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乌兰察布分校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 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 确选项) 1.孔子在汉朝被尊为“素王”,宋代被封为“至圣文宣王”,清代称其为“大成至圣文宣先 师”,新文化运动时期则被视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这可表明 A. 传统文化主流地位动摇 B. 后人重新解读历史的现实需要 C.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 D. 历史上无评价孔子的统一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的历史形象变化不是孔子(已成历史)在变,而是后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在变, 因此他们向历史所要索取的东西也在变,这必然影响后人对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重新解读, B 项正确。A、C 项只是概括材料中部分信息,均可排除。历史上无评价孔子的统一标准不 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 2.“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 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 明明中期以后 A. 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 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C. 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 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 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中期以后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 日渐明显,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市镇,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出现豪商大 贾,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分工的变化,排除 D 项。 3.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 A. 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B. 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 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说明韩信作为楚王 便于地方统治,显然说明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B 正确;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 化,A 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社会风俗的败坏,C 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郡国并行制下地方割 据势力威胁中央,D 错误。 4.两汉以后,各封建中央政权往往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如 西汉十三部州刺史、唐朝前期的十道采访使和观察使、元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肃政廉访使司、 明清十三道监察御史等。据此可知,这些设置 A. 有力地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 B. 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 D. 形成了完整的反腐监察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制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如 秦朝的郡监御史和宋代的州通判,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 官,而后者设置独立于地方行政系统之外,就能让监察官专以举劾和纠察地方官员得失以充 当皇帝耳目,从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又可减少地方行政官员的干扰阻扰,有利于在调 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发挥监察职能的制约作用,B 项正确。A 项表述夸大了监察官员的作 用,排除;虽然设立监察制度,但并不能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C 错误;形成了完整 的反腐监察体系不符合事实,D 错误。 5.日前出土的东汉时期十三幅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分布地区如下,据此可推知当时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 山西 平陆枣园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内蒙古 和林格尔(2 幅) 江苏 泗县重岗、雎宁双沟镇 A. 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B. 牛耕使用遍及大江南北 C. 北方的农业生产高于南方 D. 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所显示的仅仅是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分布情况,只能说明这些地区出现了牛耕, 但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等,排除 A、D 项。材料反 映出江苏仅有两个地区出土画像石,不能说明牛耕使用已经遍及大江南北,排除 B 项。表 格中 13 处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中有 11 处在北方,由此可推知,当时北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应高于南方,故选 C 项。 6.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 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 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A.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C. 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 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玄学出自《老子》”“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 应任其发展。’”可知这表明魏晋玄学是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故 C 项正确。魏晋玄学 是融合儒、道两派思想而成,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 A 项排除。从材料信息看, 玄学从道家的角度解读儒学,发展了孔孟传统儒学,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玄学是儒学和 道家思想的结合,没有涉及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故 D 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 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 本题考查玄学,根据材料“玄学出自《老子》”“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 ‘天理自然’”即可得出答案。 7.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皇帝游幸西湖时,西湖边往往出现“以轻桡趁逐求售者”不计其 数;每逢酒库开新,“书库名高品,以长杆悬之,谓之‘布牌”’。这些主要表明 A. 临安的商业规模较大 B. 宋人的商业意识较浓 C. 宋代市民文化较发达 D. 商人很注重商品宣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仅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宋代临安城市的商业发展规模,排除 A 项。皇帝游幸西湖, 带来了商业机遇,因而出现了许多售卖商品的商家;酒库开新,悬挂广告借以积极宣传推销, 这些反映出宋代人的商品意识较浓,B 项正确。宋代市民文化较发达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 排除。商人很注重商品宣传是对材料信息的部分解读,故排除 D。 8.宋代“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 进行农业生户。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牛,与免税三年”。 这反映出宋代 A. 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 B. 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C. 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 D. 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古代社会,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宋代农民加大耕牛的投入,政府采取措施 鼓励缺少耕牛地区的人到京西、淮南买牛,解决部分地区耕牛缺少问题,体现出宋代从农民 到政府都普遍地对农业生产发展和稳定的重视,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采取措施 支持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政府是否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 产对耕牛的需求加大,不能说明整个畜牧业是否呈现商品化趋势,也无法说明社会生活水平 是否显著提高,故 C、D 两项错误。 9.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 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A.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C.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D.