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 息条形码粘贴区。‎ ‎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 ‎ 2.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 3.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瓷器。这表明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 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 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 4.17、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地输往英国。这表明 A.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 B.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 C.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D.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 ‎ 5.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渐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士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A.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嬗变        B.渐朝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 6.研究表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到2先令3便士;与此同时,英国主要粮食尤其是大麦、小麦的价格显著下降。这一状况 A.得益于工业革命发展         B.降低了社会消费水平 C.提升了农业生产收益         D.刺激了工业技术革新 ‎ 7.初生是指类似发明的现象,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衍生是指类化发明以后,继起者的模仿或修改。下列现象属于衍生的是 A.中国的文官制度           B.美国民主共和制 C.英国君主立宪制           D.日本的工厂制度 ‎ 8.1903年,美国学者泰罗出版《工场管理》一书,开始尝试把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管理科学。1911年,泰罗更为系统完善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稍后美国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现代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开始确立,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关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 B.现代管理学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C.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 D.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9.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 10.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 11.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  ‎ ‎1894—1914 ‎ ‎1914—1920 ‎ ‎1894—1920 ‎ 外国在华资本 ‎ ‎15.83% ‎ ‎4.50% ‎ ‎13.11% ‎ ‎ 本国资本 ‎ 其中:官僚资本 ‎ 民族资本 ‎ ‎14.44% ‎ ‎6.31% ‎ ‎11.88% ‎ ‎14.54% ‎ ‎3.81% ‎ ‎10.71% ‎ ‎15.08% ‎ ‎10.54% ‎ ‎13.84% ‎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12.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 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       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 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 ‎ 13.民国元年颁行新历书,以授时为主旨,凡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新历(阳历)下附星期,旧历(阴历)下附节气。影响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革命的不彻底性         B.北洋军阀掌控国家政权 C.社会改良缺乏群众性         D.适应社会转型时期要求 ‎ 14.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载:“山东近年电话建设,颇有进步,而济南为电话线网之集中点。但有商办、省办、部办三种。商办者,成立最早,通话范围在济南市区,省办、部办电话,皆最近五年成立。”此记载可以佐证近代山东 A.通讯事业的起步早于其他省份     B.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 C.工商业的发展由分散趋向集中     D.经济重心从沿海转向内地 ‎ 15.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未反映的是 A.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         B.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 C.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         D.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 ‎ 16.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主要说明《申报》‎ A.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       B.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 C.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       D.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 17.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       ‎ 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 ‎ 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 18.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价值观。其目的是 A.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提高民众素质,增强思想觉悟 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 19.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4年曾经说:“‎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这导致后来 A.美国领导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 B.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C.美国在战后推行霸权政策                    ‎ D.美国同苏联对抗不断升级 ‎ 20.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A.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        ‎ B.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 C.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 D.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 21.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该计划 A.促使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B.推动了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和解 C.实现商品人员资本自由流通       D.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步 ‎ 2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23.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 24.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定都波恩和柏林。1990年,两德签署统一条约,东德作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1991年,德国决定将联邦议员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德国定都柏林旨在 ‎ A.消除德国东西部的差异      B.缓解美苏在欧洲的对抗 C.加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 ‎ 25.1951年春,山西长治地委对其辖区的5个村卖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土改后5 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计:新中农61户,占63.5% ;老中农31户,占3% ;贫农4户(其中有2户系旧富农下降),占4.2% 。共卖出土地284.11亩,其中新中农占65.2% ,老中农占2%,贫农占3.2%。”这说明该地区 ‎ A.农村土地改革没有成果        B.农民土地私有制发生了变化 ‎ C.农民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D.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 26.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 27.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业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体现了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 C.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 28.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 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 29.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 C.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 30.“‘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 C.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40分。 ‎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注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形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 ‎ ‎ ——据梁治平《法辨》、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 ‎ 材料二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 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5分)‎ ‎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 ‎ 材料一 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在富商大贾中,“儒商”人数明显增多,商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心加强,产生了商人文化,如尊崇子贡、范蠢等富商典范,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唐宋以来,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等,这就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雇工组织生产。 ‎ ‎——摘编自唐文基《16到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 材料二 16世纪西欧的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如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英国的圈地运动,都有益于商业发展。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17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 ‎ 新航路开辟后,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创造了有效的商业行为和更高的商业利润。如16世纪中叶,英国利用尼德兰移民的力量,成功地生产了“绒线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17世纪西欧各国积极投入到世界贸易竞争大潮,特别是英国,制定优惠政策,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 ‎ ‎——摘编自王素琴《对西欧封建商业迅速跨越资本主义门槛的再认识》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呈现的特点(6分)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西欧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6分)并说明与西欧相比影响中国商业革命转型的因素。(9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故A项正确;清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英国中央集权强化,故B项错误;清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英国正在开展启蒙运动,但思想解放程度不同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海军实力较弱,英国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海军实力强大,但海军实力的高低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述及了德国在15世纪中期到16初期印刷厂数量的变化,联系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知德国印刷厂数量的增多反映出社会需求增多的状况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现象,故选D项;题干中提及的“用活字……来印制书籍”不是指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排除A项;印刷厂数量增多现象不属于生产力领域,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推动了知识的信息技术传播,从而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排除C项。‎ ‎3.【答案】D ‎4.【答案】B 【解析】英国的殖民扩张推动英国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A项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材料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正确;C项未涉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材料与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绅士文化由传统的“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变为“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且“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绅士价值观的变化,且追求商业成功也不仅局限于绅士,向平民阶层扩大,故选A项;材料中英国绅士文化强调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但这并不能体现英国绅士文化的低俗化,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王朝,这与“追求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的绅士文化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英国绅士文化有了新发展,因而英国绅士文化并未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的推进并不会使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出现显著下降的情形,故A项错误;根据常识我们很容易推断,主要粮食作为价格下降而工人工资水平上升,使社会消费水平日益提升,故B项错误;粮食价格下降,不可能提升农业生产收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研究表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到2先令3便士;与此同时,英国主要粮食尤其是大麦、小麦的价格显著下降”‎ 可知,一方面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工人工资水平的不断攀升,这就促使了工业技术的不断革命,故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文官制度属于初生,故A项错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属于初生,故B.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在英国,实现了手工到机器、工场到工厂的转变,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不断传播到其他国家,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1903年、1911年”、“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依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故B项错误;人民资本主义是指二战后,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只能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的民用工业大都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而后期“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说明洋务企业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其长远发展,故选D项;近代社会的政府政策对近代企业有影响但不会起决定作用,排除A项;洋务企业分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而军事工业的特点之一是经费由政府提供,所以不分类别一概说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是不正确的,排除B项;洋务企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而且洋务企业改为“官员督办”的管理模式后发展状况如何材料并没有说明,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故A项正确;盛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二者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政见不同,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军阀大肆出卖国家权益而使官僚资本所占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图表没有体现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故B项错误;通过图表的比例关系,可知外国资本并不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通过图表可知民族资本不论在任何时期,都保持在10%左右,故D项正确。‎ ‎12.【答案】D ‎ ‎【解析】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初步统一了中国,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国民政府放弃各地土地税也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分裂,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之一,故A项错误;题干中“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是主要部门,说明农村经济重要性高于城市,故B项错误;题干中讲国民政府放弃各地区农业税,并没有提及到农民税收多少,不能判断农民税收负担轻重,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国民政府失去了主要的税收来源,财政收入下降,同时也失去了对全国农业的管理,不利于国民政府时期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民国成立,将传统的阴历改为阳历是万象更新的表现,但材料强调的是民国元年历法的改变而非政治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民国元年”可知当时北洋军阀并未执政,故B项错误;历法关系社会民生,直接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新历(阳历)下附星期,旧历(阴历)下附节气”,可知在推行阳历的过程中阴历依然使用,是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要求,故D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材料仅有山东一省的电话建设情况,不能体现出山东通讯事业的起步早于其他省份,故A项错误;从山东省电话建设的发展状况,可知山东通讯事业发展很好,可以佐证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讯业,没有涉及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山东地区电话建设的发展,不能反映出经济重心转向内地,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该奏折只是工科给事中陈彝对“电线之设”的忧虑,奏折内容未反映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可以得出奏折内容受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可以得出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可以得出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是一种对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客观公正,说明当时《申报》已具有一种新闻的自觉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的行为尚不构成革命的精神,故B项错误;办报的宗旨是报纸的核心理念,不能仅凭个例推出普遍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报道新闻事件,更多涉及的是对该批评看法,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白话文运动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 ‎《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表明通俗性报刊深受民众欢迎,故B项正确;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与材料的内容副刊深受民众欢迎不符,故C项错误;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与材料的内容副刊深受民众欢迎不符,故D项错误。‎ ‎18.【答案】C ‎ ‎19.