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2)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3)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4)宋明时期理学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5)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6)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经世致用、批判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知能强化课Ⅰ 儒学世俗化—宋明理学 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 ‎1.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 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 ‎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周敦颐 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周敦颐和邵雍 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程颐 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  3.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理气关系 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 修养论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社会政治理论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2)理学的成熟:‎ ‎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②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4.理学的世俗化 ‎(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 [史学者说]‎ 理学的成熟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 ‎ 三、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 ‎(2)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烦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2.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1)“心即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王阳明吸取了佛教禅宗“心外无佛,即心即佛”思想,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心。‎ ‎(2)“致良知”。达到心中固有的良知,并加以推广。反对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3)“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影响 ‎(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史学者说]‎ ‎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史学家侯外庐、邱汉生 ‎  ‎ 一、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1.宋明理学的三大特点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二、“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性 地位 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内容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伦理道德 本质 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歧之处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思想 内容 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 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修养 方法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发明本心”,即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聚焦主题 宋明理学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解析:选B 注意关键信息“忠孝之意,表于经文”,把儒家的孝道与佛家的经文相连接,体现了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解析:选A 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 ‎[思维升华] ‎ 以上两题考查了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出现了佛教的“本土化”现象(如第1题);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如第2题),这为“理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唐朝时儒学正统地位遭受佛、道思想的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失去。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随着西汉末年佛教的传入、东汉末年道教的兴起,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统治者倡导佛教,李唐王朝尊崇道教,佛、道思想在社会上弥漫。但从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直到明清,儒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说明理学已经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成为民众的生活准则,从而也就体现了宋代理学实现了世俗化、生活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南宋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做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订了行为规范。同时,他还专门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反映出朱熹(  )‎ A.注重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 B.坚持“三纲五常”与封建统治结合 C.维护宣扬周代以来的礼乐纲常 D.高度重视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 解析:选B 解答此题的突破口在于紧扣材料,切实理解材料中的两处“善意提醒”:一是“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二是一系列行为规范都旨在巩固伦理纲常。“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做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等是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的表现,但“反映”应该涉及实质,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C项错误,朱熹维护的是“三纲五常”;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只是表现,故D项错误。‎ ‎[思维升华] ‎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宋代儒学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如第3题);程朱理学在社会关系上是儒家伦理,在自身表现为道德修养,它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维护了专制统治(如第4题)。但这些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思想,扼杀人的自然需求。‎ 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5.鲁迅的《我之节烈观》中指出:“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裁制,便可知道脱离了这宗习俗,为日已久。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  )‎ A.租佃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 B.商品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C.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社会生活 D.频繁的民族战争提高了男子的地位 解析:选C 汉唐之际,并没有鼓吹节烈,至宋朝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宋代贞节观致使烈女比比皆是,是对女性的残害。这种变化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C项正确。A、D两项与贞洁观的形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题干要求回答的是“社会根源”,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2018·泸州三诊)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的影响突出 B.国力贫弱、政治黑暗 C.统治思想的转变 D.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宋代士大夫……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士大夫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B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宋代统治思想仍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与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无直接联系,D项错误。‎ ‎[思维升华] 宋明理学的双重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主流思想,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其消极影响是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片面强调重义轻利,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第5题);积极影响是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第6题),如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宋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考不仅可以从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理念影响的角度考查,还可以从对商品经济发展(‎ 如经商理念)、民众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等角度进行考查,备考时应注意。