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7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学案
7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自鸦片战争到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宣统帝退位,是中国晚清政府统治时期。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1.政治上 (1)屈辱线索: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于1912年结束。 2.经济上: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民族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阶段 政治 经济与生活 思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1.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战争。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1)过程:1851—1864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达到全盛时期;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性质:一场具有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 (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性质的农民起义。 (3)《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4)《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当时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并没有真正实行。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 (4)社会生活:①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②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1894—1912年) 1.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端,腐败的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2)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英、美、法等八国联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1)维新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 2.抗争与探索 (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一场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3)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考向一 晚清时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政治领域的变化 论点1 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这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论点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论点3 对近代列强侵华的综合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和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对中国而言,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命题点1: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外交 1.(2018·全国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关联主干 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寻找题眼 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从国际关系角度理解外交思想的变化 错点诊断 材料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从“日本‘不应阻贡’”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来提出建议 D 命题点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2016·全国Ⅰ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关联主干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寻找题眼 理解西方对中日较量结局的看法,联系洋务运动思考 错点诊断 清政府仅仅是“开始” 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一定有利于作战指挥;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持观望态度 C 命题点3: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舆论战” 3.(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关联主干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晚清政府的统治特点 寻找题眼 对比题干中中日两国的作为,理解晚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缺乏应对策略的特点 错点诊断 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谈不上左右了战争进程;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C 命题点4:近代留日学生的分布状况 4.(2017·全国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关联主干 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寻找题眼 解题关键是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角度理解列强侵略对教育近代化的客观影响 错点诊断 材料体现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与革命运动无关;未体现出“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留日学生分布与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无关 A 1.(视角1:列强侵华的影响)观察下表,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 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 林则徐 “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 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边疆危机日益凸显 解析 题干反映了由林则徐主张“防夷”到左宗棠主张“塞防”“海防”并重到李鸿章专重“海防”,据此可知“防夷”从全面防夷到只能重点防夷,故选D项。西方海权观在鸦片战争前已传入,排除A项;清末近代外交观冲击原先的夷夏观,排除B项;近代化运动的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 答案 D 2.(视角2:晚清社会的特征)《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解析 据材料可知前者表现对洋物的痛恨,后者是对洋人穿着破旧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洋人的同情,由此可得出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符合题意,故选A项;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社会主流服饰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 A 3.(视角3: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解析 据题干中的“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可知这些口号中的“国”即国家,说明近代社会中,救亡图存是其主题,故选D项。题干着重点在于“救国”,而不是改善民生,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并没有涉及民众对民族工业的信心,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问题,排除C项。 答案 D 考向二 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论点1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 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论点2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论点3 晚清政府顺应近代化的努力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实行“振兴实业,奖恤工商”的新经济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措施: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等等。清廷以上谕形式发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在“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耻言技艺”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4)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规范和奖励工商,设立与商部配套的机构律学馆(负责起草有关经济法令和政策)、商标馆(负责商标事宜)、商报馆(及时报道各信息)、商务学堂、工艺局等。这表明传统封建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是迫于内外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 论点4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外界因素:列强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过来。 (2)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3)经济因素及内在动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4)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5)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增加,加快了新式生活方式的推广。 (6)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们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时空观念:中国的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在列强侵略下开放通商口岸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快,因此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这些地区。关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定要放在此时空背景下进行理解和分析。 命题点1:晚清社会结构的变化 1.(2019·全国Ⅲ卷,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关联主干 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寻找题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有利于中国社会新阶层的发展 错点诊断 “民间设厂高潮”是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与外国资本运作无关;该做法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 B 命题点2:列强侵华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2.(2019·全国Ⅰ卷,28)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关联主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寻找题眼 观察表格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这冲击了传统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 错点诊断 材料体现了士人从业的变化,与科举考试无关;有士人投身实业并不能说明儒家传统义理观念被抛弃;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新式工业的发展,但在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小农经济 B 命题点3:洋务运动的矿业政策 3.