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小题2分,共70分)‎ ‎1.西周初期,受封的诸侯大多面临着艰难的建国过程,他们既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这表明分封制 A. 促进了诸侯争霸形成 B. 扩大了王畿的统治区域 C. 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D.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来看,西周统治者利用自己信仰的价值体系来影响平定的部族以此巩固统治,这一做法表明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故答案为C项。西周初期没有形成诸侯争霸局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平定的当地部族采取的措施,对王畿没有产生影响,排除B项;这一措施是各地受封诸侯采取的,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增强,排除D项。‎ ‎2.西周时,周公死后,只有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及其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伯禽的弟弟则要在他的率领下,才能参加祭祀周公的祭典。这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只有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可见这体现了西周宗法制的原则,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故A正确;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与材料强调嫡长子在宗族中的地位不符,故B错误;郡县制是在秦朝全面推行,取代以往的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与材料强调嫡长子在宗族中的地位不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3.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 以三公为其最高长官 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C. 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 D. 是古代政治腐败产生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于天子”可以看出反映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根据题中“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体现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题中“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体现了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都有中央任免,取决于天子,从而避免了地方割据。因此题中强调的都是郡县制的作用与三公无关,A错误;根据题中“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意思是在方圆千里的郡任命郡守为长官,在方圆百里的县任命县令为长官,体现的是郡县制的作用,打破了贵族世袭,C错误;材料说明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体现与“政治腐败”的关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于天子”,联系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分析解答。‎ ‎4.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来看,这一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故答案为C项。世官制是指根据血缘关系世代为官,排除A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排除D项。‎ ‎5.以下有关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文臣出任,受通判监督 B. 权力分割,削弱君主专制权力 C.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D. 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故答案为C项。“文臣出任,受通判监督”是宋朝的制度,排除A项;唐朝通过对宰相权力的分割,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D项属于宋朝设立的三司使,排除。‎ ‎6.下表是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A. 阻塞了社会阶层流动 B. 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反映的唐代进士出身包括了寒族、小姓、士族,但士族所占比例很大等信息来看,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故答案为C项。寒族子弟和小姓都有一定比例,说明科举制没有阻塞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相对于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来说,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排除B项;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不是专为士族子弟而设,排除D项。‎ ‎【点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相对于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为官来看,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7.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界的主要原则是犬牙交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反映出当政者旨在 A. 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B. 保证吏治清正廉洁 C. 防范地方走向割据 D. 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代的行省区划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的独立性大为削弱,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此防范地方走向割据。故答案为C项。元朝行政区划层级复杂繁琐,排除A项;这一措施与吏治清正廉洁无关,排除B项;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划分的政策,排除D项。‎ ‎【点睛】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中国古代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君主专制加强 C.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 中央集权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和授权,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表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家天下”观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地位提高,首辅权倾一时,反映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9.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机构官员品极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这一机构是 A. 唐朝的尚书省 B. 元朝的中书省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清朝的军机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下辖六部,机构庞大,故排除A项;元朝的中书省是处理全国政务的主要机构,具有决策权,故排除B项;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具有票拟权,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的描述可知符合清朝军机处的主要特征,故选D。‎ ‎【点睛】清代的军机处虽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其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甚至连明朝内阁所拥有的建议的权力也没有。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的公民也可得“观剧津贴”。这一做法 A. 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 B. 进一步扩大了城邦居民的权力 C.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D. 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解决了平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故答案为D项。发放津贴是针对公民,不包括奴隶,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A项;发放津贴没有涉及公民权力的变化,且“居民”说法错误,排除B项;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 ‎11.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关于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B ‎《十二铜表法》颁布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C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D 万民法的形成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如公民平等、法律至上、选举制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C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外邦人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排除B项;《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项。‎ ‎12.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罗马帝国全部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从而消除了帝国北部居民的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卡拉卡拉皇帝此举 A. 促进罗马帝国建立 B. 根除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 C. 确保奴隶群体利益 D. 适应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卡拉卡拉皇帝此举适应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变化,故答案为D项。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排除A项;B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这一变化与奴隶无关,只是自由民内部的变化,排除C项。‎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13.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 最终被资产阶级全面接受 B. 对资产阶级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C.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法典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能够说明罗马法对于资本主义立法具有重要影响,即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故B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D错误。‎ ‎14.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国家当时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A. 总统制共和国 B. 以议会为权力中心的君主立宪制 C. 议会制共和国 D.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的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国家是英国。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实行的是以议会为权力中心的君主立宪制,不是总统制共和制,故排除A项;英国保留了国王,不是议会制共和制,故排除C项;但英国的国王并不掌握国家大权,故排除D项。故选B。‎ ‎15.2018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一周年之际,因美国共和、民主两党之间未能就政府长期预算案达成妥协,联邦政府暂时停摆。材料旨在表明美国 A. 维护人民主权原则 B. 两党之间的阶级对立 C. 遵循了分权制衡原则 D. 保障了总统制共和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政府长期预算案没有通过,是美国国会对联邦政府行使制约权的表现,这一做法遵循了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原则。故答案为C项。这一做法与人民主权无关,排除A项;共和、民主两党均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与国会之间的关系,与保障总统制共和政体无关,排除D项。‎ ‎【点睛】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在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授予三个彼此独立而又平等的部门的前提下,三权之间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行政权属于总统,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所需经费须由国会批准,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同外国缔结的条约须参议院批准;司法权属于法院,但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司法审查权是最高法院制约国会和总统的有力武器。国会有权弹劾总统、行政官员和联邦法官,国会本身设置为两院,也是为了相互制约。‎ ‎16.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但是1935年5月该法被裁决为违宪,有权做出此裁决的应是 A. 总统 B. 最高法院 C. 国会 D. 选民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用三权分立原则,最高法院掌握着司法权,故选B;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 ‎17.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属于资本主义直接民主政治 B. 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 法国总统和德国宰相都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D. 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法国和德国的民主共和制。法德的民主政治都不是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排除C项;法国共和制是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没有保留浓重的封建残余色彩,故排除D项。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可知,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故选B。‎ ‎18.2016年是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年。11月29日,法国国民议会依据《宪法》通过决议,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巴黎公社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C.