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青岛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山东青岛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第 1页 共 18页 ◎ 第 2页 共 18页 2020-2021 学年山东青岛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 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 A.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 B.会制造石器和种植水稻 C.会种植水稻和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D.会种植粟和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 2019 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 4000 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 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社会阶级的产生 C.贫富分化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发展 3.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 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B.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4. 赵光贤在《周代社会辨析》中说,“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 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作为周室的‘藩屏’”。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对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B.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C.分封制保证了周朝的长治久安 D.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了政治权利 5.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活动 B.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C.农业生产已经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对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6. 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 722 年到前 479 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 33 次,而朝周王者仅 3 次。这种状 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井田制度的瓦解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诸侯势力的崛起 7.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B.使经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D.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8. 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 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都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B.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C.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9.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 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 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集权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1. 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C.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 D.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12. 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进行分析,下列选项中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C.“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D.“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第 3页 共 18页 ◎ 第 4页 共 18页 13.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 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14. 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 气象”是因为( )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15. 阅读下面的“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 A.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B.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C.“推恩令”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王朝 16.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 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B.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C.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D.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17.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 10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 帝 和 帝 殇 帝 安 帝 顺 帝 冲 帝 质 帝 桓 帝 灵 帝 少 帝 献 帝 即 1 1 1 1 2 8 1 1 1 9 位 年 龄 0 3 1 5 2 4 寿 命 ( 岁 ) 2 7 2 3 1 3 0 3 9 3 6 3 4 1 4 5 4 A.“八王之乱”的兴起 B.“七国之乱”的爆发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18.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 是( ) A.促进了对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往 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19. 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 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 A.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B.数典忘祖 C.实行“藩汉分治” D.学习先进文化 20. 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 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该评论认为孝文帝改革( ) A.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 B.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 C.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21.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 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C.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D.士族成为政权支柱 第 5页 共 18页 ◎ 第 6页 共 18页 22. 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 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民族交融 B.江南开发 C.南北统一 D.政权并立 23.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 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 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发动高丽战争需要运输军粮 B.需要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与交流 C.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D.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24.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 城 大 运 河 秦 汉 时 期 , 抵 御 了 北 方 游 牧 民 族 南 下 , 隋 唐 时 期 , 成 为 联 系 南 北 的 交 通 大 动 脉 保 护 了 中 原 北 部 地 区 的 农 业 生 产 和 人 民 生 活 。 , 加 强 了 各 地 区 之 间 的 经 济 、 文 化 联 系 。 A.削弱诸侯国势力 B.抵御了匈奴侵扰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25. 《旧唐书》评价唐太宗:“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 人而已!”材料体现了唐太宗( ) A.恭俭而节用 B.任贤而用能 C.宽厚而爱民 D.屈己而纳谏 26.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 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27. 《资治通鉴》中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 以驾御天下……故当世英贤亦竞为之用。”对这段评论解释正确的是( ) A.赞扬武则天善用人才 B.抨击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 C.赞扬武则天革新政治 D.抨击武则天时期官员过于泛滥 第 7页 共 18页 ◎ 第 8页 共 18页 28. 唐朝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观念,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种变化说明( ) A.统治者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B.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地区用兵的做法 C.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D.唐朝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非常和睦 29. 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 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 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 国开始 教训 A.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B.国家是否统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30. 在视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 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B.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C.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D.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二、非选择题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协调的难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 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 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的,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 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三: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 36 郡。汉初约有 60 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 40 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 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 15 郡。 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 30~50 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 10 余县,小国仅 3~4 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 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此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西汉时期中国大一统王朝进一步巩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汉武帝初年,田蚡任丞相,权倾朝野,他所荐举的官员,有从平民直接跃升到俸禄二千石的高级官职,其权 势大有凌驾于皇帝之意。一次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终于表露出内心的不满,问他:“你荐举的官吏说完了 吗?我也有要荐举我的官吏呢”。田蚡又曾经请求占用少府考工室(官营手工业管理部门)的地方用以扩建 宅第,汉武帝愤怒地说:“你为什么不索性占用武库呢!” ——编译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 ——《汉书•百官公卿表》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 ——《汉书•艺文志》 (1)材料反映了西汉的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怎样的对策? (2)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第 9页 共 18页 ◎ 第 10页 共 18页 (3)依据材料,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结合所学,概括西汉时期复兴儒学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第 11页 共 18页 ◎ 第 12页 共 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 学年山东青岛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石器使以宽规人类和文化遗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原始较业的六展 石器使以宽规人类和文化遗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中常早簧政母制酶的特点 夏商正然治制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甲骨文 中水常铝满业经济的地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6.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春秋表国时弹的社确历变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7.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春秋表国时弹的社确历变动 中国古代射业耕加方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8.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中华文明因形滤与发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9.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百射争初 【解析】 第 13页 共 18页 ◎ 第 14页 共 18页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0.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皇帝制度表声公九卿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秦朝的正且集权制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2.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秦来阅焦起望与秦的速亡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3.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郡县制 秦三统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4.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汉代儒学使得正统以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5.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郡国并行根与七国萄乱 汉于械述混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6.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汉代儒学使得正统以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7.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东三的弧衰 中验他象法治制度的特点 汉三加要君逆输制的措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8.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三国两体南硫破征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 15页 共 18页 ◎ 第 16页 共 18页 19.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孝文帝体革白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0.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孝文帝常革陆评价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三国体晋白北朝安粗权更迭 中验他象法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2.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三国两体南硫破征期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3.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隋正活兴亡 古代中于经济侧南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4.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隋正活兴亡 中国常代水育工程肥灌溉塞具 秦三统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5.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唐朝射子荣发展 唐太明的念价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6.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隋唐明地约制度业深央集权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7.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唐朝射子荣发展 中国历都资物评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 17页 共 18页 ◎ 第 18页 共 18页 28.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隋唐时射的民族放系 唐朝三觉族关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9.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唐朝灭较与五溴十国 郡国并行根与七国萄乱 安三之疫 中验他象法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0.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唐朝射子荣发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非选择题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郡国并行根与七国萄乱 中表古身政门制假的演进 汉于械述混央集权的措施 分封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汉代儒学使得正统以位 汉三加要君逆输制的措施 汉于械述混央集权的措施 焚水水儒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