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文)(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1-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择项,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1.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A. 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 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可知是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故答案为B选项。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的促进作用,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排除。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询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 A. 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 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 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D. 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等信息可知,富民之家由于地产多,招募许多流民耕种,结合所学宋代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可知,C正确;据材料苏洵描述的是富民之家由于地产多,招募许多流民耕种的状况,A不确切;材料没有体现经营方式是否落后,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D说法违背史实,D错误。 【点睛】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3.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动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 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珠算才推广开来,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再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B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的。材料中没有信息证明“政府”在珠算的整理和推广中发挥了作用,排除A项;“传统筹算法的衰落”是事情的结果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排除;把“汉代”就有的方法整理出来不能说明“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捕捉诸如“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直到明代商人……才逐渐推广”之类的关键时间和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4.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 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 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 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 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更新,选项D正确;选项未体现政府政策,选项A排除;选项B“共同追求”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与印刷术无关,选项C排除。 5.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 B. “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C. 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D. 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可知,唐朝政府对于坊市制度的管理比较严格,“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的信息反映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唐宋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与坊市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故A排除;“工商食官”的政策与材料中坊市制度被打破的信息不符合,故B排除;材料中体现官府对于商业活动控制的逐渐松散,故D排除。 6.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的原因是 A. 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B. 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C. 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D. 货币制度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17世纪和“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结合所学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可知A 项正确。因为需要从“对外贸易”的影响去分析,所以B项是从生产关系变化入手的角度不对;D项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中国经济实际不符;而“海禁政策已经废除”不符合明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史实,C项错误。 7.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A. 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 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 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 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反映出商业信用的发展,这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由此加快,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而不是形成,故B项错误;随着时间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强,故C项与史实不符;“交引”“ 券”“契约文书”是商业信用中介物,并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 8.宋代书籍《梦梁录》中说:“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讲述:许仙外出遇雨,药铺老陈借其一把雨伞,并再三嘱咐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后来许仙又将这把伞借与白娘子,定下一段姻缘。这反映出当时 A. 工业生产已有质量意识 B. 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 C. 消费者追求品牌的习惯 D. 商品经济推动文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目 “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药辅老陈再三嘱咐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可知消费者追求品牌的喜好,故C项正确。工业生产主要是指在工厂里生产,与题目无关,故A项错误。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没有抓住题目的重点,故B项错误。题目关键词“宋代书籍”“宋话本”可知是处于宋代,其特征是商品经济繁荣,促进市民文学的发展,而不是文学的发展,故D项错误。所以选C。 9.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 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 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 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 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强调“企业家”和他们的“资本”在欧洲“海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正确答案是B项;材料没有否定航海家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企业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并不是要提高资本家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早期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殖民扩张的时代特征和影响,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背景等史实。 10.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在他们撰写的《技术工人》一书中写道:“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以下对“内战”理解准确的是 A. 议会军与国王军队的交战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 C.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D. 工业城市与乡村地区对抗 【答案】B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处于对立状态,故B正确;AC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1.下表是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表,这一阶段中国轮船业的高速发展说明 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 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 D. 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1928—1935可知,此时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而船只数量和吨位数是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C选项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A选项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日本侵略东北,D选项排除。 12.1926年8月中国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侯氏制碱”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面对掌声和鲜花,侯德榜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以下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近代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B. 中国近代工业格局得以根本改变 C. “实业救国”情怀推动科技进步 D. 创新是近代中国工业化主要动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列强的入侵使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民族企业家们纷纷实业救国。材料““侯氏制碱”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侯德榜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可知正是民族企业家们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推动科技的进步,故C正确。近代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故A错。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工业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B 错。材料没有涉及创新,故D错。 13.“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 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 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 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 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 14.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 A. 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B.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 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D. 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制作西服,设立制售西装的公司,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说明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变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D项中“全面西化”表述太绝对,错误。 15.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命。这一理论 A. 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 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 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 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是对西方传经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不相同的理论,故A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所以选A。 16.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A. 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 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 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50年代”,国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农业落后”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变”;没有说明“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数据;也没有相关“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得到解决的信息,所以A、B、D项都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时“实事求是”的精神。 17.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 A. 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 B. 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C. 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 D. 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表明这一思想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陈云的思想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符;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思想是否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陈云对三大改造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A. 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 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 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 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在投入的劳动力和农业机械总动力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却并不理想,这说明人民公社的发展模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A。材料没有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作对比,无法得知比例变化是否明显的结论,排除B;材料仅涉及农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工业的发展数据,无法得出C的结论,排除;农业的发展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局部不能代替整体,故无法得出D的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表示转折后的语句,前后两者形成一个对比效果,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改革。 19. 1981年,学者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导”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自此,“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这表明当时 A. 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日益加强 B. 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D. 经济体制改革流于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可以看出,当时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因此反映出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故B正确。 当时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逐渐减弱,排除A。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排除C。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 20.如表1982—1999年《人民日报》中外合资企业广告抽样统计 时间 合资方 产品 时间 合资方 产品 1982—05—13 中日 福日牌电视机 1989—01—11 中日 大豆色拉油 1990—09—21 中美 康泰克缓释胶囊 1991—05—26 中德 桑塔纳轿车 1992—09—21 中英 力士香皂 1993—05—07 中国阿拉伯 撒可富化肥 1993—05—25 中日 游乐园 1995—01—04 中美 喷墨绘图仪 1997—09—08 中法 红心牌电熨斗 1999—09—07 中德 奥迪A6轿车 表中1991年前后广告内容变化反映了 A. 外资在中国市场占主导地位 B. 轻工产品成为合资的主要领域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完全建立 D. 外资对中国市场信任度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1991年”为分界线,分析本题表格可知,打广告的合资企业中,外资来源从日、美两个国家,发展成六七个国家,说明D项是正确的。材料只能反映出外资来源增多,A项错误;材料列举不少国家来华投资,没有具体行业结构和比例,B项错误;1990年代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其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和产生的影响。 第Ⅱ卷 材料题 二、材料题(共3大题,其中21题26分,22题22分,23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答案】(1)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 积极作用: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 (3)意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从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等方面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从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结合所学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等方面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依据材料“‘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其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答案】(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或 国防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实施: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可以从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来分析概括。 (2)本题的关键信息“1958年”“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大跃进”片面要求大炼钢铁。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人力和资源。 (3)两支“异军”解决的问题:综合所学可知影响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可据此分析回答。过程: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中国社会主要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的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改革开放、中共十六大等若干阶段,然后加以概述即可。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坚信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由市场贸易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贫易战争》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理论的创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阐述:16、17世纪重商主义流行,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迎来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综上,经济理论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示例二:论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创新。(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论题: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叙述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重在强调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经济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思想的产生。考生在提取论题时不能偏离这一主题,且论题要明确。论证时以时间为线索,再结合世界经济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具体叙述即可,切记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