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刘邦即下令免除曾支持战争的蜀汉民众两年租税,对关中从军作战者全家免除徭役一年。这一举措。‎ A. 延续了与民休息的方针 B. 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 C. 决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D. 汲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关中从军作战者全家免除徭役一年”并结合所学,统治者认识到秦朝统治弊端,不再实行暴政,故选择D选项,排除A选项;西汉始于公元前20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楚汉之争的时间为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应是楚汉战争的胜利促进材料举措的发展,故排除C选项。‎ ‎2.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到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从材料可知。‎ A. 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 B. 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 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 D. 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B - 14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朝海上贸易发达,市舶司的收入占据为数不少的国家税收总量,故选择B选项;政府主要税收来源应是农民缴纳的赋税,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根据材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可知,政府对于对外贸易有进行较为合理的管理,故排除C选项;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选项。‎ ‎3.某学者指出:明朝官僚所涉足的行业,已经不只限于盐业、铁业、酒业几项了,而且他们在碾米业、制纸业、印刷业、纺织业、制瓷业、采矿业、铸币业等行业中愈来愈变得重要。这种现象。‎ A. 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趋于松弛 C. 引发民间与官营的行业竞争 D.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官僚广泛涉及工商业,民营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官营行业的限制,无法充分发展雇佣关系,故选择D选项;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各朝代都采取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选项;官营在各行业的作用突出,不能表现会引起与民营行业的斗争,故排除C选项。‎ ‎4.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 A. 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 B. 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 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 D. 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 - 14 -‎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体现了民间交流,“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体现官方推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只是给乾隆皇帝祝寿,没有体现他大力提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故D项错误。所以选A。‎ ‎5.据统计,洋务派在1873-1884年和1885-1894年分别创办的主要民用企业投资额如下表所示(单位:白银/两)‎ ‎1873—1884年 ‎1885—1894年 轮船招商局(47.6万)开平煤矿(20万)‎ 中国电报总局(60.7万)骆马山煤矿(20万)磁州煤矿(20万)‎ 汉阳铁厂(583万)上海机器织布局(100万)‎ 中国铁路公司(479万)湖北织布官局(150万)湖北纺纱局(60万)‎ ‎——(数据整理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 据此可知,1885-1894年间。‎ A. 洋务运动向制度层面深入 B. 民营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 C. 洋务工业的领域逐渐拓展 D. 工业体系及布局渐趋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73-1894年,洋务派所涉及的领域逐渐扩大,不仅有重工业的煤炭也有轻工业的纺纱工业,故选择C选项;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弊端之一就是没有深入制度层面,故排除A选项;当时的民营企业仍然受到三座大山的压制且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主导的,民营企业不可能成为经济主体,故排除B - 14 -‎ 选项;结合所学,洋务运动时期,工业主要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且主要以轻工业为主,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也要理清洋务运动的不足。‎ ‎6.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A. 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B. 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 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D. 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C项正确。A项,题干无法体现自行车普遍使用,排除。B项,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 ‎7.1912年由中华书局编写、教育部审定发行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有国家、国体、政体、国民、权利、义务、中华民国人民权利义务、行政、司法、行政裁判所、行政诉愿及诉讼、国会、选举等科目。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重视国民常识教育 B. 教学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 国家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 D. 教材成为舆论宣传的主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的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政体等国家政治教育,故选择A选项;国家政体、选举等科目并非民众生活,故排除B - 14 -‎ 选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思想控制,主要体现的是政府为民众宣传国民常识,故排除C选项;国民常识并非舆论宣传,故排除D选项。‎ ‎8.土地革命后,陕北贫苦佃农吴满有分到了70垧山地,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他有了一对牛、一只驴、50只羊、一匹马,还开出了30垧地,成为富裕农民。《解放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毛泽东同志读后发出号召,要求陕甘宁边区的农民向吴满有学习。这一号召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B.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C. 为抗战胜利积蓄了物质力量 D. 有利于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土地革命之后,农民的积极性增加,粮食增产,农村物质力量增强,为抗战做好了充足的物质准备,故选择C选项;材料时间为土地革命后,已不能再推动其顺利进行,故排除A选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8月,而土地革命于1937年7月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战略反攻开始于194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9.