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出卷人:李学勇)2018.12.2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关键是正确理解辛亥革命之“花”“果实”的含义各是什么,“花”应指革命的暂时成果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果实”应指革命的最终目标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选C。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困难,但并未解散;B项错误,孙中山并未出走海外;D项错误,孙中山辞职是因为要把权力让给袁世凯,并非立宪派和旧官僚的逼迫。‎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2.‎‎2008年3月7日 ‎,一架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南航飞机遭遇迫降,机上一名歹徒企图在洗手间点火引爆飞机时被机组人员制服。这一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 A. 恐怖主义已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B. “冷战”并没有结束 C. 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 D.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盛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这一歹徒的行为严重危害了机上乘客的人生安全,属于恐怖主义活动,因此这一事件提醒我们恐怖主义已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故A项正确;B项错误,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下的问题(恐怖主义)‎ ‎3.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 B.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 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 D. 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了红军长征,反“围剿”失败是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CD不是直接原因。‎ ‎4.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 A. 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 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 首先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 D. 最早提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D ‎【解析】‎ 毛泽东说孙中山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人,是因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康梁变法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B选项不能成为孙中山是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人的原因;C选项说法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也是反清的武装起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 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 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 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 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奋起反抗。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爱国运动,西方列强八国联合进攻北京。因此开始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此可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选项中B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相似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名师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②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2)不同点:①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③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6.1937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说:“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材料说明 A. 各党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 D. 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 ‎,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蒋介石同意与中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故D项正确。A项“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党派的之间存在利益分歧,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而是强调在中日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蒋介石同意与中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排除B。C项与材料信息矛盾,而是强调在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国民党愿意和其它党派合作抗日,排除。‎ ‎7.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于 A. 《南京条约》 B. 《望厦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被破坏,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8.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大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两次革命( )‎ A. 在革命的性质上完全不同 B. 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国内的反动势力 C. 都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特权 D. 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 ‎【答案】B ‎【解析】‎ 国民大革命和解放战争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故A错误;两者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国内的反动势力,故B正确;国民大革命没有打击资产阶级的特权,故C错误;国民大革命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关,故D错误。故选B。 ‎ ‎9.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D.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答案】C ‎【解析】‎ 实行民主宪政,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不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D错误;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精神,不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A错误;通过法律确立民主,符合法制精神,不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B错误;C做法反映出违背材料中“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的问题,不符合法制精神,故C 正确。‎ ‎10.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大批文化团体、文化名人都集中到了重庆、成都,以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沿海及北方城市的大中专院校纷纷内迁,据统计:至1944年,中国高等院校发展到145所,四川地区就有近70所。材料反映了我国抗战时期 A. 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 B. 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C.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D. 民众教育的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全国大批文化团体、文化名人都集中到了重庆、成都”“至1944年,中国高等院校发展到145所,四川地区就有近70所”表明近一半高校集中于四川,这反映了文化教育中心的西移,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高校的发展,没有提及教育体系的完善,故B项错误;高校多集中于四川反映了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故C项错误;民众教育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11.《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工商界通过伦敦《泰晤士报》撰文呼吁英国政府:“我们现在正处于与中国进行更广泛交流的前夜,希望在印度的不列颠政府停止卷入鸦片贸易。”这说明他们担心 A. 因鸦片输入过多可能会激怒清政府 B. 鸦片贸易合法会造成利润越来越小 C. 鸦片泛滥会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D. 鸦片贸易会影响到输华工业品贸易 ‎【答案】D ‎【解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要变中国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希望在印度的不列颠政府停止卷入鸦片贸易”,是因为鸦片贸易会影响到输华工业品贸易,故选D;《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屈服,排除A;鸦片贸易合法不会造成利润减少,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鸦片泛滥会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信息,排除C。‎ ‎12.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忽视了 A. 领导权问题 B. 农民问题 C. 群众路线问题 D. 独立自主问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说在国民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是突出中国共产党忽视了领导权问题 。材料只是涉及国共合作问题,无关群众路线和农民问题,所以B、C不选。在当时来看,国共合作对中国共产党是必要的,所以不存在独立自主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 ‎ ‎【名师点睛】八七会议会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这次会议纠正和结束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总结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选举产生了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这次会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 ‎13.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 “九二共识”‎ B.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 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某协会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B项是全国人大发表;C项是连战演讲;D项是邓小平提出。故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九二共识 ‎14.下面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 A. 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有优势 B. 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 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 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国在欧洲、亚洲和世界局势中都占重要的一极,反映了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有优势,A选项符合题意。日本是经济大国,政治上的侏儒,现在日本仍在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地位,B选项排除。“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表述错误,“化”字表明其只是一种趋势,并不是一种世界格局,C选项排除。大国的力量并不均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力量可以能够与美国相抗衡,但是随着欧盟一体化、日本、中国等经济体的崛起,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D选项排除。‎ ‎15.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主要不同是 ‎①政党竞争 ‎②多党合作 ‎③三权分立 ‎④政治协商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中西政体的比较。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是政党竞争,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主党派主要是协商和政治监督,故②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代议制特点·中西比较 ‎16.“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 A. 