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三高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灵宝三高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灵宝三高高二历史质量检测试题 ‎ 一、 ‎ 选择题。(35个,每个2分,共70分)‎ ‎1.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征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小农经济依赖政府政策 D.小农经济受灾害影响 ‎2.阅读下表:‎ 年代 唐元和初年 北宋治平年间 南宋初年 元中统四年 明永乐初年 铁年产量 ‎207万斤 ‎824.1万斤 ‎216.2万斤 ‎584.4万斤 ‎957.5万斤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中国冶铁业产量、技术长期领先 C.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D.中国古代王朝重视和扶植冶铁业 ‎3.《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秦汉时期 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现象。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5、“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战国 B.秦朝 C.汉代 D.宋朝 ‎6、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发展,货币作用大 ‎7、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诏令,给每户农民授田,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其中露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政府。桑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政府,也可以买卖…政府推行的这种土地制度是 A. 占田制 B. 井田制 C. 屯田制 D. 均田制 ‎8.《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 A.推行以商养官 B.摒弃抑商政策 C.放宽集市管理 D.主张藏富于民 ‎9.《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10.《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其创刊宗旨的实质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C.促进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11.美国学者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批企业大王:铁路大王范·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金融大王摩根及汽车大王福特等,与这种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 B.大垄断企业的出现 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 D.重工业的发展 ‎13. 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规模经营呈良性发展 B.垄断了商民交通运输 C.与洋商交通运输争利 D.开创收购外企的先河 ‎14.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的正确理解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示意图 A.民族工业获得全面快速发展 B.轻重工业所占比例趋于合理 C.图示现象主要受国际原因影响 D.辛亥革命改变了民族工业处境 ‎15.骆晓会在《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中说:“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西方经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是 ‎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 ②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 ③济大危机,经济陷入混乱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聘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某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主要表明 A.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B.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男尊女卑观念不复存在 ‎17. 20世纪20年代,列宁反复告诫全党,不要“装腔作势”,“妄自尊大”,“应该抛弃浮夸心理”,“脱掉华丽的共产主义外衣”,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经商,向普通店员、资本家、商人学习经济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经验。据此可以推知列宁当时 A.认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放弃军事共产主义的做法 C.认为共产主义难以实现 D.希望推迟向社会主义过渡 ‎18.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不可能取得定论 ‎ B.社会制度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 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19.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其采取的措施是 A.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B.制定《社会保险法》‎ C.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 D.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20.1981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人则主张,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A.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B.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C.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D.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21.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A.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B.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22.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23.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中央政府 A. 实施“一五”计划 B.变革生产关系 C.开展“大跃进”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24.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 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C.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党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局部调整 ‎25.苏、锡、常、镇地区以往很少种桑养蚕,1865年之后则“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同等)”。这反映了当时上述地区 ‎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自然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③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④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中共中央发出该指示主要是为了 A.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B.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 C.进一步调动集体生产的积极性 D.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27.索尔斯伯利勋爵在1861年指出,英国每年支出150万英磅保卫殖民地,“仅仅滋养了一大堆军事驻地和一种‘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大英殖民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血与火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这三个路标分别是 ‎①海盗起步 ②战争开路 ③正当贸易 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由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9.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一做法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进程 ‎30.‎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体制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D.罗斯福意图加强政府职能 ‎31.‎2015年12月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日元、欧元及英镑之后第五个加入全球货币篮子的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意味着人民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其资金可用于国际间金融领域的合作 B.为成员国经济复兴建设提供长期贷款 C.美国在SDR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被动摇 ‎ D.人民币此后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世界货币 ‎32.美国某报纸在2015年3月的报道中称:一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等欧洲国家决定加入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中国正在体验自己的布雷顿森林时刻。据此可知,这一报道认为中国 A.将丧失自己的黄金储备 B.积极改善与美国的经济关系 C.尝试通过亚投行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 D.将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33.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 B.否定民族国家在欧洲历史中的作用 C.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由竞争 ‎34. 1992年APEC第4届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秘书处,标志它开始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如泰国总理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材料表明APEC A.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 B.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 C.成员国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 D.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 ‎3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历了1980年~1991年的复兴和起步时期,1992年至1999年的扩容和成长时期,2000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时期。这种发展 A.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完全同步 B.旨在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 C.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步调一致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二、材料题(每个题15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请回答:‎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二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37.(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是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特点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4分)‎ ‎(3)根据材料三,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这一“改变”之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什么经济?(4分)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1分)‎ ‎ 高二历史质检答案 ‎1-------5 BCBBA 6-----10 CBCAB ‎11-----15 CBCCA 16----20 ABCBD ‎21----25 CCBDB 26---30 DBBBD ‎31----35 ADACD ‎36.(15分)‎ ‎(1)含义: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大量白银流入西欧其它国家及中国;在世界市场中陷入边缘境地(或没有引起西班牙经济政治结构近代化变动;或没有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2分)白银流入西欧,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2分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2分)‎ ‎(3)原因: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分)‎ ‎40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2分)‎ ‎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等。(2分,答对两点即可) ‎ ‎37.(15分)‎ ‎(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或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举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分)‎ ‎(3)原因:1970年代初美国出现“滞涨”现象。(2分)‎ 经济: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2分)‎ 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经济发展要善于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1分。任答一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