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清北班,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清北班,二)

历史测试题二 ‎2019.9‎ 一、单选题 ‎1.据《史记》载:“(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材料说明 A. 周王暴政导致王室覆灭 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 C. 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 D. 周朝的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做,导致出现“诸侯不朝”的现象,这说明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即周朝礼乐制度有待恢复,故选C项。周厉王时周王室并未灭亡,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暴政以致诸侯不朝,并没有加强对地方的监控,故B项排除;材料中周厉王以巫师监视民众,并非监察体系的日益完善,故D项排除。‎ ‎2.西汉永光四年,汉元帝采纳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人的建言:“《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罢除了西汉高、文、武三帝郡国庙。这一举措 A.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 反映了宗法观念明显淡化 C. 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 D. 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元帝罢除郡国庙的措施,是在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基础上,进一步从宗法制度上打击地方郡国,通过收回宗庙祭祀特权,树立中央的信仰权威,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举措是规范混乱的庙制,并非宗法观念的淡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景帝时期,汉武帝之后,地方诸侯国失去了叛乱的经济基础,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 ‎3.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 A. 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 B. 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 C. 史书私修优于官撰 D. 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 “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可知,官修史书中修前代史时往往立足于为本朝统治提供合法性,修本朝史时则往往粉饰太平,表明没有心系民族兴亡的责任感,故D项正确。官修史书在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史学家是否缺乏求真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了官撰史书的弊端,并没有体现私修史书优于官撰史书,故C项错误。‎ ‎4.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答案】B ‎【解析】‎ 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南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 ‎5.公元前5-4世纪,在经历激烈的战争冲突后,雅典城邦通常会选出德高望重、声名卓著的公民,在为阵亡将士举行的公共葬礼上,以理想主义的方式面对包括外邦人在内的听众发表演说。雅典葬礼演说 A. 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广泛参与 B. 巩固了雅典公民的城邦认同 C. 保证了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 D. 反映了直接民主的严重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从材料信息可知葬礼演说听众众多,而且通过理想主义渲染,可以激发雅典公民对城邦制度的骄傲和对自由正义的不懈追求,故B项符合题意;葬礼演说属于城邦公共活动,不属于政治活动,故A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葬礼演说无法保证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故C项不符合题意。‎ ‎6.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4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 A.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 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C. 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 D.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中可以看出,“公共犯罪行为”不断增加新内容,可以更好的维护社会和经济的稳定,这也体现了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故A项排除;材料只强调了“公共犯罪行为”的增加,没有体现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应用的灵活,故BC项排除。‎ ‎7.1879年法国将诞生于大革命期间的《马赛曲》定为国歌。从1880年开始,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个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人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A. 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 C. 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 D. 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意识形态是指以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社会基础,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旨在保存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和体系,材料中法国的这些做法恰恰就是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故选A。1879年法国已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显然已经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诉求,排除B;C项的说法浮于表面,与A项相比并不是最佳选项,排除;法国在1875年已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排除D。‎ ‎8.1803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利用法国内外交困的机会,从拿破仑手中花费巨资购得了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10月,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弗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的 A. 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B. 总统僭越国会权力 C. 宪法原则有所变更 D. 分权制衡机制灵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美国总统抓住机遇处理涉外交易,参议院表决确认并授权总统对这一活动的善后处理权,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就总统的涉外交易,参议院投票给予了确认,不能说明行政权的“不断扩张”,A项错误;总统办外交,没有僭越国会的立法权,B项错误;总统处理涉外事务,参议院监督投票,说法两者均在按宪法原则在履行职责,C项错误。‎ ‎【点睛】美国是典型的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国家。‎ ‎9.清朝咸丰帝将批准《天津条约》作为缓兵之计,英法退兵后他又反悔,反悔的不是降低关税、战争赔款、领事裁判权等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而是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这反映出,当时清王朝 A. 统治者思想观念落后 B. 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 C. 半殖民地化程度有所加深 D. 