【答案】C 【解析】依所学,1942年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故A项错误;依所学,二战期间,美国实力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实力最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确立世界霸权,故C项正确;依所学,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对抗的升级,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从材料“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和“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加剧了美国和苏联的对抗,故A项正确;从材料内容,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与苏联仍然进行冷战对抗,没有导致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从材料苏联“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却卷入越南战争,可知材料没有显示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故C项错误;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实施于1947年,故A项错误;该计划将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共管,消除了战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二战后法德两国的信任和和解,故B项正确;该计划主张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与商品人员资本无关,故C项错误;“舒曼计划”还只是计划,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步,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20世纪六十年代,法德并未脱离冷战轨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法德提出“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和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说明西欧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B项正确;当时法德的实力并不能与美国抗衡且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当时并未形成经济多极化,故D项错误。‎ ‎23.【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论及全球的政治问题,没有谈到经济全球化,故A项错误;“起决定性作用”不等于“决定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故B项错误;21世纪出现三大 ‎“大国群体体系”,对全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说明国际政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三大“大国群体体系”,对全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谈及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故D项错误。‎ ‎24.【答案】D ‎ ‎25.【答案】D 【解析】“长治地委对其辖区的5个村卖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土改后5 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可见土改是有成果的,故A项错误;“土改后5 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没有改变农民土地私有制的状态,故B项错误;“土改后5 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无法知道这些人占总人数的比重,无法判断农村的贫富情况,故C项错误;“新中农61户,占63.5% ;老中农31户,占3% ;贫农4户(其中有2户系旧富农下降),占4.2% 。共卖出土地284.11亩,其中新中农占65.2% ,老中农占31.2%,贫农占3.2%”说明土改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并不能保证土改的成果,需要用新生产关系来保证,故D项正确。‎ ‎2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1953—1954年仍处于建国初期,经济尚不发达,难以达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7.【答案】C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与材料中“1985年”“国有业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1985年1月”面临困境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可以超出国有企业的范围,故C项正确;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与材料中“1985年1月”不符,故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是从1984年,故A项错误;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是在21世纪,故B项错误;90年代国有企业打破“三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C项正确;到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故D项错误。‎ ‎29.【答案】B 【解析】清远(广东)不是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据材料“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 可以得出“清远经验”的特点是发扬地方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习仲勋说的是清远(广东)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地理优势,故C项错误;习仲勋说的是清远(广东)的特点,而不是影响,故D项错误。‎ ‎30.【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认知的改变,并没有强调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故A项错误;“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紧密,并不是强调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故B项错误;从“惊喜”到“从容”,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认知的改变,不能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故D项错误。‎ ‎31.【答案】(1)差异: ‎ 古代中国:有“贱讼”的传统,故重息讼、调解;过分强调统治阶级利益,忽视了对私人利益的保护;重人治,轻法治。(4分,答出两点即可) ‎ 古罗马:重视私法,强调对私权的保护;视法为保障权利的一种手段。(4分) ‎ ‎(2)解读:中国步入近代以后,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法制传入中国,要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西方法律的移植,一定要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这才是法律移植的正确途径;同时要对儒家法律文化重新整合、改造,将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使之符合中国现代法制建设。(5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依次分别分析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法律的特点即可。根据材料一“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因而息讼、?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得出古代中国法律有“贱讼”的传统,故重息讼、调解;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得出古代中国法律过分强调统治阶级利益,忽视了对私人利益的保护;根据材料一“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得出古代中国法律重人治,轻法治。根据材料一“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得出罗马法律的两个特点:重视私法,强调对私权的保护;视法为保障权利的一种手段。 ‎ ‎(2)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也就是从西方法律思想与儒家法律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进行解读。根据材料二“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 得出中国步入近代以后,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分析法律全盘西化出现了很多弊端,进而得出西方法律的移植,一定要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这才是法律移植的正确途径;根据材料二“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分析应该重视儒家法律文化,与法律西化相结合,推动法制进程,得出同时要对儒家法律文化重新整合、改造,将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使之符合中国现代法制建设;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先进的法律思想也传入中国,得出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法制传入中国,要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 ‎32.【答案】(1)特点:与世界同步;出现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商人文化产生);渗透城乡;集中在传统部门。(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影响:推动城市化;商人地位提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分) ‎ ‎(2)原因:政治环境(政策支持);思想意识(思想解放);大农业影响;移民政策促进;世界贸易发展。(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因素:专制政体的阻碍;小农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传统观念的束缚;严格的户籍管理。(9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可得出与世界同步的特点,据材料一“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可得出出现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据材料一“‘儒商’人数明显增多,商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心加强”可得出与儒家文化相结合,据材料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可得出渗透城乡,据材料一“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等,这就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可得出集中在传统部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可得出推动城市化,据材料一“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可得出商人地位提高,据材料一“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影响。 ‎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6世纪西欧的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可得出政治环境,据材料二“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可得出思想解放,据材料二“17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可得出大农业影响,据材料二“‎ 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可得出移民政策促进;据材料二“17世纪西欧各国积极投入到世界贸易竞争大潮”可得出世界贸易发展。第二小因素,联系所学对比前面西欧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政策、思想、专制对人口的控制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