(2017·全国Ⅰ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关联主干 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特点及影响 寻找题眼 从降低煤出口税率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企业的影响的角度理解这一举措对洋务运动进程的积极影响 错点诊断 材料未体现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摆脱列强的控制;仅凭开平煤矿,不足以说明煤矿业的发展状况 A 命题点4: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4.(2017·全国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关联主干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寻找题眼 史料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表现,分析其产生这一表现的原因 错点诊断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据材料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甲午战后列强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 D 1.(视角1: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记载:“就茶叶出口而言,在1846年由上海出口的只占全国出口的七分之一,1851年就增长到三分之一,紧接着在1852年超过全国出口的一半,1853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70%,此后上海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这说明( ) A.上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 B.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上海取代广州贸易地位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 材料以茶叶为例介绍了上海近代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地位的变化,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中心,说明随着外来入侵,中国传统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 答案 B 2.(视角2: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影响)在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之后,上海道台叶廷眷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建议,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叶廷眷的理由是招商局收归国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曾建议,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这可用来说明轮船招商局( ) A.加重了政府负担 B.获得利益比较丰厚 C.已脱离清廷控制 D.经营资金严重短缺 解析 据材料“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 可知清政府的官员主张废除官督商办,将轮船招商局收归国有或转为官股,说明轮船招商局可以获得比较丰厚的利益,故选B项。 答案 B 3.(视角3:晚清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 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解析 19世纪末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应对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开始调整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故选C项。民族资本主义创办初期清政府不鼓励其发展,A项错误;清政府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B项错误;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并未消失,D项错误。 答案 C 4.(视角4: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别数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 ) 经济法规类别 条数 工商矿业类 21 农林牧渔业 14 交通运输类 6 银行金融类 7 标准器物类 5 特别税则类 11 经济社团类 12 A.工商业发展最快 B.金融业不受重视 C.交通发展速度较慢 D.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当时我国的经济法规类别涉及工商矿业类、农林牧渔业和经济社团类较多,说明当时的民国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仅仅说明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当时有有关金融业的法规,不能说不重视金融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交通业发展的速度,排除C项。 答案 D 考向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 论点1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 (2)评价 ①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借助了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论点2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 (1)概况:晚清教育改革始于洋务运动,经过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 (2)历程 ①洋务运动时期 主要内容:一是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技术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二是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的留学生是去欧洲和美国,学习军事和科学技术。 评价: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特点是“变器不变道”,未触动封建制度本身,科举制仍被保留,出现新式学堂与科举并存的局面。通过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在封建教育制度的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②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等变革措施,但由于维新变法很快归于失败,这些举措没能推行,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尽管如此,这也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一次大的冲击。 ③清末“新政”时期 主要内容:一是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诏,“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二是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制定新的教育体制:1904年1月(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清政府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仍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成立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包括普通教育学堂(蒙养院、大中小学堂)、各级师范学堂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实业学堂;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出国留学的首选国家;编写新式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等。 评价: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发展和学堂职业教育、知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依然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强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教育体制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论点3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 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开展,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国门洞开之后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由寄希望于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抉择。 命题点1:梁启超的救亡图存思想 1.(2016·全国Ⅲ卷,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关联主干 甲午战后梁启超“诗界革命”的特点 寻找题眼 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 的目的,理解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的关系 错点诊断 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主张改良革新;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诗界革命”非“改良思潮的开端” C 命题点2:严复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2.(2018·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关联主干 近代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寻找题眼 结合材料信息,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其用意 错点诊断 严复只是借用并非是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严复是维新思想家,没有进行反清革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D 命题点3:近代中国思想领域变化的特点 3.(2016·全国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关联主干 20世纪初思想领域变化的特点 寻找题眼 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晚清政府规定禁止使用新名称的本质目的,联系“中体西用”思想判断 错点诊断 “抵制维新思想”只是表面目的;“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言过其实;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 D 1.(视角1:晚清教育近代化的表现)1862年京师同文馆初创时,只设有英文馆,学生十人。后又增设法文、俄文、天文、算学等专业。馆内课程既有三千多条的礼仪,也有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逻辑,同时“基督文明”亦在校内被广泛宣扬。由此可知京师同文馆( ) A.打破经史之学垄断教育的传统 B.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 C.旨在培养具有大国意识的人才 D.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产物 解析 题干内容主要论述的是学校的学习内容,内容较丰富,不仅有科技,还有中外礼仪,甚至宗教,说明教育内容的变化,故选A项。题干论述内容并没有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排除B项;京师同文馆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题干不是外交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 A 2.(视角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据记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这反映出维新人士( ) A.已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 B.致力于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 C.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 D.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 解析 据题干可知维新派通过“赠予阅读”的方式扩大阅读群体,传播维新思想,吸引不少当朝知识分子,最终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由此可看出维新人士比较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故选 C项。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他们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排除A项;B项在题中并未涉及,排除;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主要是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排除D项。 