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5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学案(江苏专用)
分期 第一阶段 (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78年)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 特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政治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了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初步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并步入了世界外交舞台 (1)“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权利,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新突破;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接着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十六字法制建设的方针,1982年的多党合作十六字方针,使民主制度得到重建和完善,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的决议使基层民主也得到发展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促使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3)新时期的不结盟外交,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作用,为祖国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经济 (1)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打下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及“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开始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决议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4)“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的深化(“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文化 (1)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 (2)新中国确立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1)“两弹一星”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重大贡献 (2)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3)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发展 (1)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载人航天技术增加了国防力量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第15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考试说明 命题角度 备考指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2019·江苏单科,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2014·江苏单科,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原则及意义 1.从考查的内容看,本讲分内政(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对外关系)两大领域,涉及三大版块,是近几年高频考点,“内政”以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为主(重点关注三大制度),兼顾祖国统一大业(重点关注台湾问题);“外交”以成果为重点,分三个时期错开考查,复习备考应注意时事的间接影响 2.从考查的技巧看,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往往以某一知识为背景,以新文字材料为呈现方式,贴近时事命题,考生需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一国两制”的含义等内容,感悟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3.从考查的方向看,“内政” 突出成就,侧重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建设的理解,以增强“制度自信”;“外交”往往会受时事的影响,由现实回溯历史,一定程度上体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4.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1.(2017·江苏单科,1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16·江苏单科,1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日内瓦会议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2019·江苏单科,13)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2.(2015·江苏单科,12)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2018·江苏单科,12)新时期的外交理念 考点一 新中国的成立及三大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 (2)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职能 (3)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前提: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3)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作用 考点二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 (1)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2.实践 (1)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②阻碍:“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考点四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 (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成就 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力相对削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③意义:美国孤立中国 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力相对削弱;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 ②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于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③发展: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 (1)政策:不结盟、对外开放。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3)活动 考向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视角1 以政协会议的筹备为切入点,考查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考题1】 (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关联主干 新政协会议与新中国的成立 寻找题眼 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旨在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及民主人士参加筹备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错点诊断 民主党派恢复其各级组织主要由各民主党派自己进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无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是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1953年 答案 A 视角2 以妇女地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2】 (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关联主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寻找题眼 由题干中的时间“1953年6月”“当选的代表”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落实 错点诊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制度为政党制度;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的问题 答案 A 视角3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考题3】 (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关联主干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寻找题眼 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反映了他们期盼回大陆探亲的愿望强烈 错点诊断 台湾同胞期盼返乡探亲与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并无必然联系;返乡运动并不能说明海峡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1987年港澳尚未回归 答案 B 视角4 综合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考题4】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 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7%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史料二 第二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③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④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概括史料一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2)依据史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权力所作出的规定。 第一步 审设问 目标 途径 1.政治制度的特点、作用 据史料;所学知识 2.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权力所作出的规定 据史料 第二步 析史料 判出处 史料一:“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体现了史料反映的时空范围。 史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史料反映的主题 读信息 史料一中代表的构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来源具有广泛性。 史料二中①②体现了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民主集中制;③体现了依靠群众监督;④体现了国家工作人员要服从宪法和法律 衔知识 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第三步 定答案 (1)特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来源具有广泛性。作用: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2)规定:坚持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监督;服从宪法和法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是常见命题点,复习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一、二、三、四”掌握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历程。 “一”即一大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二”即两个宪法性的文件: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指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严重挫折时期;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恢复与完善时期。 “四”指四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2)通过一个构想、两个回归、一个期盼、三个阶段掌握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个构想——“一国两制”; 两个回归——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个期盼——两岸和平统一;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对峙时期(1949—1979年),民间交流时期(1979—1990年),和平交流时期(1990年以来)。 考向二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视角1 从大国崛起角度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的成熟 【考题1】 (2017·江苏单科,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关联主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寻找题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错点诊断 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会加剧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 答案 B 视角2 结合会议目的和内容,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考题2】 (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关联主干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日内瓦会议 寻找题眼 1954年,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错点诊断 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与越南南北实现停战无关;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A 视角3 以基辛格回忆录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考题3】 (2019·江苏单科,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关联主干 中美关系正常化 寻找题眼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错点诊断 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 答案 C 视角4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时期的外交理念 【考题4】 (2018·江苏单科,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关联主干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寻找题眼 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 错点诊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邓小平讲话精神无直接对应关系 答案 A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是高考的重点 ,但结合最新时政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复习备考时,可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形成原因等方面来掌握,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处于对抗状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这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入台湾海峡。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美国 陷入越战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国际地位得到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支持。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原因:美国在东欧、苏联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并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1.(2019·江苏单科,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答案 D 2.(2015·江苏单科,12·台湾问题)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解析 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是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是1992年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形成了“九二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一国两制” 得到两岸认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台湾放开了向大陆探亲、旅游等限制,反映出两岸互不往来的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江苏单科,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中国外交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C项正确;A项为“打扫屋子再请客”;B项属于新时期外交特点;D项为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外交。 