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台一中 2019 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 审题教师:‎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 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2. 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而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 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B.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C.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 D.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3.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 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C.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 D.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 4.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 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5. 宋代实行差遣制度,无论地方或中央官员,他们的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当时有所谓“官” 、 “职”、“差遣”的区别。“官”成了一种等级待遇,“职”是一种加官,“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一举措( )‎ A.便于皇帝驾驭群臣 B.结束武人专横跋扈局面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 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但这种主张被推行的实际结果,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一现象表明( )‎ A.理学背离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理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理学家使民众生活日益艰难 D.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 ‎7、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付给 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筹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 筹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8. 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商书”,如明代壮游子《水陆路程》、清代崔亭子《路程要览》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行省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并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据此可知当时( )‎ A.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D.国内市场开始形成 9. 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 A. 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 B.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10. 罗马法对占有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占有令状,但并不禁止自力救济,允许自力救济存在,毕竟可以通过自力救济解决占有被侵占的问题,不必再向裁判官申请“保护占有令状”;而占有人需要令状保护的占有问题必定也是自力救济解决不了的。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 A.奴隶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约束和社会自我调节相结合C.占有令状和自力救济相互冲突 D.强化社会自力救济解决财产纠纷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按照社会道德准则选择的基础上,更应尊重道德选择中的个人意志自由。……行为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德行和恶行都出于人的目的。亚里士多德 ‎( )‎ A.认为凡是关于手段的行为必定受到道德约束 B.实质上否定道德主张自由意志 C.主张的自由意志实质是德性自愿 D.主张和传统儒家思想的“性本善”内涵相同 12.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 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 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C.以“人性”反对“神性” D.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13.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00 年)‎ 国家 ‎1850 年 ‎1860 年 ‎1870 年 ‎1880 年 ‎1890 年 ‎1900 年 英国 ‎57.5‎ ‎64‎ ‎70‎ ‎81‎ ‎90‎ ‎100‎ 法国 ‎59.5‎ ‎63‎ ‎69‎ ‎74.5‎ ‎89.5‎ ‎100‎ 表 2‎ ‎C.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人民在战争时甘于奉献 通商口岸 价格 内地城市 价格 镇江 ‎2.19—2.24 元 淮安 ‎2.30—2.35 元 上海 ‎2.17—2.20 元 苏州 ‎2.23—2.30 元 汕头 ‎2.95—3.10 元 潮州 ‎3.10—3.20 元 17. 表:1868 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匹)‎ 据表 2 可知,在 19 世纪中后期( ) A.英法两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同步提升C.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 ‎‎ B.英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法国D.西欧福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表中的地区差价( )‎ A.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B.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C.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D.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18.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 1895—1911 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14.1746 年,英国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配兰的提案,导致内阁集体辞职。乔治二世于是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乔治二世只得被迫请配兰复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国王最终走向了“虚君”地位C.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 D.彼此妥协构成政治斗争的主流 ‎15.下图是 2012 年美国一幅标题为《束手无策》的政治漫画。释文为:“世界经济(白雪公主) 误吃‘新自由主义’毒苹果而陷入昏迷,旁边的八国集团领导人束手无策”。这反映出( )‎ A.发达国家丧失国际经济主导权 B.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重大挫折C.西方国家无法摆脱经济“滞胀” D.加强国家干预的回归成为共识 ‎16.1922 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 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 11.51 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生产关系调整符合农民的愿望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 )‎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19. 以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 年为 23 家,创办 时的资本总额共为 7631 千元。1895~1913 年增加到 136 家,创办资本总额为 103153 千元,后者为前者的 13.5 倍。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 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 D.