维护的天朝体系开始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悔的不是……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而是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为了维护“天朝体制”,拒不接受“公使驻京”,反映出清政府统治者思想观念落后,故A项正确;材料“反悔的不是降低关税、战争赔款、领事裁判权等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说明B项错误;“公使驻京”是符合国际惯例,无法体现“半殖民地化程度有所加深”,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清政府无法继续坚守“天朝体制”,但没有体现出“开始瓦解”,故D项排除。‎ ‎【点睛】“反悔的不是……损坏国家利益的条款,而是当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驻京’”是关键信息。‎ ‎10.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 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了在谣言的背景下,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D。A、B、C三项无从反映。‎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1.八七会议决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A. 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 B. 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 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根据“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可知八七会议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故选A项;八七会议将斗争矛头对向资产阶级的决议不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故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的内容,故排除C项;题意中的决议明显不符合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要求,不是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全面贯彻,故排除D项。‎ ‎【点睛】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阻碍,所以要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反帝反封建是首要任务。资产阶级属于可以争取的对象,不应该成为重点斗争的对象。‎ ‎12.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正确指出:“敌人乘我弱点之处,不但在军事,而且在政治,在我政治制度之不民主化,不能与广大人民发生密切的联系”,“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切须取给于民众,没有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要长期支持战争是不可能的”。这说明 A. 中共的抗日策略有所变化 B. 民众的抗日热情极大高涨 C. 坚持“持久战”成为国民共识 D. 民主政治与抗日战争不可分割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38年”“敌人乘我弱点之处,不但在军事,而且在政治,在我政治制度之不民主化” “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切须取给于民众,没有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要长期支持战争是不可能的”中可以看出,抗战与民主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共抗战策略的改变,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众的抗战热情,故B项排除;成为国民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说法错误。‎ ‎【点睛】“1938年”“敌人乘我弱点之处,不但在军事,而且在政治,在我政治制度之不民主化” “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切须取给于民众,没有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要长期支持战争是不可能的”是关键信息。‎ ‎13.有学者指出:“笼统地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未必妥当。就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这一点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该学者意在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A. 并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B. 超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C.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D. 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信息可知,十月革命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B选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并未超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C选项错误,十月革命道路,就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道路,它的本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 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B. 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可知体现的是台湾国民党政权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说法,B选项排除。谋求两岸和解与材料无关,结合相关知识可知两岸关系此时处于对峙的状态,C选项排除。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选项排除。‎ ‎【点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15.下表是我国参与重要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简表(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国际组织名称 参与年代 国际组织名称 参与年代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979年恢复中国合法地位 不结盟运动 ‎1992年成为观察员国 世界能源理事会 ‎1983年加入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96年成为全面对话伙伴国 亚洲开发银行 ‎1986年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加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加入 美洲国家组织 ‎2004年成为常驻观察员国 A.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加入国际组织 B. 两极格局解体加速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 C. 中国和世界共享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利益 D. 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参与了众多国际组织,涉及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选项D正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了,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国际政治格局无关,选项B排除;中国参与的组织不仅仅是经济组织,如不结盟,选项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16.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在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 B. 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 C. 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 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现在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说明美苏冷战成为当时世界局势重要的特点,B正确;不结盟运动是政治组织,不是军事组织,A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是1961年,两极格局此时已经形成,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两极格局的世界局势,不是说明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D错误。