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0-2021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商代的王位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极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利于王朝稳定。为改变这一局面,西周统治者实行了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2.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 A.科举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3.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 ‎ A.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 B.阁臣辅助朝政,且便于控制 C.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 D.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 ‎4.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 环节。下列情况属于史学研究的“历史解释”的是 ‎ A.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每年征发200万人 ‎ B.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分封制相比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 D.1684年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5.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中央集权               B.专制皇权                   C.监察权力                  D.改革力度 ‎6.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 ‎7.西周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体现在 ‎ A.通过分封诸侯,在广大地域内建立统治 ‎ B.强化血缘观念和继承秩序的嫡长子继承制 C.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分封政治体系 ‎ D.严格按照血缘亲疏划分分封等级 ‎8.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 王权和神权结合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 按宗族血缘关系实现了对地方控制 C.已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9.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10.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11.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1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13.下表为中英贸易中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对照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旧税率(%)‎ ‎1843年后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百分比(%)‎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榫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76.78‎ 二等白样布 匹 ‎32.53‎ ‎6.95‎ ‎78.64‎ 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73.19‎ A.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 B.大量英国商品运销内地 C.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英国商品免交内地税 ‎14.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15.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 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 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16.“2月19日,外交部长陈友仁和欧马利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在《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上签字,规定中国正式收回汉口英租界,在英租界区域设立外交部汉口第三特别区。”这份时事报道应发表于 A.湖北军政府成立时 B.国民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7.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 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18.   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 ‎ A.废除了元朝行省制                 B.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沿用明朝地方制度                 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19.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说明 A.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B.《南京条约》并未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C.这场战争与鸦片战争并无联系 ‎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20.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1.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在此之后,“有识之士”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22.“家”字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家”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 ‎ 阶段 主要含义 史料来源 一 氏族宗庙 甲骨卜辞 二 氏族(宗族)‎ 西周金文 三 个体家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 A.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 B.道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 C.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2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反映的是 ‎ A.血缘世袭制度 B.社会推荐制度 ‎ C.门第恩荫制度 D.考试选拔制度 ‎24.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 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25.   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进行示威游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时候”是指 ‎ A.1840-1842年鸦片战争         B.1931年九一八事变 C.1935年华北事变              D.1937年卢沟桥事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25分)‎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1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2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即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者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1的观点。‎ ‎(2)驳斥材料2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请你说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DABBA 6-10:DCDBA 11-15:ABCBC 16-20:BBBAA ‎21-25:DCDAC 二、非选择题 ‎26.(1)察举制;选官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 (2)九品中正制;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 (3)积极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 ‎27.(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等也可。 (3)联系:洗雪了百年国耻,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成为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起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两点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