明代也是六部分掌行政权力,故D不是原因。 9.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没有资格入选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是 ①雅典贵妇 ②来自波斯的商人 ③36岁雅典男性公民 ④奴隶 A. 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有资格入选陪审法庭的是公民,即本邦的成年男子。由此可知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妇女、外邦人、奴隶等不能入选陪审法庭,故①②④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0.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 A. 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B. 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C. 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 D. 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来看,说明在公民之间享有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大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机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公职人员产生方式,与保持公民团体稳定无关,排除D项。 11.古代雅典设有很多警奴,每当公民大会的日子,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据此可知 A 公民大会参与者众多 B. 公民的权力受到限制 C. 公民消极对抗执政者 D. 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表明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故D正确;A项错误,参加公民大会的是公民;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2.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 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 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特征 D.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可知,物品交易需遵循严格的程序,缺乏灵活,可见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的特征,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了物品交易的严格形式,不体现注重保护双方的财产,A项错误;题干中无法确定交易双方是否为贵族,不体现维护贵族利益,B项错误;题干中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不便于物品交易的完成,无法减少贸易的纠纷,D项错误。 13.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B. 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C. 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D. 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说明罗马法追求司法的公平公正,故B正确;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平等、正义,故A错误;公民法和万民法都蕴含这一原则,故C错误;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对奴隶的利益没有保障,故D错误。 14.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D.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使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在议会与国王之间实现了逆转。所以B项正确。A、C说法错误,D不符合材料。 考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15.1761—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B. 君主立宪有待完善 C.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D. 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1761—1770年间,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说明此时的英国国王仍然保留很大权力,这意味着君主立宪还未完善,故B正确;此时的内阁首相有实权,故A不符合史实;《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权力已经受到限制,故C错误;材料和议会无关,故D错误。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分权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各州不能享有的权力,其中的国会代表的是联邦政府,所以上述各州的权力都要受制于联邦政府,可见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政府,故选B;A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7.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A. 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 B. 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 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D. 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改变了建国之初邦联体制下松散无力的状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体现了新体制的协调功效。所以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详解】 18.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A. 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B. 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C. 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D. 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逐步得到广泛认同,这一过程是保皇派、君主立宪派、共和派以及君主派角逐的过程,最后共和派以微弱多数取胜,因此这一基本特征是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故B正确;法国宪政道路非常曲折,故A表述错误;法国先后颁布了1791年宪法、1875 年宪法,故C错误;法国宪政道路上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共和制等体制的演变,故D错误。 19.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A. 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B. 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C. 普鲁士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D. 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答案】A 【解析】 德国统一过程中采用的是王朝战争的形式,使用的是铁血政策,在德国统一以后,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了新成立的德意志,使德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A正确;结合史实,可以看出德国1871年统一后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即君主立宪制,B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德国统一的手段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不是普鲁士邦国的强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德国的联邦制国家结构,主要讲的是德国统一的方式产生的不利影响,排除D。 20.对于《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看重的是把条款中“割让”换成“赏借”二字。这说明清统治者 A. 用“礼”维护国家主权 B. 认为丢失香港意义不大 C. 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D. 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道光皇帝把条款中“割让”换成“赏借”,这说明清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态,体现了其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故C正确;把“割让”换成“赏借”,体现不出“礼”,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丢失香港的意义,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统治黑暗腐败,故D错误。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22.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发生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还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②④正确,选C;运动的规模、平均主义理想都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的有相似之处,排除①③,排除ABD,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3.《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 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朝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的强大和进步,所以开始关注日本社会的积极方面,同时对比清朝当时现状进行反思,A项正确。仅凭《申报》对日本社会报道的增加不足以体现当时清政府对舆论的政策,排除B。《申报》对日本的正面报道增加,且主要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无法得知国人是否由此才开始关注日本文化,排除C。题干中只提到《申报》一家报纸,不能反映当时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4.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答案】A 【解析】 “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说明义和团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义和团对于外来文明的否定,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义和团精神,C错误;武器落后只是作为一个论证,D错误。 25.《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B.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C.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D.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时哉夫,天下非人之天下也”可知,该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故B正确;歌词没有体现出共和思想,故A错误;歌词也不能反映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生活习俗的进步,故C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其发展演变中,中央集权不断巩固和加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上(宋太祖)召赵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逮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初为杜绝方镇太重,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同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实行更戍法,使兵将互不隶属;行政上,派文臣作知州,设通判予以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把地方上大部分的赋税运输到中央。 (3)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历史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得出: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实行更戍法;行政上,派文臣作知州,设通判予以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把地方上大部分的赋税运输到中央等角度分析。 (3)“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三信息“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依据所学知识从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的角度补充。 “历史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一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园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英国)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共同执政,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由此诞生。 ——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材料三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廷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1)材料一论述的是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简述该措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论述的是哪一事件?如何理解“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此后,英国又采取哪些措施不断完善其代议制的?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 (4)综合以上各国所采取的不同政治体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措施:财产等级制。 积极影响: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2)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指此前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此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1721年,实行责任内阁制,使国王完全成为虚君,“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3)实质:权力制衡。说明:①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②任期四年,最多连任两届;③总统必须接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监督。 (4)认识:政治体制的建立要合乎国情;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不同政治文明应和谐共处。 【解析】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一信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财产等级制。 “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一信息“旧的血缘亲属园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角度分析。 (2)“事件”,依据材料二信息“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共同执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理解”,依据所学知识从此前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此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角度思考。“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1721年,实行责任内阁制,使国王完全成为虚君,“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等方面回答。 (3)“实质”,依据材料三“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猜疑”的实质是权力制衡。 “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总统的产生、任期以及监督等角度说明,如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且最多连任两届、总统必须接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监督等。 (4)“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的建立要合乎国情、要不断发展完善、不同政治文明应和谐共处等角度分析。 28.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起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責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朱宗震《真假共和》(《淅江社会科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起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2)材料二出自哪部重要文献?概括其主要内容,并指出其颁布的目的何在。 (3)材料三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性质的?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1)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人民主权、责任内阁制。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 同意,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篡夺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或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详解】(1)“原因”,此问要求回答武昌起义的必然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预备立宪失去民心等角度补充。 (2)“重要文献”,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二信息“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人民主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責任”得出:责任内阁制。“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的角度分析。 (3)“性质”,依据材料三信息“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得出。“态度和理由”,如果同意,则依据材料三信息“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袁世凯篡夺果实并建立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等角度说明;如果不同意,则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