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二) 工业文明的曙光——近代前期的世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二) 工业文明的曙光——近代前期的世界(学案)

高考研究课(二) 工业文明的曙光——近代前期的世界 ‎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开始于1500年左右,西欧各国扮演了最积极的角色。西方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使人类社会从分散向整体发展,使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为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并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开展革命性变革,科学化思维和民主化浪潮由此兴起。‎ ‎ ‎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 ‎ ‎(一)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1.有学者表示,古代的中西贸易,实以丝绸贸易为开端。历史上有若干时期,当丝绸运抵西方时,价值要用等量黄金来衡量。单从18世纪初叶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一举取代了丝绸在中外贸易中长达两千年的主角位置。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西方市民阶层崛起发展 D.西方封建贵族走向衰落 解析:选C 茶叶取代丝绸只是出口商品的变化,不能直接说明自然经济的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不能说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B项错误;丝绸是奢侈品,茶叶是大众消费品,从茶叶的迅猛增长可见是市民消费的增长,故C项正确;对茶叶的消费既有平民也有贵族,市民阶层的扩大不能说明贵族一定会衰落,故D项错误。‎ ‎2.(2017·西宁质检)下面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A.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 B.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C.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解析:选B 新航路开辟导致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起金银价格下跌,造成物价上涨,与“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相符,故B项正确。‎ ‎3.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 A.西欧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解析:选A 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这些商业组织只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一个因素,故B项错误;从事这些公司的阶层有工业资产阶级、商业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这些商业组织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故D项错误。‎ ‎4.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曾先后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但到了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导致英国“后来者居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的发展 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实力 C.葡西荷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D.紧邻大西洋的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解析:选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18世纪下半叶”英国“后来者居上”,可知最主要原因和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的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 ‎1.理清一条线索:世界市场的形成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深化一个认知: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是联系世界各地的重要途径,世界逐渐连成一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3)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二)思想上——现代意识的兴起 ‎1.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解析:选D “《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表明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的不满,故D项正确。‎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英国的乔叟运用伦敦方言创作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方言文学的代表。这表明(  )‎ A.拉丁文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 B.教会神权让位于世俗王权 C.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 D.意大利文艺中心地位丧失 解析:选C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期间欧洲各国产生方言文学说明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故C项正确。‎ ‎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中写道:“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括,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材料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  )‎ A.主张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 B.认为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 C.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消除教皇干预 D.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 解析:选C 材料内容仅表达对教皇干预德意志的反抗,并没有主张用暴力反抗的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反映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说明马丁·路德主张皇权高于教权,消除教皇干预德意志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主张脱离罗马的教会,故D项错误。‎ ‎4.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B.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 C.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 D.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解析:选D “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种多数人的民主,可能会出现损害和侵害人民自由的现象,故D项正确。 ‎ ‎1.理清一条线索:人文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形成和发展 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欲望以及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宗教改革建立了人在宗教信仰上的自主;在科学革命中,人的理性探索出认识自然规律且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新的思维传统和科学精神由此形成;启蒙运动将人类社会作为理性认识的对象,激发了人类运用理性的勇气和决心。四场运动并非环环紧扣,其精神实质却相通相融,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2.