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0届5月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1.西周时,晋国史官为公族,孙伯餍籍氏一家独揽史官一职。晋献公时,异姓史官完全代替晋国公族史官,但异姓史官不能像公族史官那样参政、执政。材料中晋国史官变化 A. 破坏了晋国政局的稳定局面 B. 源于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 C. 与人才选拔制度调整有关 D. 推动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的史官由孙伯餍籍氏一家独揽,到春秋时期的晋献公时,异姓史官完全代替晋国公族史官,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人才选拔的官僚政治开始出现所导致的,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官吏选拔未体现对晋国政局的稳定局面的破坏,故A项排除;民本思想同材料无关,故B项排除;井田制瓦解主要是因为铁犁、牛耕的使用导致的,同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故选C。‎ ‎2.“魏晋风度”“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起清谈之风,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却表现为形骸放浪、不拘小节。他们的这种行为 A. 主要目的是宣扬道教的核心理念 B. 饱含对动荡社会的不满与抗争 C. 源于统治者宽松的国家治理政策 D. 表达了庶族阶层的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在魏晋的社会大分裂和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崇尚道家的思想,在外在的形象上形骸放浪、不拘小节,通过这些行为来表达对动荡社会的不满与抗争,故B项符合题意;他们的行为主要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不是宣扬道教的核心理念,故A项错误;他们的行为源于社会大动荡的现实,不是统治者宽松的国家治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不是庶族阶层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故选B。‎ ‎3.‎ - 13 -‎ 北宋初年,市舶司的长官多由知州兼任。1080年,改设提举市舶司,其职责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南宋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并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保护措施。这可以说明 A. 海外贸易对两宋政权的重要性 B. 两宋政府大力奖励海外贸易 C. 两宋统治者外交观念的变化 D.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期设置专门的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到南宋又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并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保护措施,由此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对对外贸易的重视,说明海外贸易对两宋政权的重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奖励,故B项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两宋统治者的外交观念,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外贸易发展的作用,故D项排除。故选A。‎ ‎4.从唐代至明清,官方与民间对关羽的祟拜有三个周期:在唐代官方祟拜与民间祟拜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和关系;从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官方崇拜受到了佛教化和道教化关羽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官方崇拜与民间祟拜都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影响。唐代以来对关羽祟拜的变化 A. 推动了儒学和佛教、道教的深度融合 B. 可以看出政府对民间文化崇拜加强了掌控 C. 表明官方非常重视英雄人物的社会价值 D. 说明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走向逐渐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从唐代至明清,官方与民间对关羽的祟拜,从唐代的双方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和关系,到宋元时期官方逐渐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再到明清时期官方崇拜与民间祟拜都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影响,这种变化表明官方和民间对关羽的认知逐渐达到一致,说明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走向逐渐趋向一致,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变化无法表明推动儒学、佛教、道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变化无法表明政府对民间文化的掌控程度,故B项错误;材料是强调官方和民间文化的一致,不是表明官方对英雄人物的社会价值的重视,故C项错误。故选D。‎ ‎5.由如表可知,该学者 - 13 -‎ A. 注意发掘与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B. 认为其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 C. 比较关注企业的生产效益 D. 关注到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某学者对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注重自造和仿造机器,表明该学者对中国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的关注,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中国近代企业一直也没有摆脱对外国人才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企业的生产效益的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 ‎6.从如表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观念变化中可以看出 A. 均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B 其中立宪派比维新派更倾向于革命 C. 革命派的主张比较符合卢梭的政治学说 D. 因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 13 -‎ 根据材料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观念变化的数据,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以民众为主体,宣扬西方的民权和平等、自由等观念,最终要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政体,这些主张符合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和“民主共和”等政治学说,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都属于资产阶级派别,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立宪派和维新派都是主张改革,而不是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观念变化是因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导致的,故D项错误。故选C。‎ ‎7.据1938年伦敦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该信息 A. 认为中国抗战局势发生重大转折 B. 有利于扩大中国抗战的影响 C. 迫使英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 D. 坚定了英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信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38年的路透社电讯信息主要是报道了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本的战争的胜利,这促使了英国人对抗战的新认识,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这篇报道有利于宣传抗日,有利于扩大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抗战局势发生重大转折,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信息,故C项排除;材料主要是扩大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不是对英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 ‎8.据统计,2003年在169万家乡村集体企业中,就有95%实现了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中20万家转成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139万家转成了个体私营企业;二者增加值已占全部乡镇企业的70%以上。乡村集体企业变革反映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亟需改革 C. 农村经济需加快和城市的经济互动 D. 政府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 13 -‎ 根据材料信息,2003年以后的乡村集体企业有95%实现了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二者增加值已占全部乡镇企业的70%以上,这种产权制度的改革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走向完善,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有关乡村企业的产权改革,不是土地的所有制改革,B项排除;乡村集体企业变革无法反映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互动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是乡村集体企业,不是国有企业,故D项错误。故选A。‎ ‎9.公元前304年,罗马营造官弗拉维乌斯把诉讼程序和法庭术语汇编成册,公诸于众,并公布了开庭日和不开庭日。公元前300年,罗马通过瓦列里乌斯法,重申公民对包括独裁官在内的高级官员的判决有上诉公民大会的权利。