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高2021级2019年秋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A. 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 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 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 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描述可知东汉光武帝更换太子称引儒经之说为据,用儒经权威证明诏书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分析出此时儒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应该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B项是宋元时期;C项中的选官与材料无关。 2.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 程颐 B. 王守仁 C. 朱熹 D. 陆九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关键信息“心之体”“良知”可以判断这是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提出“致良知”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蒙蔽,故要加强道德修养,通过“为善去恶”这种认识上的不断反思,最终恢复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达到“致良知”,故B正确;程颐提出世界的本源是天理,“人伦者,天理也”和格物致知,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A;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C;陆九渊提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不符合题意,排除D。 3.某校学生在进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推论不严谨的是 人物 思想观点(史料) 结论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先秦诸子百家均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②君权神授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③儒学更加强调人的主观精神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④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先秦诸子百家并不“均”具有民主思想,例如,法家就是君主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的确是通过君权神授思想来强化君主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主张,强调的是人的主观精神,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 4.《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寓意主要体现了 A. 道家的“无为”思想 B. 儒家的“礼制”要求 C. 墨家“节用”倡议 D. 法家的“变革”主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道家的“无为”思想指主张清净自守,反对任意妄为,排除A;儒家的“礼制”要求遵守社会规范,不符合题意,排除B;墨家的“节用”倡议节约用度,反对铺张浪费,排除C;材料讲述了“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只知依照陈规旧俗,而不懂得变通的人。这与法家的“变革”主张是相符合的,故选D。 5.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 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 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答案】B 【解析】 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6.“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孟子》在宋代以后地位凸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推崇孔孟思想,将儒学经典作注,受其影响,《孟子》自此也受到较高的待遇,C项正确。A项是宋代时期的理念,但与《孟子》无关,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陆王心学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是理学的一种表现,D项排除。故选C。 7.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 A. 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 C. 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 D. 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叶梦得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高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宋代理学强调自我修养的结果,故C项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正确。材料强调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强调自我修养,与“家国同治”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与家训无关,排除B项。宋代尚未出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 8.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A. 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 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 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 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说明朱熹盛赞三代时期圣人治理,朱熹的思想主要是想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故B项正确;朱熹主要是从思想上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朱熹的观点不是强调士大夫修养,故C项错误;书院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宋明理学有两条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9.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称赞的“他”指的是 A. 孔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熹在理学上的成就,故选D项。孔子主张德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材料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要是神化儒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10.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 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错误,“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唐代书法的发展 11.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他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做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这段材料反映当时 A. 追求神仙乃是士人普遍风气 B. 儒道佛三教兼容并存 C. 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 儒家地位低于释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做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来看,书中包含了儒道佛三教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三教兼容并存的状况。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将其遗体存放于尼姑庵不能反映出尼姑的地位高于道士,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儒家、佛教的地位高低,排除。 12.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A. 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 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 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D. 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中,儒家学派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划分和规范,重农抑商、重义轻利是主流学说,而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其理论学说从根本上是从君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因此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 13.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B. 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 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墨家盛行于战国时期,此时已经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错误,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士”阶层开始崛起,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材料的时间信息。由“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得知,这是战国时期,由此判定答案。 14.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该材料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否定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选项A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宗教改革并不否认信仰上帝,选项B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对《圣经》地位的强调,选项C排除;材料中反映了作为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了,实际上是否定教会和教皇对《圣经》的解释权,使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故D正确。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词“接线员”“直拨”,可知作为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了,因信称义而不再是因行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否定了教皇的地位 15.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 他想强调的是 A. 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 B. 传教士可能随时被免职 C. 人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 D. 世俗权力一定高于教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全面解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强调了“人人皆僧侣”的原则,认为由信仰的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否认高居凡人之上的僧侣阶层。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6.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由此可知( ) A. 社会契约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订立的 B. 订立社会契约就能够实现人民主权 C. 社会契约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D. 社会契约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这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关于“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即阐明了社会契约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准确;B项表述本身错误,表述绝对;D项表述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相关主张 17.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有一天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公孙龙就开始论证他的“白马非马”,最后他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白马进城了。下列古希腊哲学家中和公孙龙风格类似的是 A. 泰勒斯 B. 普罗泰格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白马非马”属于诡辩术,实际上就是以人的感觉作为认识起点,符合“认识万物尺度”的内涵,故B正确;A主要是以自然为信条;C主张“知识即美德”;D是逻辑学开创者。 