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D. 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巴黎公社革命过程中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答案为B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排除C项;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排除D项。‎ ‎19.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D ‎【解析】‎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因此该项符合“由空想到科学”,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尝试,它体现了材料中的“由理论到实践”,故B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尚未达到科学社会主义阶段,排除C;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崭新道路,故D正确。‎ ‎20.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面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偶然 B.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C. 20世纪初的俄国没有任何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D.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的巧合 ‎【答案】B ‎【解析】‎ 这里的“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外因,是偶然性因素,排除 A;俄国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加速其到来,故排除CD,选B。‎ ‎21.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下列措施反映其新时代特征的是 A. 不敬祖先,只拜一真神 B. 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C.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D.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答案】C ‎【解析】‎ ‎【详解】《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故答案为C项。信仰上帝与“新时代特征”无关,排除A项;B项措施巩固了小农经济,不符合“新时代特征”,排除;D项主张区分贵贱尊卑,与“新时代特征”无关,排除。‎ ‎【点睛】《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以太平天国官书发行。《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2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续约中亦作了规定。诸如此类的规定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B. 属于主权国家间平等的经济往来 C. 反映了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的利益诉求 D. 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清军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可以投资设厂,适应了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对外资本输出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这一规定是清政府战败后被迫接受的措施,不是国家间平等的经济往来,排除B项;这一规定只是列强的利益诉求,排除C项。‎ ‎23.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可知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工具,结合课本所学,《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工具。所以D《辛丑条约》正确。‎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说明 A. 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争议很大 B. 史学研究深受时代影响 C. 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 D. 历史评价难以统一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不同时期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变化,说明史学研究深受时代影响。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反映的是受社会状况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评论者的阶级立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学家在阶级立场上应当没有区别,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历史评价受社会状况的影响,不是讨论评价的标准,排除D项。‎ ‎25.张岂之在《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变化 D. 使社会习俗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发生变化,这是辛亥革命带来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B项;D项中的“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排除。‎ ‎26.1919年之前,在中国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更少。1919年之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 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 C.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内爆发五四运动,在此之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因此造成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故答案为B项。A项对这一变化有影响,但不够全面,排除;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但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北伐战争的开展是在1926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27.“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B. 爱国商人发挥了主导作用 C. 中国共产党起了决定作用 D. 一二·九学生运动声势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波及全国,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故答案为A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导作用,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时还没有诞生,排除C项;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于1935年,是在华北危机的背景下开展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28.“当时透过各种新闻报道和传闻的流通,北洋政府统治区的城市,逐渐出现了一个‘党军’的新形象”。此处的“党军”应指 A. 八路军 B. 国民革命军 C. 红军 D. 解放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民革命军于1925年在广州整编完成,国民革命军是国民党的军队,符合材料中的“北洋政府统治区的城市”和“党军”等信息。故答案为B项。八路军在1937年建立,排除A项;红军在1927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排除C项;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排除D项。‎ ‎29.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中说:“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指的是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土地革命 D. 红军长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来看,这场“战斗”指的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在反“围剿”失败之后的战略转移,最终取得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答案为D项。北伐战争不符合“避开蒋介石的魔爪”,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在南昌城发动的,不符合“征途漫漫的撤退”等信息,排除B项;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30.“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一事件是 A. 南昌起义 B. 八七会议 C. 秋收起义 D. 遵义会议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错误的指挥,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是周恩来等领导的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A项不符合题意;八七会议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领导的起义,是遵循苏联的指导,进行的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起义,最后失败,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这句话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是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由此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遵义会议是毛泽东取得了领导权,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走自己的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事件。‎ ‎31.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从草原来到天安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发出了中国人民誓死抵抗日寇的共同心声,二者反映出共同的时代主题。故答案为B项。A项是解放战争时期,C项国民革命时期,D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均排除。‎ ‎32.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蒋介石表示要抵抗日寇侵略;在此背景下国共实现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故答案为C项。十四年抗战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排除A项;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排除B项;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是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排除D项。‎ ‎【点睛】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底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此后中国共产党改组军队,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未参加长征、留驻根据地的军队改编为新四军,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3.下表反映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淞沪会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时间1940年,可知是抗战相持阶段,属于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C正确。A是1937年。B是1938年。D是1937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34.1954年9月21日,首都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这部宪法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C、D项。‎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A. 贯彻“一国两制”‎ B. 民族平等团结 C.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D. 规范政府行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B项。“一国两制”是为实现国家统一实行的政策,排除A项;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排除C项;规范政府行为主要是通过行政法的实施,排除D项。‎ 二、主观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的。‎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1)这一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材料二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2)“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指什么?美国为改变“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答案】(1)标志事件:《权利法案》。发展: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两党制的形成。‎ ‎(2)错误;实行邦联制。措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原则。结果: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美两国的近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后来的发展完善应当联系所学,从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和两党制的形成等方面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美国建国初期确立的邦联制。联系所学可知,为改变“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摘自薛福成的《筹洋刍议》‎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提及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并“贻害于无穷”的两大特权,并简析“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答案】(1)两大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消极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或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 ‎(2)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从中国掠夺的特权和武昌起义爆发的社会背景,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可以看出,两大特权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联系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的消极影响是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实际上是指武昌起义的爆发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