突破一个重点: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宗教改革的最突出的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和教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3.警惕一个易错: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它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和利益,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 ‎(2)理性主义中的“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与感性相对应。它要求科学地认识事物而反对迷信盲从,是人对自身和社会、自然的重要认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民主、法治等思想主张均是理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3)理性学说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三)政治上——现代民主政治的开创 ‎1.(2018届高三·石家庄五校联考)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他们先自己内部磋商,然后再报告给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解析:选D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A项与题干不符,排除;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内阁所有成员对议会负责,C项错误;“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他们先自己内部磋商,然后再报告给女王,让她无可选择”体现了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D项正确。‎ ‎2.1839年5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年20岁)接见俄国沙皇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并迅速相爱,但引起了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线……这场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十九世纪议会内阁的专横 B.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削弱 C.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D.需要确保王室血统的纯洁 解析:选C 材料中“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并没有提到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王行政权力的削长,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是国家的象征,对外代表英国,国王的行为(包括婚恋生活)就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了,故C项正确;“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D项错误。 ‎ ‎3.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C.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解析:选B 依据所学可知,“州不论大小”‎ 享有相同的决策权,这必然遭到大州的反对。为解决大小州的权力分配问题,1787年宪法最终采取了参众两院议员不同的产生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双重分配”的原则实际上解决的是“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故B项正确。‎ ‎4.19世纪初,美国建立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时,国会根本没有考虑单独给最高法院盖办公楼,仅在国会大厦的一楼给它留了一个房间。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司法部门权力比较软弱 B.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 C.联邦宪法没有得到落实 D.不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解析:选A 国会只能给予司法部门一个房间,体现了司法部门权力较弱,故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司法权较弱而不能体现其从属于立法权,故B项错误;单从材料无法看出联邦宪法没有得到落实,故C项错误;法律制度建设主要由国会体现,故D项错误。‎ ‎1.警惕两个易错 ‎(1)英王退居二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英国议会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一般认为这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但这并不能说明英王已丧失了所有权力。这时的英王仍然拥有较大的实权,如国王可以依法行政。直到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英王才真正退出行政舞台,完全退居二线,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邦联制和联邦制: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2.认识一个新视角: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在西方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使得决策往往是各有关国家机关之间妥协的结果,在这种高度分权的体制下,妥协成为一种基本的政治现象。在代议制下,议会是各种利益在政治上的竞争中心,同时也是社会团结的中心。议会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也是代议制民主下社会的政治妥协中心,代议制必然包容政治妥协。同时,妥协也是西方政治发展与民主制度演进的重要方式。‎ ‎[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 ‎ 考查点(一) 英美两国制度的创新 ‎1.(2017·全国甲卷)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最高行政权力,总统不仅拥有任命行政官员的权力,也拥有罢免行政官员的权力,因而材料中皮克林被总统罢免职务是总统行使职权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而是强调总统的权力,A项错误;美国总统的权力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权限是明确的,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皮克林属于其他党派,无法反映美国的党派斗争,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全国乙卷)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安妮女王对议会的干预,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项正确;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排除A、D两项;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故排除C项。‎ ‎[答案] B ‎1.英美两国的制度创新 ‎(1)英国: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 ‎(2)美国: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分权制衡。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2.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西方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 ‎(2)形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 ‎: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重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不仅有利于保证政府各部门的正常运作,而且有利于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权力相互监督与制约,对于抑制腐败、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 考查点(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视域下的欧洲社会转型 ‎3.(2017·全国甲卷)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 从材料看,教会在扩建教堂时特别强调市民的意志,说明市民得到了重视,这反映了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力量的壮大,A项正确。