‎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出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提示]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史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教你读史] 史料二共四句话,前两句话为一层,阐明了程朱的主张,后两句话为一层,阐明了王阳明的思想主张,阅读时注意分层概括。‎ ‎[提示] 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区别: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阳明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知能强化课Ⅱ 儒学时代化—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上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文化上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理学家鼓吹的理论空洞、虚伪,导致知识分子逆反,他们反对空谈心性,力倡“经世致用”的务实之风 二、思想主张 ‎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①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③主张“真心”的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 ‎[史学者说]‎ ‎  他(李贽)反对的是假道学不是真道学,对于真道学他是极力赞扬的,所以他反对道学不等于反封建。‎ ‎——束景南《道学文化心态论纲》‎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①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 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5.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但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价:对君权和官吏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史学者说]‎ 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制度设想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三、评价 ‎1.积极影响 ‎(1)提倡民主,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2)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3)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消极影响 ‎(1)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2)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史学者说]‎ ‎  顾城在《南明史》批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有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清华大学教授秦辉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本身当然也有缺陷,但他在民权理论上确实有超越卢梭的地方。‎ ‎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聚焦主题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一、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抉择,忍小耻而就大计。”这反映出思想家李贽(  )‎ A.宣扬男女平等       B.批判愚昧和迷信 C.挑战封建礼教 D.反对封建专制 解析:选C 根据题意,李贽批判的是身处封建礼教束缚的小人物因遵循僵化的礼教而错失良缘,题目中并未提到男女平等,故A项错误,C项正确;“小人”“小耻”“大计”可以看出材料批判的是礼教,并非迷信,故B项错误;李贽只是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以孔子的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未上升到反对封建专制的高度,故D项错误。‎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解析:选B 通过材料“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得出其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B项正确。‎ ‎3.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解析:选B 顾炎武批判王学与孔子之学的宗旨相违背,认为王阳明的学说偏离了学以致用、关心国家政治的儒学传统,故答案为B项。‎ ‎[思维升华] 以唯物史观看待明清进步思想 无论是李贽挑战封建礼教(第1题),还是黄宗羲鼓吹发挥学校的舆论作用(第2题),还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第3题)等明末清初的儒学批判思想,虽然使传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更不是对儒学的全盘否定,他们的思想仍未跳出儒学范畴,他们仅仅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但这种批判与继承客观上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继承 发展 政治 批天理—理性 存人欲—民本 批君主和三纲—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 经济 工商皆本 文化 ‎“经世致用”—务实 否定权威,独立思想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4.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解析:选B 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可知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解析:选D 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6.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这反映了(  )‎ A.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 B.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 C.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 解析: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宣传西方的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 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革命派”,排除。‎ ‎[思维升华] ‎ 以上三题通过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的观点,考查了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特征;但明清之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批判思想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道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追求抱朴守真;佛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追求清净寂灭。宋儒斥责道、释两家所论皆属私言,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 ‎——摘编自胡其柱《重塑“不变之道”:‎ 甲午战后严复四篇时评研究》‎ ‎[思考] 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进步思想家与宋儒关于“道”的不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短短的几行字,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秦汉、宋到明清;二是字里行间充满着激烈的思想交锋。‎ ‎[提示] 分歧:宋儒强调“道”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原因: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 ‎[史料二]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关键信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盖皆本也”体现了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其进步性。‎ ‎[提示] 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行舆论监督;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全国卷Ⅰ ‎2015·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2014·佛教道教地位的变化及儒学地位的稳固;宋明理学对人性的认识;‎ ‎2013·程朱理学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全国卷 ‎2012·王阳明心学 ‎2011·黄宗羲的反君主专制思想 ‎[考情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原则就是依托主干知识,运用丰富史料,进行学科能力考查。高考试题很经典地体现了这一原则。第1题“佛教道教地位的变化”实际上是对宋明理学背景的考查,第2、3、4题考查对宋明理学的认识,第5题是对黄宗羲“天下为公”精神的考查等。这也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注重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突出学科特点,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也体现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原则。‎ ‎[怎样考的]‎ ‎1.(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规模“灭佛”。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故C项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三人的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B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就超越了道教;D项不符合史实,既然佛教能够在当时排位靠前,说明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2.(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选D 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同时也有恶的一面,故要求人们应泯灭自身的欲望,追求至善至美这一人生的最高目标,故选D项。‎ ‎3.(2013·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表述有误,故排除;B项自汉代以后才出现,排除;C项符合宋代这一时代特征,故选择C项;D项心学至明朝方被发扬光大,故排除。‎ ‎4.(2012·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选D 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项与材料无关。‎ ‎5.