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重庆专用):第三单元第6讲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重庆专用):第三单元第6讲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作业)

第6讲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黄冈质检)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答案 B 由“台湾举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的内容,B项正确。‎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天高皇帝远,国人喜明哲保身 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 D.列强侵华,对国人采取挑拨与分化 ‎2.答案 C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民众缺乏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与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故A项错误;国人喜明哲保身是表面的现象,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下实行愚民政策,导致民众国民意识淡薄,缺乏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经国耻、历国难”也不足以警醒国人,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应从自身找失败的原因,D项是外因,故D项错误。‎ ‎3.(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评)“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  )‎ A.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 B.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 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3.答案 C 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任何人参加任何反帝爱国运动,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禁止民众参加反帝运动,而非强调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禁止民众参加反帝运动,而非强调国内紧张氛围,排除B项;依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 ‎4.(2020广东汕头诊断)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4.答案 A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救亡意识增强,因此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抗不强烈,故选A项。‎ ‎5.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答案 C 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 ‎“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改革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 ‎6.(2020山东潍坊高三上学期期末)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打舆论战,美化侵略,迎合西方价值观,欧美媒体几乎一边倒,支持日本,美国《纽约先驱报》甚至提出“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论点。材料反映了(  )‎ A.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 B.美日国家利益趋向一致 C.国际舆论左右了战争进程 D.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侵略 ‎6.答案 D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从材料看,日本大打舆论战,美化侵略,并且美国《纽约先驱报》也提出相关论点,即“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个世界”,这表明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侵略,故答案为D。‎ ‎7.(2020山东聊城模拟)1901年,张之洞曾说:“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此言论反映出张之洞(  )‎ A.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 B.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C.力图扩大洋务运动成果 D.成为清末新政核心人物 ‎7.答案 A 据材料“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可知,张之洞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故选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单纯学习西方科技,维护封建制度,而材料中张之洞推崇西方议会制度,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借助“器物”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而材料涉及的是变革制度,排除C项;张之洞是清末新政的核心人物,但材料反映的是其认可西方议会制度,排除D项。‎ ‎8.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  )‎ A.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 ‎ 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 C.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 ‎ D.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 ‎8.答案 A 据材料“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可知孙中山十分看重程序并充分发扬民主,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性和民主性,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9.(2019湖北鄂东南教改联盟一模)甲午战争之际,日本基督教思想家内村鉴三曾把当时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这表明(  )‎ A.甲午战争使得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B.日本文明开化运动成效显著 C.甲午战争会催化日本的民族偏见 D.日本积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9.答案 C 由材料内容可知甲午战争之际,日本认为中国是“代表旧文明之大国”,日本则是“代表新文明之小国”,这体现了日本人对中日文明认识的偏见性,故选C项;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便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排除A项;材料中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认知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并不一定是正确论断,因而也就不能作为日本文明开化成效显著的依据,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认知,未体现日本积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排除D项。‎ ‎10.(2019福建泉州二模)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0.答案 B 据题干中“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刘公岛降舰之役”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依据题干信息“画疆自守”“求放还广丙一船”“广东无涉”等信息可知,地方与中央离心,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侵略势力没有受到有效遏制,排除C项;地方势力并没有与朝廷分庭抗礼,排除D项。‎ ‎11.(2019湖南长沙一中月考七)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10千米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11.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1902年八国联军交还天津后,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袁世凯的新军以巡警的名义进驻,以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津治安混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袁世凯的新军数量并未增加,无法体现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故C项错误;袁世凯的这一措施旨在维护国家主权而非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故D项错误。‎ ‎12.(2019广东珠海质测)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12.‎ 答案 D 由材料可知,此时君主立宪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抛弃,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的出谋划策下,各省纷纷独立,表明辛亥革命是各派共同推动的结果,故D项正确。‎ ‎13.(2019山东济南3月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出使大臣署内设游学日本学生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 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留日学生受到清政府有效管理 ‎13.答案 B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赴日留学的留学生中,大都是官派的,清政府希望他们留学归国后服务朝廷。从材料信息看,许多赴日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他们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这说明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故选B项。材料信息仅涉及赴日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无法体现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明治维新的成效,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排满反清”问题出现后,清政府才设立机构来加强管理,但管理效果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14.(2019湖北荆、荆、襄、宜联考)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14.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的活动有利于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排除;从材料信息看,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不利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 ‎15.(2019山东青岛3月考试)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 A.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 B.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 C.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 D.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 ‎15.答案 D 在英国和中华民国的责任内阁制下,责任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践行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主权在民的理念,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18河北沧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清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 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14分)‎ ‎16.答案 (1)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看,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 ‎(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 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通,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