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东港二中、瓦房店高级中学等四校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东港二中、瓦房店高级中学等四校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东港二中、瓦房店高级中学等四校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命题人:校对人:‎ 试卷说明:1.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度重视血缘重视亲情,所以材料中的重血缘、重亲情反映的是宗法制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禅让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郡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重血缘、重亲情。‎ ‎2.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 A. 王族 B. 功臣 C. 姻亲 D. 先代贵族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贵族成为分封制的主体,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也是分封制的对象之一,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3. 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 ‎【答案】D ‎【解析】材料讲的是周武王灭掉商之后,将其弟周公分封于鲁,这就是分封制,联系他们的是血缘,形成的是宗法制,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4.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因此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推行的地方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5. 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治粟内史 ‎【答案】B ‎【解析】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故B正确;A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C负责军事;D属于九卿部门。‎ ‎6.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家天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陛下”的专用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7.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工部具体实施,故B项正确;尚书省不能草拟诏令,故AD项都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不能草拟诏令,故C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学生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即可回忆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工部具体实施,得出正确答案。‎ ‎8. 有人认为,与汉朝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要求。B项属于误选项,但“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不能很好的体现题意;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A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名师点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受到严重的阻碍,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9. 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据记载,唐代290年间竟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这说明唐朝:‎ A. 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B. 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 C. 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 D.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集体宰相制度本身就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宰相人数多,无法判断是否有很高的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这么多的宰相全部来自科举制的选拔,故C项错误;由材料“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可以知道,唐朝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化,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 ‎10.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三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故A正确。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故B错误。同理,C错误。三司使不管理军政,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官制 ‎【名师点睛】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 ‎11. 明代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 A. 增加六部权力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提高办事效率 ‎【答案】C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正确;A显然不符合题意,六部是执行机构;废除丞相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B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军机处设立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 ‎12.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 内阁制度 B. 宰相制度 C. 宦官集团 D. 胡惟庸集团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那个庞然大物”是指丞相制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朱元璋时还没有内阁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朱元璋也没有毁掉宦官集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胡惟庸集团只是表面问题,丞相制度才是真正的庞然大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是废除丞相制度。‎ ‎13.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 唐代门下省 B. 宋代枢密院 C. 元代中书省 D. 清代军机处 ‎【答案】D 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材料中所说的“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由此就可以得出这个机构一定不是正式的部门,而A、B、C选项都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故排除,直接选出D选项。‎ ‎14. 在古代希腊,伯利克里为了鼓励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活跃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所采取的措是:‎ A. 提高公民等级 B. 废除债奴制 C. 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D. 发放津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鼓励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活跃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参与政治文化活动,而发放津贴,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属于伯里克利改革的措施,排除;B项是梭伦改革的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及要求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状况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C. 罗马法崇尚平等自由 D. 罗马法体现了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答案】D ‎【解析】罗马法保留了一些习惯法,这是其局限性,故A项错误。完备的法律体系不能说明罗马法具备的理性,故B项错误。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故C项错误。材料中指出罗马人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中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的发展,体现了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精神,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需要理解“理性”的含义。通过所学可知“理性”是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的精神。罗马法是指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典为总结的法律的总称。罗马法的制定不是基于过去的习惯法,而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查士丁尼法典的制定也是出于稳定秩序、维护统治的需要。罗马法与时俱进的品质是其理性的体现。‎ ‎16. 有人评价某法律:“它对已经存在的习惯法的最主要的规矩作了无关紧要的补充和修订,公布了更有社会意义和迄今为止仅为贵族所知的引起争论的规则,使之成为可以有章可循的法规”该法律是:‎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该法是对习惯法的修订与补充,并且是有章可循的法规,可知本部法律应当是《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虽然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但是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答案选B。习惯法代表着贵族的利益,他们可以随意更改所谓的法律,也就是依照贵族意愿形成的习惯法,排除A;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排除C;《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排除D。‎ 点睛:在高考中的考查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题型上看,有从选择题向非选择题发展的趋势;从内容上看,罗马法形成的过程、内容、实质及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角度上看,注意以下视角:一是对罗马法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二是与近代西方法系相联系,分析罗马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及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17.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 必须人人参政 B. 宣扬平等意识 C. 强调依法治国 D. 政治自由有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政治自由有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政治自由是相对而言的,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须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意识方面的信息,启蒙运动才宣扬平等意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政治自由有限 ‎18. 