答案 C 3.(视角3: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解放的特点)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A.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 B.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 D.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 解析 据材料可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在知识分子中仍然有极大影响,而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自强,说明这一时期的救国思想观念新旧交杂,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仍有较大影响,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落后,排除B项;甲午战败标志中体西用思想破产,排除C项。 答案 D 4.(视角4:近代社会习俗和观念的变化)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些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 B.男女间实现了权利上的平等 C.政治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D.女学兴起导致传统礼教崩溃 解析 据题干中提及的女学兴起、女性独立解放且在大都市明显,联系20世纪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可知政治运动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妇女解放,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上海女性最先解放,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及女性独立,特别是大都市女性,但当时不可能实现男女平等,排除B项;导致传统礼教崩溃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排除D项。 答案 C 一、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转型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时空观念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时期。 历史解释 (1)政治:中国的领土等主权沦丧,但形式上还有一个代表全国的政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农耕文明逐步走向解体;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 (3)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演变为“中体西用”,洋务运动付诸实践。 (4)社会:“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出现;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 唯物史观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诸多领域发生巨变,被有些人认为是“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但变化局限于一定范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还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徘徊。 【考题预测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 。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注: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缴纳2.5%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12分) 解题点拨:据材料并联系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原因需要紧扣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影响、经济贸易政策、经济理论等方面分析;意义需要从自由贸易原则角度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13分) 解题点拨:紧扣“关税降低”,从中国与西方列强两方面分析,注意从不利和有利的客观影响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 (1)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化增强了英国商品的竞争力;拓展经济和发展外部市场的需要;重商主义的关税保护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推动。(8分,答出四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整体工业化水平的提高。(4分) (2)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13分,答出五点即可。) 二、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特征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时空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先后出现了许多抗争与探索的活动,其中北方农民阶级反帝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百日维新;南方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历史解释 (1)广泛性: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 (2)一致性: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以救亡图存方面具有一致性。 (3)开放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更深入地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 (4)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甲午战前的器物到甲午战后的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5)继承性:先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质的飞跃。 (6)阶段性: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不断高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强化;挽救民族危机和“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加快,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考题预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为救亡图存做出了本阶级的尝试和努力。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改良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案,也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 但是,就改良派思想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又违背时代的潮流。改良派的改良措施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触及真正阻碍近代中国发展的根源性因素,在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仅仅通过表面的改良是救不了国的。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解题点拨: 1.审题:阅读材料,提出论题,结合近代史相关内容论述说明。 2.解题:论题以不同抗争与探索的方式为角度,或单选一种方式,如改良道路角度,联系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史实进行论述。 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论述:面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国社会各阶层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违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客观规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由于维新派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还走上了人民斗争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可见,近代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不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改良主义道路是不能救中国的。 课时强化练(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东淄博二模)1874年,日本以“番地无主”为由侵略台湾。清廷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中强调:“番地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遂听其蛮触相争,必为外国所轻视,更生觊觎。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这表明清政府( ) A.高度重视台湾的海防地位 B.防范西方列强干预 C.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 D.力图维护天朝尊严 解析 据材料“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可知清政府用国际法维护主权,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台湾的海防地位,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防范西方列强扩大侵略,排除B项;根据材料“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可知清政府力图维护领土主权,排除D项。 答案 C 2.(2019·云南昆明诊断测试)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1851年制订的《太平礼制》中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这反映了洪秀全( ) A.逐渐放弃平均主义理想原则 B.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C.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与清对峙 D.日趋走向腐化及堕落 解析 据材料“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可知洪秀全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涉及的是平等而非平均,排除A项;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实现了与清朝的对峙,排除C项;洪秀全建立礼制是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控制,排除D项。 答案 B 3.(2019·广东肇庆一模)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 3万担,1894年为11.388 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产品,导致烟叶等产品大量出口,故选D项。烟叶出口与国内战乱无关,A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不是烟叶大量出口的原因,B项错误;烟叶大量出口能够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但不是对其大量出口原因的表述,C项错误。 答案 D 4.(2019·百校联盟二模联考)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 B.“中体西用”取得了实效 C.落后社会心理阻碍近代化发展 D.中国社会依然故步自封 解析 据材料可知保守势力强大阻碍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洋务运动阻力很大,而不是强调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尖锐矛盾,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推行“中体西用”,但材料中未体现其取得了实效,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中国社会并非故步自封,排除D项。 答案 C 5.(2019·山东菏泽一模)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解析 根据题干及图片信息可知,外国棉布在1867—1876年进口交易量增加,交易价格有所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棉布的价格一降再降,低价洋布大量输入,在中国市场洋布代替土布,外国棉布在中国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故选C项。 答案 C 6.(2019·山西太原模拟)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解析 根据材料中信息得出:村民以发包的形式加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9·清华大学学生标准能力诊断)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 A.