罗马这些做法 A. 使贵族失去了政治特权 B. 导致了民主的泛滥和权力的滥用 C. 赋予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 D. 利于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古代罗马,诉讼程序和法庭术语被汇编成册,公诸于众,并公布了开庭日和不开庭日,后来又通过法律保障公民对包括独裁官在内的高级官员的判决有上诉公民大会的权利,这些措施有利于对罗马公民的权利的维护,有利于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故D项符合题意;A项失去了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不是民主的泛滥和权力的滥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公民参与国家政治,C项错误。故选D。‎ ‎10.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一直把油画作为上层社会的专利。油画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但都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的,直到他(法国画家)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才得以悄悄地改变。材料中的“他”的代表作 A. 不拘泥于人物的细节刻画 B. 线条粗犷,形式夸张 C. 肯定了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 D. 侧重表现个人主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法国画家)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他的代表桌是《拾穗者》,他以质朴、真诚的笔调透过农村生活的各个角度反映这些平凡的灵魂,肯定了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改变了之前的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都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的现状,故C项正确;A项主要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主要是印象画派的特点,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 - 13 -‎ ‎1946年初,斯大林曾指出,"“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由此可知,斯大林的讲话 A. 表达了苏联赶超美国的信心 B. 容易引发大国之间的对抗 C. 揭示了现代战争爆发的根源 D. 成为美苏冷战的直接诱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的讲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发表的,在这个讲话中斯大林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强大和更稳固,同时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存在是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这种对两种社会制度的认知,极容易引发两种制度的大国之间的对抗,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苏联赶超美国的信心,故A项错误;斯大林的讲话中关于战争的言论未揭示出现代战争爆发的根源,故C项错误;揭开美苏冷战序幕的是1946年的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D项错误。故选B。‎ ‎12.目前,世界地区性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和增多,全球已有近百个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地区经济贸易组织和集团,参加国达150多个。WTO成员95%以上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反映出 A. 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经济合作消除了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 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呈互动态势 D. 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目前全球的地区性经济组织合作不断扩大和增多,同时WTO成员95%以上也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表明当今世界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互动的态势,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信息,故A项排除;B项的消除表述过于绝对化,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3 -‎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賑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城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 13 -‎ ‎【答案】(1)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态化)。‎ ‎(2)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事后救济的做法为贫困的预防);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3)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1986年,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国家扶贫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原因:扶贫政策不断深入发展,具有科学性、持续性;党中央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周代开始”,可得出历史悠久(起步早);根据材料“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可以得出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根据材料“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可以得出方式或措施多样;再从材料以整体看可以看出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2)根据材料二“《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可以得出意义是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根据材料“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得出意义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和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根据材料“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可以得出意义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法律的颁布缓解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3)举措一问,根据材料三“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举措;原因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民本理念、综合国力的增强等角度回答。‎ - 13 -‎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蒋百里(1882年~1938年),名方震,字百里,浙江省海宁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蒋百里吸取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西方新的军事理论,发表了一系列国防理论研究的文章。1937年夏,他将有关文章、讲演稿和早年著作中的部分内容汇编成《国防论》一书,由上海大公报社出版,轰动一时。该书的主要论点是:‎ 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他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他在该书中提出,“中 国国家的根本组织,不根据于贵族帝王,而根据于人民。中国国民的军事天才,不发展于侵略霸占,而发展于自卫”,“利用国民自卫心来保卫国家,没有不成功的”,“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敝;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该书被誉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理论体系”的高峰。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发行。‎ 书评,即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结合材料中关于蒋百里《国防论)的信息并运用相关历史知识,为其撰写一个历史专业书评。(要求:角度全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不得摘抄材料)。‎ ‎【答案】该书的主体内容完成于日本加快侵华步伐,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历史背景下;蒋百里的战争策略结合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先进军事力量;论点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或提出抗日战争需要进行持久作战的策略,分析准确;或从中国的国情和抗战的特点出发,提出组织民众进行抗战的观点,策略可行。)‎ 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国防做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阐释;把民国时期国防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抗战取得最终胜利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该书为不同时期文章的汇编,时间跨度较大,内容整体感不强。