恩格斯指出:“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它也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这表明罗马法。‎ A. 为近代欧洲经济立法奠基 B. 为近代资本主义确立了政治法规 C. 维护民主制度且影响深远 D. 是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历史性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可知,罗马法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律奠定基础,故选择A选择;结合所学,罗马法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中,不可能为资本主义国家确立法规,故排除B - 14 -‎ 选项;材料中只涉及罗马法促进现代经济立法,与民主制度无关,故排除C选项;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历史性产物而并非罗马法,故排除D选项。‎ ‎10.列宁一直强调,计划经济的实行要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市场状况,要通过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措施来实施经济计划。斯大林则认为,计划经济主要是指令性的,它主要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来实行。这一分歧。‎ A. 反映出苏联国民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B. 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C. 说明斯大林的观点脱离了苏联国情 D. 根本不同在于计划经济是否占主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经济计划也应该考虑市场,而斯大林则想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其本质是对于苏联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不同构想,故选择B选项;当时苏联已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状况良好,故排除A选项;指令性计划经济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其中一种探索,并没有脱离国情,故排除C选项;两位国家领导人出现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不同看法,故排除D选项。‎ ‎11.“他们拿起画笔,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沉重的使命;他们只是要书写愉悦的心情,描绘那些跳动在树叶、水面上的光……他们摆脱了长久以来主宰西方美学的古典符号,他们以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时代。”与该风格类似的美术作品是。‎ A. ‎ - 14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描绘那些跳动在树叶、水面上的光”可知,这是印象派画家的特点,选项D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故选择D选项;选项A是浪漫主义派画家的作品,故排除A选项;选项B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故排除B选项;选项C是抽象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故排除C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特点,需要掌握不同风格画家的代表作以及其风格特点。‎ ‎12.下表为2002-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量及其部分领域贸易量的增幅变化情况(%)。对此情况的合理认知是。‎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总量 ‎3.5‎ ‎50‎ ‎9.0‎ 农业 ‎35‎ ‎3.5‎ ‎3.5‎ - 14 -‎ 燃料及采矿业 ‎1.0‎ ‎4.5‎ ‎5.5‎ 制造业 ‎4.0‎ ‎5.0‎ ‎10.0‎ A. 世界农业出现停滞和衰退 B. 经济全球化出现曲折和反复 C. 制造业成为欧美主导产业 D. 自由贸易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2002-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量及其他领域贸易量的增幅加快,结合所学,20世纪末冷战格局瓦解,自由贸易由此进一步发展,故选择D选项;农业贸易量的增幅情况不变并不代表其衰退,故排除A选项;世界各货物贸易增幅提高,表明经济全球化正向着良好方向发展,故排除B选项;制造业增幅明显并不能代表其成为欧美的主导产业,故排除C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1903年,梁启超进一步界定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在德国学者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同时,他还提出了“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的论断。‎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 - 14 -‎ 各民族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救亡图存斗争中,强化了对“中华民族”这个族称的认同,整个社会也越发认识到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的重要意义。费孝通等学者进一步提出,承认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尊重少数民族客观存在的事实。国民政府在开发边疆地区的同时,也提出了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文化的边疆教育方针。‎ ‎——摘编自张健《国家范式转换与国族构建——近代中国国族构建研究》‎ 材料三 “Americans”(美利坚人)一词诞生于18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1774年9月,第一届大陆会议上,帕特里克·亨利庄严地重申:“我不再是弗吉尼亚人,而是美利坚人(American)”1776年,《独立宣言》中把“人人生而平等”推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向国际舆论界发出了美利坚人追求民族独立的诉求。1796年,华盛顿总统在《告别词》中强调了美利坚人的国民身份,特别提醒他的国民,政府的统一是国家的主要基石,要珍视民族团结。‎ ‎——摘编自何顺果《“Americans”的民族学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背景,并说明“中华民族”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利坚人”概念形成和完善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与“美利坚人”两个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 ‎【答案】(1)背景: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长期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 积极作用:推动各民族团结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强化民族认同,激发了各民族的国家整体意识;有利于民族平等;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2)原因:北美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北美移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英国的殖民政策阻碍了北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入和发展;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展和胜利,促进北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发展;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联邦制确立。‎ ‎(3)相同:都强调民族整体性;都反对外来干预,主张民族独立;包含民族平等意识。‎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败后,民众思想进一步解放,救亡图存思想进一步发展,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背景可从国家性质角度、民众思想角度、欧风美雨传播、中国历史融合角度进行分析;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强化了对“中华民族”这个族称的认同”“尊重少数民族客观存在的事实”“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文化的边疆教育方针”可从民族融合角度、教育发展角度、抗战胜利角度、国家统一角度等进行说明。