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二官员同堂议论”“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知上述议事程 序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管、制约的作用,故 B 正确;A 项,中书是中央的最高 行政机关,行省是地方制度,排除。C 项,材料中“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能避 免官僚之间的内斗的,排除。D 项,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 事的效率,排除。 10.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但 19 世纪 70 年 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由此可知: A. 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B. 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C. 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 D. 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最初地方督抚认为西方国家军事先进,后来认识到西方国家经济实 力强大,说明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A 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就是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自身统治,并未发生转移,B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欧美工业革命成 果震惊中国,C 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地方督抚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D 选项不符合 题意。 1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所办的新式海军学堂仅仅为培养初级海军军官,所学重点基本上 为海军技术,较少涉及西方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同时海军学堂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 各立门户。这表明 A. 海军近代化取得明显成效 B. 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 认识短视阻碍了海军建设 D.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近代军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洋务派虽然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海军技术,创办一些新式海军学堂,但由于对近代 中国海军建设发展存在很多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这严重影响了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 C 项符合题意;虽然近代中国海军建设虽有一些成效,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A 项不符合题 意。“门户之见”虽是导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况且材料中没 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问题,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显示晚清政府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这表明清政府对近代军事已有一定知悉,D 项不符合题意。 12.数据显示,1919 年 6 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 2769 万元减至 1405 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 460 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 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国内反日爱国浪潮不断兴起,故 而影响到中日之间的贸易,故 D 项正确;材料数据尽管显示了中国对日贸易存在的出超, 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不能根本扭转被动局面,故 A 项错误;一战期间,日本利用帝国主义 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机会,加紧对华侵略,扩大了对华贸易,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 军阀混战,且 1916 年中国就进入军阀混战时期,而 1919 年对日贸易才出现变化,故 C 项 不符合材料信息。 13.1977 年 7 月邓小平复职后,相继接见了美籍华裔生物学家牛满江、数学家陈省身以及三 位华裔诺贝尔奖得者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1978 年 7 月他又热情接见了由美国总统科 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率领最高规格的科学家代表团。这些反映出 A. 科技领域成为我国走向开放的先导 B. 中美正式建交有利于科技间交流 C.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各领域的交往 D. 科技界交流加速消除了中美间分歧 【答案】A 【解析】 【详解】邓小平复出后首先在科技教育领域中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包括会见美籍华裔科学 家和美目科学家代表团等,事实上表明科技领域已成为我国走向对外开放的先导,A 项符合 题意;中美正式建交于 1979 年,时间不符,B 项不符合题意;1978 年 12 月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时间不符,C 项不符合题意;中美间分歧不会因为科技界交 流而消除,故 D 不符合题意。 14.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 对公平,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这反 映出中国共产党 A.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逐步突破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 C. 缩小了全民所有制经济规模 D. 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表明,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的所有制和分配体制进行反思,并认识到应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 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逐步突破了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故 B 项正确。明确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的是 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故 A 项错误;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等于缩小公有 制规模,故 C 项错误;1997 年十五大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故 D 项排除。 15.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 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 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据此可知该法 A. 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 B. 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 推动了罗马法不断丰富发展 D. 利于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外事裁判官法是对市民法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并非取代了市民法,排除 A 项。该 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 B 项。外事裁判官法属于罗马法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罗马 法的发展与完善,C 项正确。“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说法绝对,D 排除。 16.《现代世界史:从文艺复兴到美伊战争》一书中写道:“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 革命,或许对思想界影响最深…旧的天堂被打破了,人不再是造物的中心,”对这段话理解 正确的是 A. 牛顿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 B.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促进理性化思维的发展 C.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 D. 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相辅相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革命”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由“对思 想界影响最深”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促进理性化思维的发展;B 项正确;A 项没有体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C 错误; 材料只体现了近代自然科学促进思想解放,没有体现 D 项中的“相辅相成”,故 D 项错误。 17.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 这反映出当时 A.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尚不成熟 B. 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 C. 浪漫主义者过分地强调理性 D. 