‎ ‎17.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同年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的原则,并在随后几年中陆续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巴黎协定等国际组织或协定。这表明 A. 世界民族分离主义逐渐兴起 B. 英美关系决定国际格局的走向 C.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走向终结 D. 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遭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球化与世界局势的发展。从材料中英美两国的选择可知,英美两国认为在现有国际框架下,本国的利益严重受损,呼吁更多保障本国利益,对现有国际规则进行改变,故D项符合题意;两国的选择不是民族分离主义,也并不代表全球化的终结,而是应该以新的形式推进,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无法体现,而且夸大了事实,故B不符合题意。‎ ‎18.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 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 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二十四节气”“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讲究不违农时,顺时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反映的是天与人的关系,与材料适时而种,不违农时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排除;D项,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与材料中“民间……谚语”不符,排除。‎ ‎19.据史料记载:元朝至元七年,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到至元二十六年,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这表明元代 A. 商税成为主要税源 B. 白银开始普遍流通 C.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信息说明元朝七年到二十六年,元朝的商业税从“四万五千锭”到“四十五万锭”,体现出元朝的商业税收大幅度提高,也说明了元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正确;元代的税收仍然是农业税收,A错误;白银开始普遍流通是在明朝时期,B错误;古代封建国家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并不是有所松动,C错误。‎ ‎20.清代两湖地区的米粮生产与供应直接影响着江南地区的米价波动。江南米粮转运中心苏州“来船稍阻,入市稍稀,则人情惶惶,米价顿长数倍”。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 江南农村经济逐步走向没落 B. 两湖地区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 C.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供不应求 D. 区域分工与经济联系的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代时期,两湖地区是重要产粮区,而以苏州为代表江南地区手工业相对发达,区域分工导致两湖地区的米粮生产与供应直接影响着江南地区的米价波动,故D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依然比较发达,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说明两湖地区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供求关系紧张,但不至于供不应求,故C不符合题意。‎ ‎21.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 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B. 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 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 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提及葡萄牙王子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显然是出于宗教的目的,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中宗教的因素,故C正确;A中相同宗教显然不符合事实;宗教改革是16世纪,新航路开辟已经完成,故B从无;地理大发现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D错误。‎ ‎22.英国16世纪有首民歌写道:“我们出发时不过两艘,到港时就有了20艘船。商人们问:‘这是什么商品?’‘请君莫问它们的来源。’”这说明当时 A. 海盗活动非常猖獗 B. 欺诈性的贸易频繁 C. 诸多商品来源不清 D. 英荷争夺海上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16世纪有首民歌写道”“我们出发时不过两艘,到港时就有了20艘船”“请君莫问它们的来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欧洲国家已经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并且这时期英国因女王默许而海盗猖獗,材料内容“我们出发时不过两艘,到港时就有了20艘船”集中体现了当时海盗活动猖獗的现象,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们出发时不过两艘,到港时就有了20艘船”“请君莫问它们的来源”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海盗活动猖獗的现象,而不是欺诈性的贸易,故B选项错误;C选项“诸多商品来源不清”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旨内容,反映了海盗掠夺而来的商品,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荷争夺海上霸权17世纪中期,故D选项错误。‎ ‎23.18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自由发展。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议会民主制度的政治自信 B. 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自信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 D. 重商主义政策的辉煌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自由发展,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自信,故选B;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反映的是英国强大工业实力,反映的是经济自信,A错误;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不能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在英国全面建立,排除C;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反对政府的干预,而重商主义反映了政府的过多干预,D错误。‎ ‎24.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 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B. 引发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 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的 D.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19世纪时,法国数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造成大气变暖,瑞典科学家提出了“温室效应”,这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即工业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环境问题,故A正确;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B时间不符合题意,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B;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27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温室效应”,紧扣关键信息联系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即可。‎ ‎25.