答案 C 4.(2016·江苏单科,12·日内瓦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参加某次国际会议时形象地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也有过经验,但是那是野台子戏;这次是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了,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又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中国政府(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致力解决朝鲜、印度支那问题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倡导建立不结盟组织 解析 据材料“这次是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了,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又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可以知道这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朝鲜、印度支那问题。故B项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在1961年兴起。故A、C、D三项排除。 答案 B 5.(2019·江苏单科,13·中美关系正常化)毛泽东肯定和赞扬基辛格为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他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该“公告”中震动世界的内容是( ) A.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 B.宣称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结束 C.阐述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D.宣告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 基辛格秘密访华发表公告尼克松即将访华,故A项正确;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结束是尼克松访华后,故B项错误;公告中没有阐述只有一个中国,故C项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6·江苏单科,12·概念类)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召开,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召开,故B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56年召开,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9·江苏单科,11·逆向类) 近日《秋水长天》出版发行,它是一部描写两岸题材,是一部书写家国情怀暨反省民族离患的军事文学作品。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时间两岸往来及“三通”全部中断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C.2005年,“胡连会”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D.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解析 A项符合“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C项符合“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8.(2018·江苏单科,12·因果类)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 735 57.3 13.90 54.6 1992 6 430 270.6 55.43 298.7 1993 10 945 70.2 99.03 79.9 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解析 “一国两制”方针没有得到台湾的认同,故A项错误;1992年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加快了海峡两岸的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是在1987年,故C项错误;海峡两岸“三通”实现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4·江苏单科,8·说明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 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 由“中方作了让步”“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平等谈判,以此来寻求苏联的支持,体现国家利益,故选B项;A项忽视了“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未完整体现材料,排除A项;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1955年,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D项。 答案 B 10.(2015·江苏单科,12·表明类)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解析 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课时冲关练 1.(2019·江苏南通质检)《中国大趋势》载:“(新)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独特”的民主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解析 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中“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相符,故选B项。 答案 B 2.(2019·江苏溧水高级中学高三考前模拟)《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 B 3.(2019·江苏高邮期中)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已全面发动 B.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国家政治体制的倒退 解析 材料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的特征说明此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当时的民主政治与法制横遭践踏,故选B项;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涉及党内,排除C项;D项与“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不符,排除D项。 答案 B 4.(2019·江苏宿迁期末)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这部宪法( )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表明新时期法制建设走向健全 D.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 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在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故选C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排除A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遭到破坏,新时期进行了完善,不是“恢复”,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不是“建立”,排除D项。 答案 C 5.(2019·江苏盐城质检)下图表格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B 少数民族聚居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国后先后建立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C 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D 1999年全国人大提出“依法治国” 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解析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故A项错误。内蒙古自治区是在建国前1947年建立的,故B项错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C项错误。1999年全国人大提出“依法治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9·江苏苏州期末)广西河池市屏南乡合寨村在1980年草创了我国第一个农村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会成立之初,村内农民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本村工作,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支持,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使村民专心搞农业生产。这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B.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巩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D.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尝试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的是人民与政府的关系,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处理的是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的是民族自治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1980年草创了我国第一个农村村民委员会……村内农民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本村工作,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支持”,可知这是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9·江苏宿迁高三期末)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该讲话( ) A.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 B.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强调了武力统一的必要性 D.消除了“台独”势力的干扰 解析 “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表明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故选B项。 答案 B 8.(2019·江苏无锡高三期中)1996年1月,由150名委员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成并在深圳首次正式亮相。这标志着( ) A.香港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B.“一国两制”全面落实 C.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香港回归已进入实施阶段 解析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材料“1996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成并在深圳首次正式亮相”反映了实施的准备工作,故选D项。 答案 D 9.(2019·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 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解析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与材料中“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9·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四模)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答案 A 11.(2019·江苏连云港、淮阴、徐州三市期末)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解析 据材料“美国企图通过……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可知是亚非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C项。 答案 C 12.(2019·江苏宿迁期末)“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这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 ) A.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 B.联合国和美国 C.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 D.苏联和日本 解析 题干中“70年代中国外交”体现两个重点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选B项;处理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排除A项;处理“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作为重点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苏联作为外交重点在新中国初期,排除D项。 答案 B 13.(2019·江苏海门一模)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指的是日内瓦会议,材料的公报指的是中美之间的公报,故A项错误;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1971年第26届联大,故B项错误;周恩来指的公报是1972年发表的,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故C项错误;周恩来指的是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表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14.(2019·江苏无锡质检)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70周年之际,为感谢中国等主要维和人员派出国,联合国使用多种语言制作了一批图片和音视频作品,“ 谢谢中国,感谢您的服务和牺牲”是维和驻地民众对中国维和部队的深厚情谊。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 ) A.始终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 B.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解析 “目前”表明是新时期外交,“维和行动”体现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故选C项;题干没有反映“反霸”,排除A项;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初期,排除B项;维和体现的是维护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不是构建“国际关系格局”,排除D项。 答案 C 15.(2019·江苏扬州高三期末)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习近平指出,17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 ) A.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B.构建了结盟而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 C.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反映多极化格局下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解析 根据材料“上海合作组织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可知这一创新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排除A项;新时期我国推行不结盟政策,排除B项;当今世界并未形成多极化格局,排除D项。 答案 C 16.(2019·江苏盐城期中)中美关系仍然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 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看,尼克松的“越顶外交”可以说是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把其盟友日本抛在了身后,这必然对日本的外交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和三次外长会议,在恢复中日邦交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此,美国不得不正视这种现实,以谋求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之中,虽然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始削弱,但是这种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然而,从实质上看,当时这种三角关系又是不均衡、不等边的。 ——摘编自王云翠《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互动态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外”的原因,据此分析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原因:美国实行“让步性”经济政策,孤立封锁中国。 特征: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 (2)特征: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促进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影响:促进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3)因素:国家利益的驱动;国际力量的对比;国际环境的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