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江苏省盐城射阳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命题人: 审核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部分共38题,每题2分,共计76分。) 1.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江苏的“春运大军”将陆续从全国各地返乡过年,与亲人团圆。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古代政治制度为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按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是调整血缘宗族内部关系的制度。尊祖敬宗、家庭和睦的观念源自宗法制,故B符合题意;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世袭制是权力和爵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一言论 A. 反对郡县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皇帝制度 D. 主张皇帝制度 【答案】A 【解析】 这是秦朝博士淳于越对秦始皇的进谏,他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否则天下大乱时没有诸侯国的救助就会孤立无援。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故选A。B与材料相反;材料没有提及皇帝制度信息,故C和D错误。 3.有学者评价下图为“斑马式”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在 A. 西周 B. 西汉 C. 元朝 D. 秦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由图片中郡和封国的名称,可知符合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故B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可能出现在 A. 先秦时期 B. 东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由地方官按照德行的标准向中央举荐人才的选官制度。由材料“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符合察举制重德行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先秦时期主要选官制度是世官制,奴隶主贵族垄断官位和爵位,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考试成绩是选官的主要标准,故AD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解析】 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唐代史实。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6.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写道: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A. 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完全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C. 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 D. 赋予了地方极大的自主权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行省制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选项C正确;材料强调了行省结合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者的优点,选项A、D单纯强调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者有利于地方自主权,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根据材料“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可知,行省最终成为地方行政单元,选项B排除。 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 8.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内容是中国古代四位著名帝王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有一句台词与史实相符,它应该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成祖:“我设立内阁制,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增强,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但郡县在春秋战国就有,故A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故B不符合题意;明朝朱元璋起,就废除丞相制度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世纪”是指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传入,中国的半封建化日益明显。以鸦片战争为界,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所以,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其他选项均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点睛:本题解决的关键是要明确“被轰出中世纪”的含义,材料内容说明了某个事件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近代社会。 10.雨果曾愤怒地谴责道:“两个强盗走向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强盗是 A. 英国和法国 B. 英国和美国 C. 美国和俄国 D. 法国和俄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11.“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A.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 赔偿白银2亿两 C. 五口通商 D.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答案】B 【解析】 【详解】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清王朝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故B符合题意;AD出自1901年《辛丑条约》,C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中国近代,哪一条约签订后出现了下图局面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寓意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故D符合题意;ABC均在《辛丑条约》之前,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 1840年到1900年列强的侵华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中国主权遭到破坏或丧失的先后顺序是 ①开放福州为通商口岸 ②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疯狂地在中国开设工厂 ③美国开始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 ③①④②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①开放福州为通商口岸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②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疯狂地在中国开设工厂是甲午战争后。③美国开始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美望厦条约》。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后。故D项排序正确。 14.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平均分配土地 B. 产品上交国库 C. 发展资本主义 D. 兴办学校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政权,平均分配土地有利于满足缺地和少地农民的愿望,故对农民最具有吸引力,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农民作为一个小生产者的利益,故B不符合题意;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并不关心发展资本主义,故C不符合题意;兴办学校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但不符合农民的经济利益,故对农民并不最具吸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对于南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 B. 1912年孙中山在此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C. 1927年蒋介石在此发动“四一二政变” D. 1949年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16. (2008年广东历史卷)“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戊戌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是五色旗。故选B符合题意。 17.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 实行总统制 D. 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为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A、B、C三项,故选D。 1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③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基础 ④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五四运动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因此①②③④项符合所学史实,D选项正确。A、B、C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A. 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以看出此次革命运动的目标是打到列强,除军阀。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国民大革命运动的目标,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故C正确。A项是武昌起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0.口号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事件,下列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对日寇最后一战” 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③“打土豪,分田地”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 A. ④②③①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日寇最后一战”出自是毛泽东于1945年8月9日发表的声明。“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标语最先出现在1927年的文家市。“打倒列强,除军阀”出自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时期。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21.“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A. 南昌起义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一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由材料可知,该诗歌描述符合遵义会议的背景、基本内容和意义,故C符合题意;“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揭示1934年10月开始的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而AB为1927年,D为1921年,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渡江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挺进大别山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49年4月”、“金陵”,可知该事件是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故A符合题意;平津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故BC不符合题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与材料“1949年4月”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3.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 平型关大捷 B. 淞沪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能体现“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是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的一个战役,故A项符合题意;BC都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与共产党军队关系不大,故BC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主动出击的大规模的战役,国民党军队未配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201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简称“两会”)在北京召开。“两会”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都是 A. 通过选民选举其成员 B. 国家权力机关 C. 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 D. 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故D符合题意;全国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人民政协代表由协商产生,故A不符合题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A. ①② B. ②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可见①符合题意,"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可见②符合题意。这一制度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故③不符合题意。故选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26.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下面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③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 D. 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不能反映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故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我国法制建设也不断的发展,③符合题意。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 故选C。 27.“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辞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 和平统一祖国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国两制”原则 D.