下列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首相和内阁必须从议会下院多数党中产生 B. 责任内阁制产生在“光荣革命”之前 C.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D. 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即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被国王任命为首相,负责组阁,A说法正确。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CD说法正确。“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而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前期,在此之后,B说法不正确,故答案选B。‎ ‎19.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受到民众的欢迎。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意识相对淡薄 B. 宪政基础初步确立 C. 仍受历史传统的影响 D. 君主专制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民对国王是怀有一定的情感的,这与英国国王长期掌握政权的历史传统有关,C正确。玛丽和威廉虽然也是国王,但权力受到议会制约,是民主政治的体现,A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宪政基础初步确立,B错误。玛丽和威廉归来,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D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项。学生可能片面理解材料的含义,认为英国民众欢迎国王是民主意识缺乏的体现。但本题一定要联系所学知识,君主制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君主专制,一种是君主立宪制,而君主立宪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学生对联系所学即可排除易错项。‎ ‎20. 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 A. 杰斐逊说:“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 B.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 C. 一个政客说:“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 D. 菲迪南德·伦德伯格在《富豪和超级富豪》中指出:“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美国两党制实质上是通过协调两党的利益冲突从而从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但同时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有利于加强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监督,所以A、B、C说法错误;两党虽有很多差异,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D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两党制 ‎【名师点睛】恩格斯说:“寡头政体不是靠把政权经常保持在同样一些人手中而使自己永存下来的,而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它轮流地使政权从一只手放下,又立刻被另一只手抓住。” 这种两党轮流执政,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左手放下权力,又被右手抓起而已。不管哪个政党执政,都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都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美国的两党制,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21.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 A. 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 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 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 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可知避免出现专制的原因是实行联邦制,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因为多数与中央政府相对的就是各个州,故C项正确。A B 与所学知识冲突,D项材料中未体现,可以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多数”、“中央政府”、“未增加特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22. “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A. 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 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 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1785年,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因此选A。其他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背景 ‎23. 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英国的……《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这主要基于:‎ A. 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 B. 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 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 D. 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干材料信息“在……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是指君主专制制度下民众无权,而在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虽然是资产阶级掌权,但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仍是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最完美”;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4.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哪项是违宪的:‎ A. 总统是国家权力的重心 B. 联邦法院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C. 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 D. 行政官员兼任国会议员 ‎【答案】D ‎【解析】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所以总统是国家权力的重心,A正确;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联邦法院的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BC均正确;行政机关官员不得兼任国会议员,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得兼职,故D项违宪。‎ ‎25. 近代某部宪法中,唯一提到共和国的条款是共和派提出的关于“共和国总统”选举方式。这部宪法指的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共和国”“共和派”“‘共和国总统’选举方式”,可以推断出这部宪法确立的是总统共和制,且这个国家突出强调关于“共和国总统”的选举方式。结合所学知识,1875年1月,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同时还将“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写入宪法,C与题干相符。英国和德意志帝国都是君主立宪政体,故AD项错误。美国和题干中的“共和派”相矛盾,故B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6. 新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其历程的曲折和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应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称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国家是法国,从大革命开始,法国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帝制等多种政体,B正确;英国、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D;美国是民主共和制,排除C。所以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27. 根据下列信息判断,这是哪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信息一: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信息二:行政大权由总统及其内阁掌握。信息三:总统由议会选出,并与议会相互制约。‎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信息一、二说明该国是一个共和制国家,排除A、D。信息三总统由议会选出则是关键信息,说明是议会共和制,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上的政体。美国式总统共和制。故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8. 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颁布法律文献,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国家元首拥有绝对的权力 B. 国家首脑都由议会选出 C. 行政与立法之间分权制衡 D.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答案】D ‎【解析】两国虽然政体不同,但都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原则,故D正确;法国总统受到参议院监督,排除A项;B项不符合德国君主立宪制实际;德国的议会不能完全行使立法权,排除C项。‎ 点睛:相对而言,本讲较多地侧重考查近代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虽然从形式上看也属于民主制,但与其他国家差别很大,也往往会成为重要的命题区域,对此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复习时要注意冷点热处理。此外,在复习本单元时应注意联系我国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多样性。‎ ‎29. 某学者称:“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专制君主的存在,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 18世纪初的法国 B. 18世纪后期的英国 C. 19世纪末的德国 D. 20世纪后期的日本 ‎【答案】C ‎【解析】“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专制君主的存在”反映出“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的政体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德国的1871年宪法,故C项正确;18世纪初的法国是封建的君主专制国家,故A项错误;18世纪后期的英国是君主没有实权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故B项错误;20世纪后期的日本是民主改造后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故D项错误。‎ 点睛:判断类选择题解题技巧是,首先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确定或排除。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专制君主的存在”,由此可知这是德国1871年宪法。‎ ‎30. 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 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B. 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C. 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D. 