佛罗伦萨的变化不能反映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并且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5、16世纪,B项错误。教会重视市民的意志,说明教会力量的削弱,C项错误。新教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产生的,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答案] A ‎4.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追求思想自由 D.提倡主权在民 ‎[解析] 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文主义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世人生幸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文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时期提倡主权在民,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答案] D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视域下的欧洲社会转型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迈出了欧洲社会格局重组和西方世界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最初始的一步,成为推动欧洲走向复兴的强劲引擎,在决定性意义上标示了欧洲社会的前景走向,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制度架构,奠定了西方世界现代化范式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基础,导向深远,意义炳然。‎ ‎(1)经济基础夯筑 从鄙薄财富到逐利合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本源性地解放和肯定了人们对追求财富积累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从而形塑了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价值取向。‎ ‎(2)政治格局重构 从神学专制到摆脱封建,近代政治形态和价值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权斗争和新文化创造,人文主义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哲学理念和政治文化思潮,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西方世界由此奠定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并在这一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政治形态和社会秩序。‎ ‎(3)文艺传统开先 从禁欲枷锁到人文主义,文化事业复兴繁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对现世幸福的积极追逐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成为个人价值的工具性尺度,开启了理性与科学的传统。文艺复兴带来了文学艺术领域的空前繁荣。‎ ‎(4)信仰世界改造 从依附代祷到因信称义,精神语境向内旨归。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它们对西方人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构。把信仰从外在仪文变成内心的自觉要求,在精神自由和善良意志的基础上实现了信仰重建。‎ 考查点(三)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关系 ‎5.(2017·全国丙卷)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解析] 从“十字街头”“平民大众”可知材料中的国民公会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1793年法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B项错误;“既是法庭又是被告”与“法律至上”的理念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6.(2016·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答题时要注意采取世界史的知识加以回答,要紧紧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进行阐述,可以结合启蒙运动的史实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答案] 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完成“破”和“立”的理论任务 在号称理性时代的近代,理论指导实践,在民主思想和学说的长期酝酿准备基础上,才出现了民主运动的突破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转型。近代民主思想的直接源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其后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一种反应。近代民主政治理论家的主要任务是两个。‎ ‎1.“破”——打破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 围绕这个任务形成的思想可以说是“民主权利”政治思想。我们知道,中世纪经济从属于伦理,伦理又从属于神学,经济自治不可能实现。而之后的封建专制,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关卡林立。所以“破”分两个方面:‎ ‎(1)打破神学的统治,使政教分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倡导“人的价值”,人的教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市民人文主义”。宗教改革领袖路德、加尔文等使政治和宗教彻底分离,把来自宗教的顽固和宗教式的凶狠都丢掉了。‎ ‎(2)破除封建王权专制 民主政治思想家的理论武器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有限政府,其根本目的是限制王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民主思想家完成了对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政府建立在人民同意之上等一系列的理论论证,完成了限制专制政治权力的理论任务。这些思想都是民主政治建立的理论前提。‎ ‎2.“立”——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民主政治体制问题 围绕这个任务形成的政治思想是“民主政制”政治思想。这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以及政府自身内部权力结构的设计问题。‎ ‎(1)前一个层面的问题是第一个关于“破”的问题的理论延续,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的思想体系。密尔(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在理论上完成了这一任务,他面对近代民主制,抛弃了人人治理的那种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在所有的人亲自参加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情况下,保证主权仍然来自于人民的难题。‎ ‎(2)后一个问题则更加实在,具体的制度设计直接与政治实际联系起来。孟德斯鸠承接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比较圆满地完成以权力分立、互相制衡来防止权力专制出现的理论任务。美国的富兰克林、潘恩、汉密尔顿、麦迪逊则将理论直接运用到了制度设计中,构建民主政治国家的制度框架,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繁荣,也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 考查点(四) 明清时期的中西对比 ‎7.