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北京师大附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北京师大附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2018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变化有 ‎①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②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③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士”原是西周贵族的一个等级,到春秋战国时期该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士阶层的崛起从本质上反映了 A.养士之风盛行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 D.私学的兴起 ‎3.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庄子 ‎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5.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6.先秦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A.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B.编出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C.书法艺术由自发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7.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图,该时期应是 ‎ ‎ A.战国晚期 B.西汉初期 C.西汉晚期 D.东汉初期 ‎8.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主要表现在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威胁 ②中枢机构内外相制,加强君权 ‎③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 ④广设羁縻州府,管辖民族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公元9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帝国粮仓囤积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下列史实与上述观象无关的是 A.政府在黄河流域大力营建灌溉渠系 B.耦犁、代田法等先进耕作方式的推广 C.先进的播种工具耧车的使用 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 ‎10.以下关于秦汉时期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汉的“蔡侯纸”便于书写,是书写材料的革命 B.西汉的《氾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著作 C.东汉张仲景的《黄帝内经》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11.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下表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由此可知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户数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18047‎ ‎18000‎ ‎35571‎ ‎889‎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 C.北方人口大量锐减 D.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 ‎13.右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由此文物可佐证 ‎ ‎ 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14.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A.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B.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C.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D.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15.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防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16.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市”中解放出来 ‎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C.宫府鼓励经商 D.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18.宋以前,印刷刊行的主要是日历、佛经。宋初,在宋太宗的主持下,大量编印出版典籍,并着手编纂一套权威版本的儒家经典。至继任的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民间刊印儒学经典也大量增加,数量更多。以上现象 ‎①推动了活字印刷术日臻完善 ②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④强化官营印刷业的垄断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 A.孔孟儒学 B.董仲舒的新儒学 C.程朱理学 D.明末清初的儒学 ‎20.观察右图,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时期的史实是 ‎ ‎ A.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B.地方实行行省制 C.赵孟頫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D.古代经济重心没有完全南移 ‎21.“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宫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22.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图306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 ‎ ‎23.明代私家藏书目录突破以往范围,收录了官修藏书目录中较少涉及的小说曲艺类典籍。由此可知 A.小说戏曲适应各阶层欣赏要求 B.官修编目冲破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C.小说戏曲的价值受到部分肯定 D.官修藏书目录全面反映社会需求 ‎24.“上联:溯姚江一派,斯为正印;下联:集心学大成,共仰宗师。”此对联评价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 ‎25.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 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26.清朝前期,中国出现了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年 ‎1-1.5‎ ‎6‎ ‎6-4‎ ‎1750年 ‎2-2.5‎ ‎9‎ ‎4.5-3.6‎ ‎1850年 ‎4.1‎ ‎12.1‎ ‎2.95‎ ‎①重农政策促进耕地增长 ②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③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④战败割地造成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乾隆25年,为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向中国商人发放海外渡航证明书,并规定由特许“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一切事务。这主要是为了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扩大海外贸易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28.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C.“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D.“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29.读右图,以下关于从秦朝到清朝都城和畿辅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是建都的原因 B.缺乏防范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 C.水利工程是都城经济的重要支撑 D.地理位置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 ‎30.读右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时①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B.②是隋朝大运河中心,也是政治中心 C.元朝时③瓷窑众多,成为著名的瓷都 D.清政府在④处特许商行专营对外贸易 ‎3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字母文字”,具有记事功能 B.北宋《清明上河图》追求“得意忘形”‎ C.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D.京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主要艺术形式 ‎32.下面文艺作品中,与市民阶层的产生无关的是 A.《子虚赋》 B.《雨霖铃》 C.《窦娥冤》 D.《红楼梦》‎ 第Ⅱ卷 共三大题,33题16分,34题20分,35题16分,共计52分。‎ ‎3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国家,在制度建设上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1)阅读图1至图2,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视角,结合所学,对地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6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 ‎ ‎(2)判断图3、图4反映的历史时期,归纳这两个时期中央机构设置的共同特点及其作用。(4分)‎ 材料三 ‎ ‎ ‎(3)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最后阶段,少年即位的康熙在此过程中居功至伟。请结合图片及所学,说明康熙是如何处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6分)‎ ‎34.城市、城镇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西晋后一度衰落,北魏统治时期洛阳再次走向兴盛。‎ ‎ ‎ ‎(1)依据示意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具体表观。运用所学分析此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历史意义。 (6分)‎ 材料二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 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2)依据材料二,提炼反映唐代扬州经济状况的信息。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8分)‎ 材料三 ‎ ‎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6分)‎ ‎35.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据材料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9分)‎ ‎(2)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7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C C A D C B A D D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B C B C C D A D C C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C A C A C D C A ‎ ‎ 第II卷(33题16分,34题20分,35题16分,共计52分。)‎ ‎33.(1)西周建立后,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被授予王族、功臣等,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北伐匈奴,南征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6分)‎ ‎(2)时期:唐朝、宋朝。共同特点:对中央机构进行分权,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独尊。(4分)‎ ‎(3)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平定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册封四大活佛,分掌蒙藏教务,分而治之,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6分)‎ ‎34.(1)表现:成为北方政治中心;城市设有专门的贸易市场;教育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意义:推动孝文帝改革走向深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分)‎ ‎(2)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经济地位高(扬一益二)。(4分)‎ 原因:位于大运河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政府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旅的政策;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4分)‎ ‎(3)特点:数量增长,类型多样,集散型和生产型市镇突出,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4分)‎ 新现象: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2分)‎ ‎35.(1)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9分)‎ ‎(2)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