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2017
成都七中 2017 - 2018 学年度上期高 201 9 届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 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32 小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 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 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2.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 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 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 2015 年 11 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 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 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5. 许倬云在《我者与他者》中提到:“历史其实是不公平的,若除掉南方文化的成分,中国文 化系统将失去不少颜色。试想:中国文化没有了‘南方之强’即没有了(▲),中国的韵文诗赋, 将是如何?”据此判断,(▲)应该填的是 A.诗经 B.楚辞 C.唐诗 D.宋词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7.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 d 点直接相关的是 A.孟子、荀子 B.董仲舒、主父偃 C.朱熹、王守仁 D.李贽、王夫之 8.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 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 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权利的失控 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主思想的出现 9.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 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10.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 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 的“环境”特指 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11.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12.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 《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13.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有一定差别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汉字加强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14.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 年)之学 “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 D.传播社会主义 15. 1842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 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16.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 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17.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 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 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8.1902 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 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 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1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 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 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2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 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 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21. 下面是一段学生日记 该日记作为个案反映了当时新青年 A.推崇“尊孔复古”思想 B.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C.深受西式生活方式影响 D.对传统文化批判有片面性 22.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 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 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23. 20 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 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 映出当时 A.欧洲启蒙思想已控制中国舆论界 B.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 C.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 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 24.1919 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 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 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 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 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5.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 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 诚可举 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 26.1924 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 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 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27. 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 年 8 月)中写道: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 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 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耒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 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这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A.批判、揭露西方资本主义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C.坚持新民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D.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28.“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 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 年 5 月 24 日)这 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29.右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 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30.1954 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 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 年,英 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的提升 B.科技发展的需要 C.世界潮流的推动 D.对外政策的改变 31. 1956 年被称为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精神的一年,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发展繁荣。这 一年 A.通过了新中国义务教育法 B.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恢复了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D.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2. 1977 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 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 这说明 A.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材料解析题(52 分) 33. (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 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 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 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 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 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 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10 分)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 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 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 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 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 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 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 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 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 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 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 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 背景。(12 分) 34.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 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 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 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 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 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摘编自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1)结合汉代和宋代儒学的有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 争”的?(10 分) 材料二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 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林、 魏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著《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4 分)请分析出现“差异性”的原 因。( 6 分) 35.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 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 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 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 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 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 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 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 分) (2)梁启超与孙中山 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理由。(6 分) 【参考答案】 1~5 ABBCB 16~20 BAABB 6~10 BCBBA 21~25 DBDCC 11~15 BADBC 26~30 ADABD 31~32 BD 33.(1)背景: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 兼并战争盛行;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制的正在形成中;百家争鸣(6 分) 影响:使法家思想大放异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 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4 分) (2)不同:韩非子认为:法律为君主所设,为君主专制服务,不顾臣民利益,实质是一种人治。 (3 分)梁启超主张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普及法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 实行西方的法治。(3 分)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6 分) 34.(1)西汉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天人感应”等主张对王权又具有制约作 用。南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对维护专制主义起了重要作用;而其“正君心” 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10 分) (2)一致性:科举制下,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效忠朝廷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2 分) 差异性:开始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在思想上发生分化。(2 分) 原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西方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的冲击;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或救国忧民 的情怀。(6 分) 35.(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珥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 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4 分) (2)不对立。(2 分) 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 代发展潮流。(4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