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B. 资本主义经济未得到充分发展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并未激化 D. 领导者大多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大工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B正确;工人阶级政党、领导者是革命的主观条件,排除A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已经激化,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结合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分析解答。‎ ‎17.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说:“田中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时推动这一“桥梁”建立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 C. 中美关系的改善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给日本以极大的刺激, 1972年9月日本迅速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并先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交,故C项正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1971年,故A项不是直接原因;“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内部推动因素,故B项错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日本田中访华的外部因素,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18.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 A. 美国进入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 B. 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 C. 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一以贯之 D. 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 ‎【答案】B ‎【解析】‎ ‎1961年恰处于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各方面与苏联展开竞争。当时苏联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国会通过了肯尼迪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以期压制苏联。而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都与苏联无关,因此国会没有通过。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故选B。知识经济兴起于9十年代,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国会否决总统提案恰能反映出分权制衡原则得到很好贯彻;D 项,“福利国家”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9.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参加万隆会议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改善中日关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知是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而非之前的革命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说明新中国在对外交往注重与发展中国家交往,即参加了万隆会议,而苏联是超级大国,日本是发达国家,故B项正确,CD项错误。‎ 点睛:材料 “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是解题关键。‎ ‎20.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 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B. 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C.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展开爱国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捍卫民国初年的法治,也要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即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故B项正确;A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21.毛泽东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下列照片记录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②项是指1928年,③项是指1934年开始,④是1945年8月,①项是指1947年,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 ‎22.“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A. 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 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 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 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物质生活的变迁。中山装的这种设计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而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能选A。摆脱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不能选C。带有反专制的意义只能体现其中一个方面的设计,不能选B。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的风格,但同时又借鉴的西式军装,属于典型的既有西又有中的“中西合璧”风格,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山装 ‎23.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①反帝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运动中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体现了他们的反帝爱国之心,故①项正确;五四运动不仅提倡“民主与科学”,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故②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③项正确;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进行的,故④项错误;故选D.①②③。‎ ‎24.有学者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倒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 ‎【答案】A ‎【解析】‎ ‎“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宣传“拜上帝教”思想,故A 项正确;辛亥革命不是“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打倒驱除满族”和“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也不符合“打倒驱除满族”和“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打倒驱除满族”“以西方宗教为口号”等,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和判定答案。‎ ‎25.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 维护封建经济 C. 反对封建统治 D. 反对外来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抗争。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虎门销烟是为了抵制英国鸦片输入,三元里抗英是中国人民自发抵抗鸦片战争中入侵中国的英国侵略军,都不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也与封建统治无关,故排除A、B、C项;虎门销烟和三元里抗英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故选D。‎ ‎26.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 ‎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影响和后果有:割地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便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①②④符合史实;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故排除ABD,选C。‎ ‎27.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材料中的“这个办法”是指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联合地方实力派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开展国民大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革命史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1924年”是解答本题的线索。A错误,因为在旧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就提出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B从题中无法体现。C在1912年已经实现。D正确,因为在此时随着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出现。‎ ‎28.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的解冻 D.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敌对状态,两国关系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打破了50年代以来因为美国遏制中国而出现的外交僵局,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故选C。A项是1953年提出的;B项是1971年,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项是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提出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29.美国从大力支持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到战争后期又断绝了对蒋介石的援助。这些政策的变化说明:‎ A. 美国的对华政策不锝人心 B. 蒋介石的势力日益衰落 C. 维护侵略权益是其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D. 美国对化政策复杂多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其侵略利益。当时蒋介石在中国大陆已经失败,美国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美国对华政策以其在华利益为核心,故A、D未能深入本质认识,故排除。B项不是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30.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这两个政权是 ‎①沙皇政权 ‎②工农苏维埃政府 ‎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工兵代表苏维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③④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与题意不符,故①错误。十月革命后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与题意不符,排除④。综上所述,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40分)‎ ‎31.近代史上,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进行了两次合作,现在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两党的高层正在频频接触。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两党合作后,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 ‎(2)抗日战争开始后,两党再次合作,请写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的统一战线的名称。写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历史上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新三民主义、北伐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日民族矛盾 ‎(3)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两党共同领导了北伐战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根据历史上国共合作的经验可得出的启示是: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32.问答题:‎ ‎19世纪50年代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试述这一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特点。‎ ‎【答案】两极格局。苏联解体。‎ 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小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势均力敌。两国根据力量对比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格局。第二小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第三小问,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