(2014·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通史·‎ 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 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 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学生需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如目录A中的“17世纪”和目录B中的“16世纪”,其次对这些信息进行对比评述,但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答案]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的异同 中国 西方 阶段特征 同 都出现近代社会因素 异 处于转型前夜,未能实现转型 农耕文明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型 政治 同 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异 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但未形成新的阶级力量;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并发展到顶峰 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统治与代议制逐渐确立 经济 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 异 统治者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 同 文化专制、出现反封建的启蒙思想 异 思想受到束缚 思想不断解放 外交 异 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突破思维定式]        依据“材料说话”别忘了 ‎ 关注点(一) 古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区别 ‎[新材料]‎ 民主的实质在于平等地实现权利,尤其是自由的实现。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相继爆发革命和战争,开启了创建现代民主政治的历程。现代民主并不是古典民主的简单延续或再生。‎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新视角]‎ 现行教材主要强调了古代雅典民主对近代民主形成的借鉴意义。而材料中强调了西方现代民主与古代民主的不同,认为现代民主并不是古典民主的简单延续或再生。‎ ‎[新思维]‎ 古典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区别 古典民主 现代民主 小国寡民型城邦政治 大国民众型民族国家政治 动乱频仍,都很短命,很容易蜕化为各种形式的专制政体 比较稳定,健康而持久 一贯地只在成年男子公民之间讲平等参政权,奴隶、妇女、外邦移民一概不得参与政治 早期有一些排他性,后来逐步承认了包括体力劳动者和妇女在内的所有成年公民的参政权 实行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机关,少数异议分子(通常是真正的社会精英)处于被排斥的地位 一般不诉诸全体公民意志的直接表达,强调包括与大众意见相左的少数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有权参政并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实行代议制度(间接民主)政党政治和分权制衡,是一种力求在大众意愿之间维持某种平衡的“混合政体”‎ 把“自由”定义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自由,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如亚里士多德称“人是政治的动物”,实际上使一切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失去了合法性),个人在公共权力面前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 赋予个人的自由广泛得多,个人既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也有权不受非议地放弃公共政治而从事一切私人的合法活动,政府的主旨也正是保护这种个人自由权利不受任何势力侵犯 ‎1.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中“对雅典民主”的吸收指的是(  )‎ A.分权体制          B.国会两院制 C.总统制 D.联邦制 解析:选A 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制实行严格的权力制约,罗马共和制体现法律的至高无上,英国制度体现议会立法权的至上性,而美国形成了民选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议会立法的三权分立体制,它们之间又相互制衡,故A项正确。‎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C.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解析:选C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斯巴达人为国家利益而献身成为反面例证说明美国独立后注重维护个人自由与权利,反对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故A项错误,C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宣传雅典人不齐心抵抗以致城邦沦陷的故事在于动员民众团结起来参与对英战争,但材料内容未体现动员民众的迫切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D项,故D项错误。‎ 关注点(二) 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新材料]‎ 反思启蒙是学者们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拓展。近代启蒙实际上抽离了人的信仰与道德,人的纯粹理性没有价值关怀。近代启蒙的后果是物质文明伴随着物欲的泛滥,并最终使人类陷身于疾病、灾害与诸多血腥的争斗之中,近代启蒙之后出现了传统社会不可能有的诸多灾难。陈锐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19世纪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植根于小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并开始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的反动。‎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新视角]‎ 现行教材重在突出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材料中反思启蒙运动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 ‎[新思维]‎ 启蒙思想崇尚理性和人的经验,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创造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以及以法制为基础的理性化的社会体系;启蒙思想坚信人的能力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人完全可以能够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因而,进步发展成为人类永无止境的目标。 ‎ 但是,由于启蒙精神突出个人的解放,尤其重视个人权利,以个人权利作为一切价值的基础,进而导致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使得家庭、社会、自然的价值被日益忽视,启蒙精神的光芒没有创造出温暖,反而越加冷峻;启蒙思想的理性没有使人更加明智,反而表现出对他人和自然的漠视。由于启蒙过分的自负于人的理性能力,人越来越盲目的妄自尊大,无所顾忌地突出人的存在、人的力量、人的专业性和人作为宇宙的主宰,肆意地征服和掠夺自然,相应地,人类也越来越多地遭受自然的报复;由于启蒙把进步和发展当作最基本的观念,追求无限增长的财富,人日益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生命的意义已经被物质充分诠释。‎ ‎1.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 A.推动人们观念的解放   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 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 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弗兰克·萨克雷强调的是启蒙思想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科学革命,故B项错误;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和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比较片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C、D两项错误。‎ ‎2.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解析:选A 材料“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体现了启蒙运动发挥了否定权威(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解放思想的作用,“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说明启蒙运动由于过分否定权威产生了社会性危机,故A项正确;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并没有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是启蒙思想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如法国大革命)导致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