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 20. ‎“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支援内地,除了大量的工厂内迁外,还约有 21 万人外派,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2.3 万多人,熟练技工 8 万余人,还有 5 万多人参与内地的重点工程建设。这反映了( ) A.内地沿海发展趋向平衡 B.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C.上海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1. 下表是关于 1954~1955 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 时间 记录 ‎1954 年 6 月 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 ‎1954 年 12 月 缅句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 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1955 年 1 月 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 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 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C.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 ‎22.1986 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 A.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C.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23.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24. 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二、非选择题(共 3 题,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 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了为公共教育的实现而进行的斗争, 即公立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力图把公共教育作为美国教育的基本模式,希望建立起公立小学—— 公立中学——州立大学的单轨教育阶梯。作为 19 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领导人,贺拉斯曼和巴纳德坚持不懈地宣传公共教育思想,从而使民众逐步接受了公立学校的模式,并把公立学校与自己的信念和希望联系起来。1852 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第一个普及教育法令,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正是通过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美国公立学校的入学人数在 5—19 岁中的比例,由 1839 年的 35%增加到 1870 年的 61.1%。‎ ‎——摘编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新论》‎ ‎材料二 1924 年 8 月,成都市成立了民众教育馆,隶属于市政府教育科领导下的一个社会机构。教育馆把“社会教育为主,辅导本市教育之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历年来,开展了许多活动,进行了民众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教育、电化教育,开展过戏剧、歌咏、体育表演比赛,出版过民众月刊,推行地方自治,宣传“新生活运动”。在抗日烽火迫在眉睫时,教育馆不仅注重对成年市民的启发,而且认识到“儿童为国家将来之主人翁,要判断将来能否战胜敌国,便看今日儿童之培养是否优于敌国。”‎ ‎——摘编自《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13 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教育馆设立的影响。‎ ‎(12 分)‎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是在民族存亡的压力下有识之士为国家寻找出路而选择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启蒙知识分子 在启蒙者和救赎者的双重角色中,所追求的现代理念和现代制度,以及现代文明,最终在‘救 人’与‘救国’的双重诉求中走向‘救国’。”这是中国近代启蒙和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救 亡的目的性导致启蒙思想没有成为启蒙者的政治信念,没有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理论 精神,而是使之服从于救国的政治情怀,把它用作达到外在治国平天下政治目标的工具。‎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提出自己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看法,并予以简 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请考生在第 27、28、29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蜀汉后期,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进行改革,以期光复汉室。223 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孙权下定决心 “绝魏,与蜀连和”。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使益州地区“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风化肃然也”。经济上,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针对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留兵,不运粮”,获得当地民族的拥戴。‎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概括蜀汉后期诸葛亮改革的主要措施。(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改革的积极影响。(9 分)‎ 28.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1921 年底,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召开。自 1902 年以来,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对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工具。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 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1921 年 6 月初,《远东评论》主编密勒致函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哈定,指出英日同盟“无疑已经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一般美国公众也认为,共和党 人出身的哈定总统“有义务帮助中国”,因为他“主要是靠山东问题而当选总统的”。1919 年的五四运动就是因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而引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山东问 题是最能激发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外交问题。华盛顿会议邀请中国参加的消息传来后,引 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众运动的广泛兴起。‎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运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之间关系的变化。(8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7 分)‎ 29.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岑仲勉(1886—1961),广东顺德人,著名历史学家。少时在私塾接受教育,后考入两广大学堂,最终毕业于北京高等税务学校。自 1921 年起,岑仲勉在史学界崭露头角,发 表数十篇颇具水平的历史文章。在陈垣推荐下,于 1937 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由于时代原因,他随史语所长期辗转各地。为响应国家治理黄河决策,岑仲勉写出了 50 余万字的《黄河变迁史》,并说:“黄河尚可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来改变,人们更应该用马列 主义来改造自己。”从 1948 年开始,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利用研究资料和讲义完成《隋唐史》编写。此外,还出版了《突厥集史》和《西突厥史料补阙及 考证》,直到去世时仍有六部专著在中华书局审阅中。‎ ‎——摘编自孙巍《岑仲勉学术研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岑仲勉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9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岑仲勉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6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