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因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限制,五十年后才为爱迪生应用,而这五十年恰恰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转换期,说明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选项B;选项A不符合史实,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越来越短,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科学理论应用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而且根据材料可知,爱迪生对法拉第科学理论的应用源于社会生产的推动,排除。‎ ‎26.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 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 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 与股份公司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在自然经济结构下,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微弱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很难生产出大量的闲散的社会资金。在缺乏近代中国股票交易市场和高利贷盛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国近代企业要想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使社会资金投到工业上来,必须靠自身做出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修改。官利制度适应了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吸纳了资金,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新式企业,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招商局借了官款20万串,无法体现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故排除A项;官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式企业的发展,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存款性质”的官利,无论公司盈亏都要给付,企业负担重。该选项片面,故排除B项;现代股份制企业实行的是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官利制度是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不管经营状况如何,即时计息。两者有根本上的不同,故排除D项。‎ ‎27.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值单位:海关两)。对表中茶叶和蔗糖出口比重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出口总值 茶叶 蔗糖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1867~1869‎ ‎58041000‎ ‎32526000‎ ‎56.04‎ ‎7265000‎ ‎12.52‎ ‎1870~1874‎ ‎66720000‎ ‎35153000‎ ‎52.69‎ ‎9099000‎ ‎13.64‎ ‎1875~1879‎ ‎71332000‎ ‎34393000‎ ‎48.22‎ ‎14644000‎ ‎20.53‎ ‎1880~1884‎ ‎70804000‎ ‎32236000‎ ‎45.53‎ ‎19693000‎ ‎27.81‎ A. 西方列强对原料需求的升级 B. 中国外贸由入超转为出超 C. 民族工业发挥了抵制作用 D. 中国茶叶生产出现衰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比重较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明显,体现的是西方列强对原料需求的升级,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B选项排除。仅从原料出口来看,不能得出民族工业的抵制作用,C选项排除。中国茶叶生产出现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28.下表是1914—1922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统计 棉纺织业费用、产品及盈利估计表(1914—1922年)‎ 生产费用16支纱每包银两 盈利16支纱每包银两 全国机纱产量万包 全国机布产量万匹 全国纱厂盈利(包括纱及布)万元 ‎1914年 ‎85.50‎ ‎14.00‎ ‎64.5‎ ‎226.7‎ ‎—53‎ ‎1915年 ‎93.63‎ ‎—3.13‎ ‎64.5‎ ‎229.9‎ ‎1.240‎ ‎1916年 ‎97.56‎ ‎5.45‎ ‎72.6‎ ‎290.6‎ ‎4.362‎ ‎1917年 ‎125.60‎ ‎26.40‎ ‎79.5‎ ‎298.3‎ ‎3.852‎ ‎1918年 ‎143.18‎ ‎15.33‎ ‎92.8‎ ‎3083‎ ‎5.602‎ ‎1919年 ‎149.55‎ ‎50.55‎ ‎91.8‎ ‎353.4‎ ‎10.630‎ ‎1920年 ‎147.75‎ ‎46.45‎ ‎92.7‎ ‎481.6‎ ‎8.547‎ ‎1921年 ‎143.20‎ ‎7.30‎ ‎101.1‎ ‎459.9‎ ‎6.289‎ ‎1922年 ‎155.25‎ ‎—14.75‎ ‎190.5‎ ‎741.7‎ ‎3.956‎ 据表数据可推知,一战结束后中国棉纺织业 A. 市场竞争力减弱 B. 保持着稳健发展势头 C. 迅速走向衰落 D. 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19-1922年一战结束之后中国棉纺织业生产费用呈现上升趋势,产量上升但盈利降低,这说明中国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力减弱,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一战结束后中国棉纺织业产量上升但盈利降低,不能说明其稳健发展;C选项错误,1919年后中国棉纺织业总产量仍在增长,并未迅速走向衰落;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棉纺织业并未实现现代化,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 ‎30.从1963年起,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即按行业和协作关系,把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专业性大公司,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截至1965年,煤炭、汽车、烟草等行业组建全国性托拉斯12家,一些省市也组建了11家地方性托拉斯。托拉斯的试办是 A.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大胆尝试 B. 协调国民经济比例的有益途径 C. 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重大举措 D. 探索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从1963年起,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表明当时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从1963年起中国在个别行业探索建立托拉斯,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也没有涉及全国工业布局的调整,故BC项排除。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1963年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1.20世纪80年代前期,随着改革的推进,私营经济产生;90年代初,部分私营企业纷纷挂靠乡镇集体企业,或设法造成合资假象,有的不愿登记为私营企业而称“个体户”。这反映出当时 A. 尚未改变计划经济模式 B. 经济体制改革裹足不前 C. 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D. 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初,国家对民营经济还有很多限制性规定,不少民营企业出于对自已合法地位的疑虑,迫不得已给自己戴上各种“帽子”,这说明当时经济改革中,思想还不够解放,传统发展理念还需突破,因此D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国企问题,C项错误。‎ ‎32.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其认识最正确的是 A. 中国经济增速总体是持续稳定增长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前进 C. 对内改革的深化推动三次发展高潮 D. 开放力度强弱影响经济增速的快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有快有慢,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前进。