‎ ‎【解析】‎ ‎【分析】‎ ‎【详解】‎ - 13 -‎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是根据材料来写一个历史专业书评,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材料把握蒋百里《国防论》的中心内容和主要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和当时成书的时代大背景,也就是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来对本书观点进行解读,然后再对这本著作进行评述,主要是这本著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言之成理即可。‎ ‎15.材料 宋太祖针对“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必自署亲吏代判,郡政一以委之,多擅权不法”的现象,于乾德三年下诏:“诸州长吏或须代判,许任宾席公干者,勿得使用元从人”,郡政由方镇的元从转移到朝廷委派的宾席公干者手中,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随着北宋统治的巩固,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藩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为主的宋代路级机构,除安抚使由所在路的首州知州兼任外,其他三司号称“监司”,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宋政府极其重视其人选。南宋学者叶适曾说:“国家因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之权尽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不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万里之远,颦呻动息,上皆知之”。‎ ‎——摘编自陈长征《唐宋地方政治体制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到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1)主要变化:治民权从地方到由中央委派官员;由唐代的道制到宋代实行路制;由唐代地方军政合一到各司并立、互不统属。‎ ‎(2)作用:基本解决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因素;强化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利于国家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确保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藩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为主的宋代路级机构”等信息,可以从治民权从地方到由中央委派官员、地方行政体制由道到路、地方机构的军政合一到各司并立、互不统属的角度概括即可。‎ - 13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解读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实现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16.材料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对中国及整个国际局势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立”政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美国虽为形势所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但在此期间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外交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到了高潮。‎ ‎1914年一战爆发后,威尔逊认为这场战争是美国人生活以外的他国事务,与美国不相干。‎ 他认为利用中立立场,从美国利益出发,“把美国商人的企业带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和平而体面地征服国外市场,是美国合理的雄心壮志。”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达到了高潮。首先因为,1929—1933年空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美国人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到了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上,无暇它顾。其次,美国公众对欧洲人赖债不还的行为愤愤不平,从而有意疏远了与欧洲的财务关系,以避免卷入欧洲事务,最后,一战对人民的伤害还未愈合,广大民众憎恶战争,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广泛兴起。人民相信,凭借美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只要不主动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就不会被拖入战火。虽然此次孤立主义思潮比较强大,但最终的事实证明美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敲响了孤立主义的丧钟,也标志着美国中立政策的结束。‎ ‎——摘编自刘伟《从两次世界大战看美国“中立”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推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推行中立政策的影响。‎ ‎【答案】(1)孤立主义的思想根源;利益至上的治国理念,将发展本国放在首位;集中精力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美国远离战争爆发地的地理位置优势;二战前实行绥靖政策。‎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促进了美国发展,使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实力急剧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中立政策壮大了美国自身的实力,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战火烧及自身。‎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外交中占据主导地位”、“从美国利益出发”、“美国人生活以外的他国事务,与美国不相干”、“集中到了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上”、“凭借美国优越的地理条件”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身的孤立主义的思想、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集中解决国内矛盾、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绥靖政策的推行等角度回答。‎ - 13 -‎ ‎(2)根据材料“敲响了孤立主义的丧钟,也标志着美国中立政策的结束”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美国自身实力的增强、对美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对法西斯势力的助长、对二战的爆发的推动、对美国自身推行绥靖带来的引火烧身等角度回答即可。‎ ‎17.材料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清代著名医学家,他不仅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也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叶桂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 他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叶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 叶桂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温热论》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经症状,如不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他首先指出此症更重要的原因是“邪入心包”,并创立以清营清宫为主的方法,使用犀角、金汁、竹叶之类比较轻灵的药物,避免芒硝、大黄等杀伐之剂。这不仅仅在理论上独具只眼,而且在治法上独辟蹊径。在诊断上,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辦斑疹、白疹等方法。对一些常见急症热病,如时疫和痘麻斑疹等,叶桂都有独到看法和妥善治法。《温热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推崇备至,它不仅对温病学,而且对整个中医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乾隆后期,又出现了一批研究温病的著名江南医家,其中佼佼者有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他们也都是叶天士的私淑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桂对我国医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桂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1)贡献:在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领域成就突出;温病学方面,区分温病和伤寒,创新诊断方法;培养一批知名医家;留下大批医学著作,影响后世。‎ ‎(2)清朝前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受家庭熏陶,吸收前人医学成果;受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善于向别人学习;谨慎的职业态度和创新意识。‎ ‎【解析】‎ ‎【分析】‎ ‎【详解】‎ - 13 -‎ ‎(1)根据材料“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可以得出贡献是在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领域成就突出;根据材料“叶桂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在诊断上,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辦斑疹、白疹等方法”等信息,可以得出温病学方面,区分温病和伤寒,创新诊断方法;根据材料“又出现了一批研究温病的著名江南医家”等信息,可以得出培养一批知名医家;根据材料“《温热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等信息,可以得出留下大批医学著作,影响后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此时政治稳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影响、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儒学思想的影响、自身的态度和意识等角度回答。‎ ‎ ‎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