‎ - 14 -‎ ‎(2)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利坚人”概念形成和完善的原因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启蒙运动思想影响、文化宗教角度、民族意识启蒙角度等进行分析。‎ ‎ (3)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族”与“美利坚人”都是具有相当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两个民族之间的相同之处可以从反侵略角度、民族意识发展角度、国家统一角度等进行比较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者认为: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西方化的历程,但是任何一国的现代化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而全盘西化。否则就会产生传统与现代“脱节”而导致社会分裂或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阻碍现代化的正常历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观点:现代化是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过程。‎ 论证:随着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既秉承了传统的王在法下,王权传统,又于近代建立了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制,实现了虚君制,促进政治现代化历程。中国近代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采用“中体西用”思想,既秉承了传统的政教文化,又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变革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可见,现代化的历程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不断改革创新,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和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探讨”,然后,阅读材料,根据“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西方化的历程,但是任何一国现代化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而全盘西化”可提炼出观点:现代化是传统与现代连续性的过程。接下来,通过所学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分析论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4 -‎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答案】(1)原因: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方式: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 好处: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灾难: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或:侵略朝鲜、中国)。‎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观念转变、国际视野、改革力量、内外条件进行分析概括。‎ ‎(2)一问结合明治维新经济、军事、文化措施进行回答;二问根据材料“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结合所学从推动日本近代化与保留军国主义进行正反面分析阐述。‎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4 -‎ 材料 近代史上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取代法国统治越南。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越南共产党利用有利时机,号召人民举行起义。9月2日,越南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并宣布取消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法国为恢复其殖民统治,再次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战后,为了对抗苏联,杜鲁门政府拉拢法国,法国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战争初期,在兵力与武器方面,越南处于不利地位。1950年,中国政府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与越南建交,从此,越南抗法战争获得了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越南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巨大支援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有力声援下,最终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越南抗法战争的胜利,对越南本国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世界而言,它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一环,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越南抗法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抗法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1)①二战后,越南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②法国企图恢复对越南的殖民统治;③美苏争霸,美国支持法国。‎ ‎(2)①赢得了民族的彻底独立与解放,巩固了新生的政权;②为越南进行经济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内与国际环境;③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解析】‎ ‎【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当时正处于二战结束后的恢复时期,根据材料“越南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为了对抗苏联,杜鲁门政府拉拢法国”“越南抗法战争获得了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越南抗法战争的背景可从世界反殖民思潮、国家制度角度、国际冷战格局等进行说明。‎ ‎ (2)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越南抗法战争的胜利应从国际地位角度、世界反侵略斗争方面、民族独立角度、国家统一角度等进行分析。‎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浓重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国际秩序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14 -‎ ‎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答案】(1)变化:由种族(或地域)转变为阶级(公理与强权)。‎ 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等。‎ ‎(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等。‎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可知孙中山一战前后由种族转变为公理与强权。二问,结合所学从十月革命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及西方“霸道”规则的影响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结合所学从其思想的理论来源、思想特征、对民主革命及民族解放的影响及世界意义进行评述即可。‎ ‎ ‎ - 14 -‎ ‎ ‎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