部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答案】D 【解析】 法国大革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故 A 项排除;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 混乱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B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思想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 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强调的是感性层次,故 C 项排除;据题干“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 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可得出民众对大革命后所建 立社会的失望,故 D 项正确。 点晴:解题时紧扣“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即反映出人们对启蒙思想 家宣传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据此获取正确答案。 18.据史料记载,苏俄(联)有段时间粮食减产、工业落后,实行强制劳动,经济结构畸形 化趋势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经济濒临崩溃 B. 深受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C. 德军全面入侵苏联,卫国战争正式爆发 D. 列宁逝世,新任领导人调整了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特点,A 项符合题意;苏联未受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的影响,B 项错误;C 项是指二战期间,D 项指的是斯大林模式,均与题干不相 符。 19.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 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A. 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 B. 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C. 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 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 发现,题意在于强调美国两院制下议员的任期和改选规则。直选产生的众议员任期短且每两 年全部改选可保证代表的广泛性,间选产生的参议员任期长而改选限在三分之一,有利政策 推行的延续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 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宪法规定 20.下表是 1929——1933 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 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A. 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 B. 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C. 有利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 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1929 年”到“1933 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正在进 行斯大林模式的建设,仔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并分析可知,材料中所提供的一系列苏联建设 的数据表明斯大林模式的开展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技术、设备、人才、资金,为斯大 林模式的形成和强化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 C 项。A 项,表述“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 太过绝对,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的表述材料不能体 现,排除。D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时期经济体制没有转型,排除。 21.二战后初期,西欧国有化企业运行良好,推动了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承担了 一定的社会福利责任,帮助国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金融体系,为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 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战后西欧国有化运动 A. 完全避免了自由放任引发的危机 B. 深受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影响 C. 开启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 D. 使公有制成为西欧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战后西欧国有化运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政策又是凯恩斯主义的具体体现,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错在“完全避免”;材料没 有体现出西欧一体化,故 C 项排除;西欧国有化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故 D 项错误。 22.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 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 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较多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 B、D 两项说法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属于对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影响。C 项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 力,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深刻影响了世界民主化进程,故 C 项正确。 23.20 世纪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提出,“文明”自身就是一个不完善的实体……每一个文 明都有其自身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文化等评判尺度,而“生存圈”则囊括了大多数文明,因 而“生存圈”是凌驾于这些行为准则之上的,它比地理区域更为广阔,更能削弱其内部原有 的各类结构。这一结论 A. 强调文明发展的竞争作用 B. 关注技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C. 重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 坚持西方中心论的史学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生存圈’则囊括了大多数文明……它比地理区域更为广阔,更能削弱其内 部原有的各类结构”反映了在全球生存圈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 C 正确;材料主旨不 是强调文明发展的竞争作用,而是强调交流,故 A 排除;材料未涉及技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故 B 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西方中心论,故 D 排除。 24.某位学者在 2015 年 12 月说到,经过近 70 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 很低了,只有 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 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 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 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C. 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D. 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经过近 70 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 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 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可知, 近 70 年的关税减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供减免的空间不大,说明由于经 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整体,因此要促进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 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B 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 A 错误;材料中涉及的 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问题,而不仅仅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C 错误;材料主要 强调的是可供减免的关税空间不大,而不是降低关税的意义,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后,面对众多的民族和广袤的国土,在边疆治 理上摈弃传统的“华夷观”,如雍正帝坚决反对华夷中外之分,乾隆帝也曾说:“蒙古、汉 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站在“中外一体” 的角度上精心地笼络少数民族上层,积极治理边疆各少数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 作用。