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可知,这一期间增速也有低俗的时候,故 ‎ ‎“持续稳定增长”这一表述不够准确,排除A项;80年代初的增长主要源于改革开放的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但这一时期还没有推进改革的深化,故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开放力度强弱影响经济增速的快慢”这一关系,故 D选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不少地区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昼夜温差大,天气多变,雨季到来,雨水频繁,常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发生,货物运输只能靠人背马驮,又由于野兽出没、土匪抢劫频繁,结伙运输便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西南地区民间的马帮贸易及通道一直存在。《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一次记载了这种贸易……民间大规模的马帮贸易在清中后期才兴起……买卖的货物也不再局限于茶和马,扩大到了中药材、皮毛、茶叶、象牙、染料,甚至鸦片。一些家族以自己的马帮为基础建立了设置完备的商业网点,提高了收购和贩卖的效率。他们凭借在马帮贸易中建立起来的信誉经营金融汇兑业务,连海外华侨、政府机构、外国海关以及传教教会,都通过他们的系统进行运作。时至近代,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图谋云南,自1889年蒙自、腾冲、思茅相继开关,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土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出,云南各地的马帮驿运迅速发展起来,其运输范围涵盖了整个云南及周边省份,甚至延伸到周边国家。‎ 材料二 1942年,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援华运输线后,美军在印度东部与云南之间开辟了一条“驼峰航线”,用以空运援华抗战物资……但仍不能充分满足抗战对运输战略物资的需求,余下的任务便由丽江“马帮驿运”来完成。马帮的马锅头(马帮首领)和赶马人多为抗日救亡民族激情所感召,主动承担军需物资驮运任务,有的马帮甚至不计运费,无偿驮运。此时,援华物资在陆路上只能走茶马古道……丽江各大商号依然还是纷纷组织马帮,依靠万余匹骡马,从印度等地将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拉萨,转到丽江,再送往滇西等前线。‎ ‎——以上均摘编自郭新榜《抗战中的云南马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南茶马古道上马帮出现及发展的原因,并说明马帮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征茶马山道上马帮的历史贡献。‎ ‎【答案】(1)原因:云南的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环境不利;帝国主义国家对西南地区的资源掠夺;‎ 特点:历史悠久;起于民间;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逐步增多;诚信经营,声誉好;近代以来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地位越来越重要。‎ ‎(2)贡献: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有助于商业市镇的兴起;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其诚信意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爱国精神感召后人。‎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不少地区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昼夜温差大,天气多变,雨季到来,雨水频繁,常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发生”、“由于野兽出没、土匪抢劫频繁”、“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图谋云南,自1889年蒙自、腾冲、思茅相继开关,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土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出”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由材料“《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一次记载了这种贸易”可以得出历史悠久;据材料“民间大规模的马帮贸易在清中后期才兴起”可以得出兴起于民间;据材料“买卖的货物也不再局限于茶和马,扩大到了中药材、皮毛、茶叶、象牙、染料,甚至鸦片”可以得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增多;据材料“他们凭借在马帮贸易中建立起来的信誉经营金融汇兑业务”可以得出诚信经营;据材料“云南各地的马帮驿运迅速发展起来,其运输范围涵盖了整个云南及周边省份,甚至延伸到周边国家”可以得出近代以来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地位越来越重要。‎ ‎(2)由材料一的叙述可以得出马帮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商业市镇的兴起。据材料“马帮的马锅头(马帮首领)和赶马人多为抗日救亡民族激情所感召,主动承担军需物资驮运任务,有的马帮甚至不计运费,无偿驮运。此时,援华物资在陆路上只能走茶马古道……丽江各大商号依然还是纷纷组织马帮,依靠万余匹骡马,从印度等地将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拉萨,转到丽江,再送往滇西等前线。”可以得出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外国的商品往来的增多可以得出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由其经商理念可以得出为后世的诚信经营产生了深远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民主进程就像一部民主的实验史。的确,美国最适宜于做民主的实验:洛克、孟德斯鸠及其他启蒙学者已研究了西方民主的实践与教训,规定了符合“人性”的也是符合自然法的政治体系的特征;……广大的地域和基本上同质的文化使他们探索一种制度,以解决启蒙主义一致认为的大国无法推行民主的问题。‎ 宪政主义,即制定一部规定政治权力运作的最后的亦是最高的法则,这是美国民主的一大特色。……由于宪政观念的根深蒂固,美国的政治结构有着非同一般的稳定性。有效的、相互制约的权力才不致酿成政治腐败;这不是说腐败不存在,而是说有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来防范与惩治腐败。这种“三权分立”的原则与实践在两百余年历史中没有发生过动摇,制度的稳定和持久(无反复),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根据材料,围绕“美国民主”自拟观点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答案】示到一:美国民主制的确立是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 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统治具有民志性,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封建传统。美利坚民族形成为独立战争提供条件,启蒙思想推动北美独立战中的进行,天赋人权思想催生了美国《独立宣言》。北美独立后建立邦联体制,无法维护国家利益。《1787年光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美国民主政体,有效保障了民治政治的稳定发展。‎ 示例二: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有效地保障了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运用三权分立的原则构造民主政治体制,总统及内阁行使行政权,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令,国会可以以2/3多数票通过国会否决的法案,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和国会违宪,最高法院法官由国会通过,由总统任命。‎ 联邦政府拥有主权权力,地方政府享有一定自治权,联邦法律至上,并可强制执行总铁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选民通过选举制衡总统和议员。‎ 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效制约权力扩张,即使在内战时期仍然保证美国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洛克、孟德斯鸠及其他启蒙学者已研究了西方民主的实践与教训,规定了符合“人性”的也是符合自然法的政治体系的特征;……广大的地域和基本上同质的文化使他们探索一种制度”可归纳出美国民主制的确立是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需要从美国的历史传统、启蒙思想、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根据材料“这种“三权分立”的原则与实践在两百余年历史中没有发生过动摇,制度的稳定和持久(无反复),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可归纳出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有效地保障了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需要从美国1787年宪法权力制约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村料: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在逐渐兴起,其本质就是实现军事近代化,缩小乃至消除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从而有效抗御列强的侵略,保障国家安全。