18.“将人从主客体的混沌状态中分化出来,把人从客体的神、自然框架中整治出来,对人的本质,开始从与自然相对的彼岸——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表明了苏格拉底 A.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主张哲学从关注天上的神到关注人自身 C. 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 D.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对人的本质,开始从与自然相对的彼岸——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 ”,可知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故D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故排除A。主张哲学从关注天上的神到关注人自身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故排除C。“把人从客体的神、自然框架中整治出来”,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不是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故排除D。 点睛:本题哲学术语较多,给阅读造成一定的难度。要找出关键语句“对人的本质,开始从……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明确寻找的对象在于人的自身,进而找出正确答案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 19.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指出“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主旨类似的是 A.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B. “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 C.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D. “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答案】C 【解析】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强调的是人应该关心政治、参与城邦政治,和材料主旨一致,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习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爱国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尽管西欧在14世纪中叶因黑死病危机损失了不少人口,但在瘟疫结束后西欧农民的收入却有了很大提高。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根据当时的文献分析认为,14世纪后期意大利地区农民的肉食和糖类的摄入量和贵族基本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B. 新航路开辟推动物质生活进步 C. 文艺复兴推动社会消费水平上升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贵族衰落 【答案】A 【解析】 人口的迅速减少对应的就是劳动力的稀缺,就促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社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在此时还没有开始;C选项说法错误,文艺复兴没有在经济领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21.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一个商人的妻子为原型.(最后的晚餐)中基督与其十二弟子的头上都没有神的光环,米开朗琪罗不同意教皇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的建议。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A. 对基督教义的批判 B. 艺术由质朴走向高雅 C. 对理性的推崇宣扬 D. 人的发现和人性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主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即人的发现和人性的觉醒,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对基督教义的批判,故A错误;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与艺术的质朴或高雅是不同的概念,故B错误;启蒙运动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宣扬,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作品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精神,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重视人和人性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马丁·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需的没有它是不行的”,但购买无用的奢侈品,却“耗费了国家与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就不应该允许这种对外贸易存在”。马丁·路德的这些主张 A. 体现了其建立民主政治的构想 B. 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 C. 说明其认为欧洲应该完成统一 D. 极大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主张过清贫的节俭的生活,即马丁•路德的这些主张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政治的构想,也没有欧洲应该完成统一的信息,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极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第一家咖啡馆出现在17世纪中叶的伦敦,到18世纪,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咖啡馆已经数以百计,在这里,人们随意地交流思想、议论时政、浏览最新的书刊和报纸。咖啡馆在当时 A. 有助于启蒙思想传播 B. 促成了英国的议会改革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D. 开辟了公民参政的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议会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故排除B项;宗教改革主要发生于16世纪,故排除C项;人们在咖啡馆主要是交流思想、议论时政,而不是参政议政,故排除D项;人们在咖啡馆里随意地交流思想、议论时政、浏览最新的书刊和报纸,有利于思想的传播,从而推动了启蒙运动,故选A。 24.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权威的原始的‘自然状态’之中。这一‘自然状态’因为人们丑陋的本性变得混乱不堪,充满恐惧。为了让人类避免本性带来的相互伤害,逃离苦难,获得生命的安全和平等,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缔结起一种稳固可靠的关系。”这一观点所蕴含的理念是 A. 君权民授 B. 天赋人权 C. 社会契约 D. 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为了……获得生命的安全和平等,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缔结起一种稳固可靠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关系体现为社会契约,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权民授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天赋人权,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主权在民思想,故D错误。故选C。 25.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材料意在强调 A. 对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 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 C. 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 启蒙运动开展的排它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重点强调对理性主义的谴责,谴责把人的个性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所以是对“理性之光”的启蒙运动的反思。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追求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故B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所以C项“摒弃”、D项“排他”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民族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困讷于口才,没人去物色他。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任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中国)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从前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巴直氏,他是很有名望的,著过一本书,叫做《自由与政府》,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据《孙中山的弹劾研究考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孟德斯鸠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创新,并评析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答案】(1)内容:法律要与国家的自然形态、生活习俗和政治制度等相适应。 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了启蒙思想的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原则,也确立了适合美国地域辽阔等国情的联邦制原则;法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后,最后在1875年颁布宪法,用妥协的方式实现了共和制,既实现了现代民主,又适应了当时法国传统势力较强的国情。 (2)创新:孙中山发展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思想,提出把监察权(或弹劾权)从立法权中分立出来;把考试权(或选官权)从行政权中分立出来。 【解析】 (1)内容:根据“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概括得出法律要与国家的自然形态、生活习俗和政治制度等相适应。体现:可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适合美国地域辽阔等国情的联邦制原则;法国1875年宪法适应了当时法国传统势力较强的国情。 (2)创新:根据“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分析概括。评析:可结合材料辩证的评价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既要看到其在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同时,注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点相结合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对当时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认识也不充分的局限性。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答案】(1)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 (2)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 (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得出“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根据“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些信息可得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考生易错答为“使得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这不是政治方面的影响。 (3)根据“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可以得出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根据“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可得出理学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 (4)根据“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可以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根据“反对空谈性理”结合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得出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根据“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结合王夫之的思想可以得出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结合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学说可以得出重视工商业发展的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