(2011·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强调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正确,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错误,应该把判断是非的标准交给学校,即让天下的读书人来判断是非,C项正确。‎ ‎[规律总结]‎ ‎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试题在考查本讲内容时,命题者常常以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现象(第1、3题)、思想家的观点(第2、4题)、文献资料(第5题)等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平实的材料背后,试题基本上都有很高的思维含量,且充满时代气息,体现对现实的关注,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原则,也是历史高考命题的原则。‎ ‎    ‎ ‎[还可能怎样考]‎ 儒学的思想特征是本讲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考查,因此,既要关注历代儒学各自思想特征的差异,也要关注历代儒学的共性(学习中学生往往关注差异忽略共性)。涉及差异的题目往往与各自的思想内容有关,涉及共性的题目往往关系到儒学与现实政治或者法制的关系,此时往往围绕“儒学使政治秩序和法制体系带有纲常特色”命题,同时,在横向方面注意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和西方的启蒙思想进行比较,注意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在试题中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这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这也将成为高考命题的新角度。‎ ‎[热点预测]‎ ‎1.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  )‎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解析:选C 材料中北魏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总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表明道教积极融合吸收儒家思想理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 ‎2.“乡绅”,即士大夫居乡者,《道咸宦海见闻录》载“绅士居乡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这主要说明“乡绅”(  )‎ A.主要由致仕官员组成    B.在教化方面的作用 C.在乡间拥有巨大威望 D.维系地方治安的重任 解析:选B 材料中对“乡绅”团体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阐述,“主要由致仕官员组成”的说法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绅士居乡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可知,材料中所提及的乡绅功能主要为教化,故B项正确;乡绅的教化功能并不代表其拥有巨大威望,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对乡村风俗教化而并没有对治安的提及,故D项错误。‎ ‎3.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解析:选D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变革,也没有强调经济动因,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材料也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故C项错误;根据“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等可知当时形成了士商互动的风气,故D项正确。‎ ‎4.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解析:选D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可知,这些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封建束缚,客观上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 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D项正确;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C项错误。‎ ‎2.唐朝建立之初,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对过去经说进行整理,孔颖达等人最后编订了一套统一的解说——《五经正义》。该现象说明(  )‎ A.唐代统治者热衷于研究儒学 B.唐代儒学受到道学、佛学的冲击 C.唐代统治者致力于统治思想的重构 D.唐代儒学呈现出新发展 解析:选C 据材料可以得出唐代统治者致力于统治思想的重构,而不是热衷于研究儒学,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3.(2018·石家庄期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孟子》”得出宋代儒学的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故A项正确;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确立为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佛教、道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演变,并未走向封闭和停滞,故D项错误。‎ ‎4.“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这主要说明(  )‎ 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 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趋渐于统一 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 解析:选D 从人性善恶的讨论到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故D项正确。‎ ‎5.(2018·孝义摸底)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解析:选C 南宋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通俗教育读本与政府并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说明理学在南宋日益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C项正确;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是对人性的压抑,故D项错误。‎ ‎6.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 A.主张格物致知 B.反对“天人合一”‎ 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主张克服私欲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地没有我的灵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故C项正确。‎ ‎7.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可知(   )‎ 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 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解析:选A 朱熹在材料中肯定人的正常需求,否定人的过分需求,李贽认为私欲是人之常情,故A项正确;李贽的思想是认可了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本题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8.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 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 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解析:选D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具有抽象化、理论化的特点。而材料中王艮认为“道”‎ 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具有通俗化、平民化的特点,故选D项。‎ ‎9.(2018·南昌模拟)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 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 解析:选B 从“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 A.萌发民本思想 B.主张经世致用 C.提倡轻徭薄赋 D.倡导工商皆本 解析:选D 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 ‎11.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解析:选C 黄宗羲与顾炎武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精华(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确。‎ ‎12.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二者都(   )‎ 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得出二者都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15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 ‎(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 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 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12分)‎ 解析:材料中家训体现出儒学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其家训既有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增强责任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等积极方面,又有压制人性和自然欲求、重男轻女等消极观念。作答过程中,需结合材料中的主张逐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当采取去粗取精、批判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 答案:示例 观点:族规中渗透的理学是清朝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 评论:族规中出现了“孝悌为人之本”、表彰“贞女节妇”体现了理学其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便于封建统治;理学注重人的责任意识,强调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族规要求“人必有业,务业须正”体现了理学注重品德,强调自我调节,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族规中“分润族人”“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等内容体现理学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族规中渗透的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族规应采取批判继承,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态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