以甲午战争失败为标志,晚清军事变革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为第一阶段变革,随兴办洋务而起,因甲年战败而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甲午战争的失败,使30余年惨淡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也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步入了第二阶段。由于《马关条约》及其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赔款负担,国家进一步衰败,已无力再投巨资建设海军,因此,这个阶段军事变革的重点集中在陆军,最主要的内容是编练新式陆军和发展陆军教育。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非但未能有救增强国家的整体军力,反而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坟墓。‎ ‎——钟少异高炜《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化为什么失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两次军事变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两次军事变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1)共同特点:在西方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进行;侧重于对军事武器和军事教育的变革;都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军事近代化。‎ ‎(2)失败原因: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逃行变革,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最终必然失败;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第一阶段以封建官僚个人为主,后一阶段是各省自行其是,不能保证变革的正常进行;列强的侵略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变革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解析】‎ ‎(1)由材料“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可以得出二者的背景相同;从内容上看,二者均侧重于对军事武器和军事教育的变革。从结果而言,二者均以失败告终。‎ ‎(2)失败的原因,据材料“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结合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从指导思想,领导者和面临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3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二战中,美国摧毁了日本帝国。但是,战后新中国的成立,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意味着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这是美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所绝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美国之所以介入朝鲜战争,以及在数年以后介入越南战争,其战略目标都是同一的,即“这实质上是一场为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沿海地带控制权的战争。”为此目标,美国为朝鲜问题必然不惜与中国一战,以从根本上抑制新中国的崛起,此正是美国政府的长期战略性国策。中国军队通过朝鲜战争,从根本上挫败了美国的这一战略目标。朝鲜战争不仅使中国在东方具有一条安全的国境线,而且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朝鲜战争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历史进程。没有朝鲜战争,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战争。没有越南战争美国军事上的失败,就没有美国世界霸权体制在70-80年代的衰落和新中国在20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中的蓬勃崛起。‎ ‎——摘编自何新(论朝鲜战争和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出兵朝鲜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说明:二战后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遏制中国的崛起是美国的长期战略性国策;与苏联竭力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沿海地带控制权,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的需要。‎ ‎(2)影响:对新中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密切中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中美之间矛盾,导致了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对美国:挫败了其抑制新中国的企图,引发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体制。对朝鲜:导致了朝鲜的长期分裂。‎ ‎【解析】‎ ‎(1)据材料“美国为朝鲜问题必然不惜与中国一战,以从根本上抑制新中国的崛起,此正是美国政府的长期战略性国策。”、“这实质上是一场为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区沿海地带控制权的战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据材料“从根本上挫败了美国的这一战略目标。”、“而且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没有朝鲜战争,就没有后来的越南战争。没有越南战争美国军事上的失败,就没有美国世界霸权体制在70-80年代的衰落和新中国在20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中的蓬勃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37.‎ 材料 王猛(325~375年),字景略,汉族人,氏族政权前秦的著名重臣。王猛出身贫寒,愤动乱之世而隐于华山,“博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前秦氏族贵胄苻坚好读经史典籍,恳请王猛出山,两人谈及兴废大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官至丞相。时前秦行胡汉分治,氏汉之间、氏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王猛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族、勾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在王猛的赞导下,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考核任用孝悌、廉直、文学之士,“宗室外成,无才能者皆弃不用”。由是前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关中”。376年,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前一年,王猛病逝,苻坚极其哀痛道:“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摘编自贾俊菊《乱中求治——试论前秦治国贤相王猛》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猛出仕前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猛治国之策。‎ ‎【答案】(1)原因:王猛才学兵略出众,有经世之志;前秦君主苻坚有统一天下的雄心,赏识和重用王猛。(每点,答出: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受到压制制(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同等计分。‎ ‎(2)评价:在群雄竞争的形势下,王猛的治国举措卓有成效,壮大了前秦国力,为统一北方莫定了基础础;推行儒学教育,以才任官,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夷狄”政策顺应了民族融合趋势,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1)从材料“博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族、勾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前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中可以得出答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