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 D.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颁布《公司法》……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晚清政治、经济近代化进程,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是清政府近代化意识增强的体现,故选A项。清末“新政”是在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后,开展的一种自救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清政府的举措,与实业救国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管理近代商业的措施,并不是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排除D项。 答案 A 8.(2019·河北石家庄质量检测)下表为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表。这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B.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不同 C.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 D.新文化运动在各省发展存在差异 解析 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是1901—1911年清廷为巩 固统治而推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在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使新学教育兴隆,据材料可知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直隶占比最多,江苏、广东等地依次递减,故选C项。 答案 C 9.(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中国近代有学者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观念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 A.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兴起 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解析 据题干所述“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可知该学者强调以民族竞争的大势来挽救民族的危亡,对传统民族主义的封闭性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会对中国旧有的观念发生较大冲击,故选B项。日本明治维新的出现是因为外敌入侵和幕府的统治,A项错误;题干所述没有论及君主立宪制政体,C项错误;题干所述的是外部入侵所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没有达到民主革命的高度,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9·广东揭阳模拟)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 A.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解析 据题干中“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可知列强为了保护其在华利益,逼迫清政府“速行共和” ,说明列强对清政府已经失去信心,故选A项。 答案 A 11.(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解析 据材料可知“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对于信奉迷信思想的民间组织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这一做法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能够起到壮大革命力量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 B 12.(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师大附中联考)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 ) A.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 B.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 C.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 D.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 解析 材料不是从提高国民民权觉悟出发,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要和清王朝的思想意识决裂,不是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把剪辫子作为是否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剪辫子,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化政府法令的权威性,而是树立政府主流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其中,“忠君、尊孔”为第一类,“尚公、尚武、尚实”为第二类。“尚公”一方面要求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求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尚武”即要求仿效“东西各国,全国皆兵”之制;“尚实”强调的是躬行实践,同时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旨在造就“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以利国计民生。自此,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明令颁示的教育宗旨正式诞生,它一直沿用至清王朝覆亡止。 ——摘编自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 材料二 19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道德教育,全称公民道德教育,其要旨为自由、平等、博爱。实利教育主要包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态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等内容。军国民教育要求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兵法操演等途径,以增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实行“举国皆兵之制”。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强调通过诗歌、美术等艺术活动唤醒学生“浑然之美感”,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人格的目标,即“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喻本伐《中国教育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制定1906年教育宗旨的思想来源,并对该宗旨进行简要评价。(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晚清教育宗旨的异同,并说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13分) 答案 (1)思想来源:传统儒家思想的内核;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进步派别如维新派的主张;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主张。(4分,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 评价:本质是将教育作为政治的附庸,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仍以“中体西用”为主要框架,保留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具有保守性和一定的落后性;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和可供操作的要则;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有助于君民一体抵抗内忧外患,挽救民族危亡;进一步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8分,任意四点即可,每点2分。) (2)同:尚实与实利教育、尚武与军国民教育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并无二致。 (3分) 异:晚清政府的尚公与民初政府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所差别,民初的教育宗旨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增加了美感教育;两者的目的不同,前者在维护清朝统治,后者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4分,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 意义: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后世教育宗旨的制定提供了范例;否定了儒家纲常的统治地位,有助于开启民智,为国育才,维护共和;保持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侧重于教育内容的重构,促进教育的近代化。(6分,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14.(2019·江西赣州十四县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剧作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半个世纪里,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 六君子菜市口血迹未干,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他梦想把茶馆开大。老茶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在茶馆里说了“大清国要完”的话,被抓进了监狱。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劫难过后,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来到茶馆,双方唇枪舌剑。 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但不久因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这时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 北洋时期,群雄四起,政局混乱,街面上散兵、马队、巡警、特务、打手、乞丐、妓女,让人眼花缭乱。直隶军队与奉军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带打仗,城里人心惶惶。秦仲义的火柴厂被炸上了天,织布厂的工人和电车公司、造纸厂的工人一起罢了工。 北平沦陷。当亡国奴的艰难日子,几乎没有谁再来喝茶。秦仲义的工厂因为受到物资限制,开不了工了,他忍痛遣散工人,让他们暂时自寻出路。日本人投降,美国人进了城。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没有生活来源。王利发的发财梦此时已经彻底破灭,茶馆已经凋零破败。 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喊着口号。小宋恩子知道王利发养子去参加解放军,扬言要将王利发抓进宪兵队。王利发知道自己的路已经走到尽头…… 结合晚清与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如:提取信息“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其次,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如:根据提取信息,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最后,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可以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如: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答案 示例一 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2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2分) 概述和评价: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响,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4分)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4分) 示例二 情节: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2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分) 概述和评价: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4分)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也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