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答案】C ‎【解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掠走中国众多财富,最能说明是“海盗式”的扩张,ABD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已经出现。‎ ‎31. 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是:‎ A. 赔款 B. 割地 C. 开通商口岸 D. 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当时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其内容就是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内容就是开设工厂,故答案选D。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南京条约》‎ ‎3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与前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相比,主要不同在于:‎ A.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B.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 获取在华特权 D. 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答案】B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是因为中国义和团的反抗斗争伤害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出兵的主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的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早已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因此扩大资本输出和获得在华特权已经不再是新尝试了。‎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对比能力。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具有历史对比的眼光,关键要对比不同事件的共性和差异,要注意强调共性,分析差异,阐述差异的原因,这是我们要格外培养的意识。‎ ‎33. 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在《马关条约》中日本涉及的割地包括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钓鱼岛包括在台湾附属岛屿之内,故答案为C项。《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B项;《辛丑条约》中没有规定割地条款,排除D项。‎ ‎34. 下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 A. 灵活的策略 B. 洋人的朝廷 C. 无奈的选择 D. 末日的徘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漫画中的时间1909年、文字信息“对内对外两种面孔”及其具体表现可知此时的清王朝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故本题应选B项;A项中“灵活”的表述错误;造成该结局的根源为腐朽的封建制度,故排除C项;D项的表述由漫画中无法看出,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的影响 ‎35. 20世纪初某西方报纸报道:昨天,纽约唐人街华人燃放鞭炮举行庆祝活动。在以前,居住在大街的华人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另一派支持“民主”。昨天,他们步调一致。他们庆祝的应是:‎ A. 光绪帝下诏维新 B. 义和团运动兴起 C.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D. 中华民国的成立 ‎【答案】D 点睛:本题以西方报纸的报道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武昌起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使立宪派与民主派步调一致。‎ ‎36. “虽然他们的行为极端幼稚可笑,愚昧堪怜,但他们的用心是爱国的、自救的,也可说是一种民族自觉运动,不过不是革命的正轨……”文中“他们”指的是:‎ A. 湘军 B. 太平天国 C. 义和团 D. 淮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农民阶级革命斗争的掌握情况,干扰项为B项,AD两项为无关项。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主要矛盾不相同,太平天国运动时是阶级矛盾,义和团时民族矛盾,所以它符合材料中的“但他们的用心是爱国的、自救的,也可说是一种民族自觉运动”。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的排外性,所以又符合材料中的“不过不是革命的正轨”。‎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37. 有学者指出:“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是指:‎ A. 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B. 反对君主立宪制 C. 打倒西方列强 D. 维护清朝统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戊戌变法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义和团运动有盲目排外的特点,所以材料中的反动是指排斥一切西方事物,A正确;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说明他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强烈,排除B;打倒西方列强不是对戊戌变法运动的一种否定,排除C;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对列强的侵略,D项不符合题意。‎ ‎38.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可见这是一场反帝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矛头是清政府,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矛头是北洋军阀,排除AD。五四运动虽然反帝反封建,但是采取的是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谈不上“血战”,排除C。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39. 中国近代史上,国门洞开。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之后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一处为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辛丑条约》并没有开放通商口岸要求,故A项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选A,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40.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是以下哪种矛盾的结果:‎ A.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 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的矛盾 C. 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D. 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的矛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选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害怕日本独吞中国,侵犯他们的利益。为了遏制日本的势力在中国膨胀,他们联合干涉,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是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激化的表现,C正确;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与三国干涉还辽不符,排除A;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的矛盾与三国干涉还辽不符,排除B;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的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D。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道题。其中41题17分,42题23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此外,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材料二本朝(宋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材料二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论证“汉承秦制”这一历史命题。结合所学,指出刘邦“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收兵收财的措施并说明朱熹认为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1)论证:汉代继承了秦代开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后果:受封王侯在其领地里拥有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杯酒释兵权,收精兵,制钱谷。‎ 影响: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 ‎(3)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 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解析】第(1)问,“论证”,由材料信息得出。材料信息“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得出汉代继承了秦代开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结果诸侯在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即在其领地里拥有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第(2)问,“措施”,由材料“‎ 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概括得出。“影响”,由材料信息“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得出导致地方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由所学知识得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3)问,“问题”,由材料信息“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解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 ‎42.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的《中华民国国歌》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精神。其中有这样的歌词:“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的斗争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前期后期的救国纲领分别是什么?其中哪一个纲领最能反映农民的要求?哪一个纲领反映了历史潮流的要求?‎ ‎(2)“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 前期救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最能反映农民的要求。‎ 后期救国纲领——《资政新篇》反映历史潮流的要求。‎ ‎(2)含义: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意义: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法制建设进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人物可知此时间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其前期救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救国纲领是《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方面的举措作答;第二小问回答影响即可: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