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云天化中学2017—2018学年度阶段测试(二)‎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大陆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2.《红楼梦》中冷子兴对贾府情况介绍的片段:“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从这段材料中能找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子,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则 B. 贵族世袭爵位 C. 夫权家长制 D. 中央集权制 ‎3.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制 C. 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首倡设郡、县 ‎4.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婚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A.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B.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 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D. 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为守令者既不得其职,将欲议其法外之意,必且玩常习故,辟嫌碍例,而皆不足以有为。”对材料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加强对地方官府监察的必要性 B. 地方势力的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 C. 集权过甚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6.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繁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连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皇帝只好早起晚睡。这反映出 A. 隋文帝对大臣不够信任 B. 政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C. 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D. 政府部门无任何决策权 ‎7.程天相说:“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只有落第秀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 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 考生知识局限 C. 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 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8.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A.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 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 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 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9.清代雍正时期,朝廷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 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10.1845年,上海道台宮慕久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和英国人签订了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上海租地章程》。这表明 A. 清朝官员卖国求荣 B. 地方官员妥善处理华洋矛盾 C. 清政府对洋人分而治之 D. 清朝官员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对于办理中外交涉提出,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 外交政策由灵活转向僵化 B.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C. 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 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12.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 史实 结论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消除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C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 D ‎1934年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结论,正确的是 A.A ‎ B.B C.C D.D ‎13.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 A. 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B.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D.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14.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B. 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 ‎15.1929年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来华访问时指出:“在相互对立的政府、党派、军阀的争夺中,最终获胜的那一方并非因为用武力取得了统一,而是因为赋予了人民其内心深处最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B. 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 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D.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16.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迫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17.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根本上表明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状态 B. 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 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D. 全国人民一致对外共同抗战 ‎18.“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 A. 1931年 B. 1936年 C. 1938年 D. 1945年 ‎19.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抗日战争 A.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 加速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C. 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20.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21.下列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共同纲领》曾作为施政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 一届人大后,政协主要发挥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功能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D. 我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充分借鉴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经验 ‎22.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治制度 C. 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D. 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3.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建国初期我党为践行“实行民主政治”的承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C.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 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A. 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 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 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 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8分。‎ ‎25.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三所示政体与图二所示政体相比,有何创新之处?(6分)‎ ‎(2)图四与图三所示政体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外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哪些认识? (6分)‎ ‎)(3)据材料二,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明清及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 10分)‎ ‎ ‎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让人们知道以前的人,以前的事情,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让人类避免更多愚蠢的行为、愚蠢的想法。人类学家提出了“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其基本观点是: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适应能力对个人和民族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7.“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螯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廷启用袁世凯,督师南下剿灭革命党。不久,袁世凯集清朝军政大权于一身。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革命起义,袁世凯提出召开国会,宽容武昌起义人士,并释放了喻培伦、汪精卫等革命党人。