清政府一面坚持“恩威并重”,另一方面积极奉行“因俗而活”的传统政策,并在此 基础上大胆创新,如在西南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据马大正《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 材料二 1912 年 9 月,孙中山在出席广东旅京同乡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发表了关于琼 州建省问题的谈话。同年,孙中山与他人联名发起琼州改设行省的建言,其建言道:“查该 港(榆林、三亚)广袤,能容巨舰,……为天然之海军根据地。”“今我海军虽不克与列强 争胜,然有海军根据地,置而不顾,甚非国家永久之大计,巩固边防之政策也。”虽然孙中 山生前并未能看到琼州建堵,但至 1932 年 5 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设立琼崖特别行政区, 直隶于中央政府,从而提升了海南的行政地位。……1988 年 4 月 13 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 特区正式成立。 ——据韩荣钧《略论民国初期孙中山的筹边对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基本思想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主张海南建立行省的理由,并说明海南省和 海南经济特区成立的意义。 【答案】(1)基本思想:对传统“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从“中外一体”的认识出发, 积极治边;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简要评价:清朝前期的治理边疆思想和政策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巩固和发展,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但其边疆政策实质是维护满族贵族为核心的统治 阶级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到了近代,更无法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 (2)理由:近代中国边疆危机不断加剧;海南岛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升;维护海疆权益和加 强国防建设的需要;管理和开发海南的需要。 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系;有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加速海南包括南海地区的开发,更好地维护 祖国海疆主权和海洋权益。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反对华夷中外之分”可知对传统“华夷观”进行创新和 发展;依据“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站在“中外一体”的角度上精心地笼络少数民族上层,积 极治理边疆各少数民族”可以得出从“中外一体”的认识出发,积极治边;依据材料“清政 府一面坚持“恩威并重”,另一方面积极奉行“因俗而活”的传统政策”可知坚持“恩威并 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第二小问评价依据材料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稳定和发展”和所学可知从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 展,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以及局限性评价。 (2)第一小问理由依据材料二“查该港(榆林、三亚)广袤,能容巨舰,……为天然之海 军根据地”可知海南岛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升;依据材料二“然有海军根据地,置而不顾,甚 非国家永久之大计,巩固边防之政策也”可知维护海疆权益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等。第二 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 【点睛】评价型试题,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 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与原有的旧体制再也不能相容的地步时,一大批思想家就应 运而生,一场大的思想运动逐步兴起,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以各种思 想批判旧思想、旧制度,宣传新观念,为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新社会的诞生寻求道路,探索 方法,制造舆论。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的观念根本改变,创新精神被充分激发。接着 进行政治变革,推翻旧制度或抛弃旧的体制,建立起崭新的与社会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政治制 度或体制。政治变革的成功,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蓬勃发展,最终引起产业革命,促进 经济的空前繁荣。 ——据刘月霞等《有思想巨人,才有国家富强》 围绕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 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参考答案】示例:思想解放运动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17—18 世纪,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欧洲出现了以伏尔泰为核 心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高举理性旗帜,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社会契 约等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和等级特权制度,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 社会的构想,掀起了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社会思想解放,推动了法国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或 改革相继发生,并逐步建立或完善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思想的解放和政治制度的变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并推动了近代科技进步及工业革 命的开展,进而使欧洲进入到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阶段。 总之,思想的解放必然引起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变革和进步。(“示例”只作评 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提取相关论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于提取论 点进行说明。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从“思想解放运动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提取观点,论证依 据所学知识从 17—18 世纪欧洲出现了以伏尔泰为核心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 发展,并从启蒙运动对于法国大革命推动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晚上作用等角度说明回答。 27.【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以后,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 列的整顿和改革,文帝即位当天立即宣布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等中央机构。 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参议国之大事……无其人则阙”,实则只是给予大臣以 荣誉的虚职。五省即尚书、内史、门下、秘书、内侍。秘书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 侍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五省之外, 设御史台掌监察;都水台掌水利。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新置谒者台和司隶台,掌巡察内外百 官和军民活动,与御史台合称三台,以加强对内外官员的控制和纠察。……隋炀帝时,把三 师、特进官,以及上柱国以下十一等勋官等勋爵虚职进行废除。 开皇三年,文帝正式下令停止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之权,同时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 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虽然仍是二 级制,但魏晋以来州比郡高,以州改郡,相应也就降低了地方官的品级。同时还并省诸郡。 官吏任用方面,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 考课”(汇报工作)。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进士、秀才等科,有的虽是沿袭前代故事发 展而来,但至此已发生质变。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朝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官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实行三省六部制;设立御史台等监察巡察机构;重新确立郡县二级制;裁减冗 员,创设科举制。 (2)有利于精简机构,提过行政效率;有利于整顿吏治,抑制削弱门阀显贵势力;有利于 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稳定政局,维护统一。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得出隋朝实行三 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中“设御史台掌监察”得出:设立御史台等监察巡察机构;依据材料中 “改为州县两级制”得出:重新确立郡县二级制;依据材料中“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 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得出:裁减冗员,创设科举制。 (2)依据材料并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从维护了国家统一、机构的精简、行政效 率的提高、官吏的整顿、皇权及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