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祖国统一问题,其中在“九二共识”中达成的原则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以正确的是B项,CDA不符合题意。 28.2016年10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正式展开“和平之旅”,引发各界高度关注。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洪秀柱一行,并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六点意见。成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海峡两岸由敌对隔绝向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措施 ③台湾当局被迫逐渐放松对两岸“三通”的限制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海峡两岸关系由互不往来到频繁交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海峡两岸共同努力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方面对台湾的政策逐步缓和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当局也被迫逐渐放松对两岸"三通”的限制顺应两岸人民交流的要求,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29.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 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 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题眼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处理外交关系,与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无关,故B项错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随意改变,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故D项错误。 30.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材料中的“会议”应该是 A. 万隆会议 B. 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C. 日内瓦会议 D. 不结盟首脑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由材料“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见这次会议是指万隆会议,故A符合题意;1971年的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是会后重返联合国的,故B不符合题意;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没有改变会议的方向,故C不符合题意;1961年的不结盟首脑会议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形成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组织舞台,但是我国并没有参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1.1972年,某历史学家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这主要说明 A. 中美两国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B.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 C.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D. 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材料“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反映中美处于这种敌对和仇视的状态,导致中美联系少,故A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中美敌对,没有涉及两大阵营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标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2.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人增加到88.8万人。有选举权的人口占了当时英国总人口比例也从大约2%增加到3.3%。这说明议会改革 A. 人民群众获得大量普选权 B. 民主范围有所扩大 C.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 D. 结束了不平等的选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选举人数和选举人口所占比例在议会改革之后逐渐增加,说明民主范围的不断扩大。故B正确;普选权并不是大量获得,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业资产阶级的信息,故C错误;当时仍然采取财产等级限制选举,故D错误。 33. “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英国不再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这一切,始于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 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分析,“英国不在发生革命”“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是在“光荣革命”之后,故选A;B C D都晚于“光荣革命”,与“始于”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确立•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注意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律: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34.下表是《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表》 地方权力 中央与地方重合的权力 中央权力 调控州内贸易;设立公共教育体制;制定地方性法规等 保证税收、健康及公共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等 调控州际及对外贸易、宣战、发行货币等 该表反映了美国的政治制度是 A. 君主立宪制 B. 责任内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联邦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国家结构上,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材料体现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反映美国的政治体制是联邦制,故排除C,D符合题意;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而非君主立宪制,故A不符合和题意;美国实行总统制而非责任内阁制,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35.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通过革命的方式,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不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英国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 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 C. 内阁是英国国家权力中心 D. 两个代议制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故C说法符合题意;君主是国家最高元首,故A 说法不符合题意;在总统共和制下,美国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但必须对宪法和选民负责,故B说法不符合题意;由于国情不同,英美两国代议制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 36.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C.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D. 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生和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1是指空想社会主义, 图2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图3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图4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历程,BCD都概括片面,因此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示关键“圣西门”“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攻占冬宫”等信息,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37.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强调俄国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AD两项,B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必修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38.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履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 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 B. 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17年11月8日”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由此可知“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C项正确。沙皇政府已在“二月革命”中推翻,故AD项排除。俄国共产党是苏联共产党在1918—1925年间的名称,故B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39.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对方的兴衰存亡,也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是何年通过哪个条约“夺到台湾”的?作者认为该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1895年;《马关条约》 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2)影响: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3)牢记历史,维护世界和平 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对中国而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国家权益大量丧失,,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由材料“日本要是拿这笔款……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可见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作准备。 (2)对中国而言,由材料“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可得出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对日本而言,由材料“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可得出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由材料“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可得出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3)关于“内涵”,根据材料三图片可以看出其时代内涵是牢记历史,维护和平。关于“意义”,抗战胜利的国内意义,可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意义,可以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40.政治妥协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中西方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皆蕴含着深刻的妥协精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宪法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三 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 ,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 ——薛恒《辛玄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简述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通过妥协解决这些问题的? (3)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中妥协策略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妥协的看法。 【答案】(1)事件“光荣革命”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完善了英国的代议制。 (2)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分配;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 (3)原因:各种政治势力的妥协;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底线;革命形势的发展。意义:政治: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看法:政治妥协有利于制度创新和完善;政治妥协需要坚持原则;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1688年光荣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划定选区,降低了选民财产限制,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工业资产阶级立足议会,通过了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法案;1832年议会改革意味着英国贵族民主发展成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完善了英国代议制。 (2)由材料“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可得出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分配;由材料“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可得出大州和小州的矛盾。根据材料斗“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和“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两名参议员组成”分析即可归纳大州与小州之间的权力分配。 (3)关于“原因”,由材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 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可得出各种政治势力的妥协;由材料“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可得出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底线;由材料“大势所趋所逼”,可得出革命形势的发展。关于“意义”,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作答。 (4)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解题时紧扣“妥协”,从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与世界的和平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