……袁世凯一路南下,‎11月1日攻占武昌,数日内又攻占汉阳。即使如此,袁世凯认为“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谋已久……若悉索敝赋,力与一战,未尝不能收复一二省……然彼众若狂,醉心民主,兵力所能平等土地,而不能平定人心矣。”此时的革命党阵营内部,张謇等立宪派支持和谈,黄兴也于‎11月9日写给袁世凯的信中期待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方各省无不拱手听命者。”最终,南北双方经过在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等多个问题上的协商、妥协,最终达成议和。清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的妥协与南北议和》、《南北议和新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西方和近代西方的的政治中是如何体现妥协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中南北妥协的背景和结果。(7分)‎ ‎(3)高全喜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7分)‎ 云天化中学2017—2018学年度阶段测试(二)‎ 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A D A A C B D D C D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D C B C A C D D D A B B 非选择题:‎ ‎25.(22分)‎ ‎(1)创新:在民主形式上,美国实行代议制的间接民主,摈弃了雅典的直接民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美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联邦制国家,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在国家权力分配上,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来维护和保障民主制度.(6分,每点2分)‎ ‎(2)区别:阶级本质不同:图三是资产阶级民主,图四是社会主义民主.(2分)‎ 认识:①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②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人类各阶级、各阶段民主可以相互借鉴和影响;④‎ 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任答2点4分)‎ (3) 观点:①政治制度根植于本国本民族传统;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③学习外国制度,要结合本国国情,否则必然失败史实:(6分)‎ 合理性:①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②近代前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企图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但最终失败;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在中国建立美国三权分立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任答两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比较分析能力。对美国民主和雅典民主的比较,主要从民主形式、使用范围、所建体制等角度去比较;从民主形式上雅典是直接民主,美国是间接民主;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美国推行的是联邦制原则,雅典各城邦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在所建体制上,美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分权制衡机制。‎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比较分析能力。第一小问区别: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三美国政体的本质是是资产阶级民主,图四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小问相对开放,考查学生对从古至今不同政治体制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够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专制到民主的必然性、民主的相互借鉴、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等角度叙述。‎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一问观点:根据材料“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和“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等信息,把材料分成三层意思,并归纳其主要意思。第二小问史实:考查学生史论结合的表述能力;结合明清及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主要是结合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积极性和弊端,中国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去论证。‎ ‎26.(12分 )‎ 示例一论题:清代中国的衰落 论证:经过康雍乾几代的励精图治,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疆域辽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乾隆末年开始逐渐衰落。政治方面,清朝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方面,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白给白足的小农经济及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及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禁锢了思想。外交政策方面,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综上所述,清代在转变时期没能及时革新,导致了中国的衰落。‎ 示例二论题:英国的崛起 论证:英国曾是地处边缘、不被欧洲大陆重视的岛国,但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中心。政治方面,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方面,18世纪的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的足够资金;“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T业革命,在世界T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对外政策方面,英国积极推行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拓展海外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综上所述,英国在转变时期及时革新,适应变化,突飞猛进,确立了自己的强国地位。‎ ‎(注:“答案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评分说明】(1)论题3分。无论题或论题与材料无关,或者只有论题没有阐述,或者阐述与论题无关,不得论题分。‎ ‎(2)阐述6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述充分。要求一个国家至少用三项史实支持论题,每项2分,共6分。史实选取必须围绕论题,否则不得分。无论题只有阐述,阐述部分不得分。‎ ‎(3)整体评价3分。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论述完整、清晰,文字通顺;或有总结升华,且总结升华与行文结合得恰到好处,得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近代社会转型,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主要是以人类学家的法则“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为出发点研究社会的转型。学生首先理解“受到阻滞的领先地位的法则”的含义,然后结合确定论题,引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史实予以证明,如以清代中国的衰落为论题,引用清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清代在转变时期没能及时革新,导致了中国的衰落。还有以英国的崛起为论题,引用英国崛起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英国在转变时期及时革新,适应变化,突飞猛进,确立了自己的强国地位。注意:无论确立哪个主题,都要求史论结合,史料使用典型准确,并且要可能要多角度论述,条理清楚。‎ ‎27.(18分)‎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体现平民与旧贵族的妥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2分,任答一个点)‎ 近代英国的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2分,任一个点)‎ ‎(2)背景:袁世凯镇压起义,提倡议和;革命阵营内部分化。(2x2)‎ 结果:清帝退位,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形式上实现全国的民主共和。(3分)‎ ‎(3)同意这一观点。辛亥革命以南北议和的方式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清帝逊位诏书》和《临时约法》体现以法理形式和妥协的方式,和平实现中华民国的最终确立。(答出一点3分,两点点5分,三点7分,下同)‎ 不同意这一观点。革命党人在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有大量流血起义;辛亥革命中的议和以袁世凯等旧官僚为主;辛亥革命后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伊壁鸠鲁主张用妥协的法式解决问题,维护双方的利益和推动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举例: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发展中体现贵族和平民的妥协;近代以来英国的“光荣革命”体现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的妥协斗争,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中也体现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等。‎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廷启用袁世凯,督师南下剿灭革命党”“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革命起义,袁世凯提出召开国会,宽容武昌起义人士,并释放了喻培伦、汪精卫等革命党人”“此时的革命党阵营内部,张謇等立宪派支持和谈”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最终达成议和。清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概括 ‎(3)题干中高全喜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实际上说明他们认为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妥协”是积极的。首先要亮明观点,即同意还是不同意该观点。其次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说明原因,自圆其说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