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

第四单元 第 16 课 抗日战争 |课后加餐练| 1.2017 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 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 A.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抗战的完整性和民族性 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解析:选 C 东北地区抗战的重要性不是强调“十四年抗战”的 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十四年抗战”是强调抗战的完整性和民 族性,不是为了特别强调中共的历史功绩,故 B 项错误;“十四年 抗战”是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 的完整性,也更能体现出中国人民抗战的民族特征,故 C 项正确; 抗战时间更长久,更悲壮,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2.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 20 世纪 30 年代 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 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南昌起义时 B.九一八事变前 C.秋收起义中 D.七七事变后 解析:选 D 根据关键信息“20 世纪 30 年代”“参军报 国”“共赴国难”可以判断,这与抗日战争有关,D 项正确。 3.抗日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最后结局 D.民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选 D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腐败,故 A 项排除; 两次战争中不少将士都有爱国精神,故 B 项排除;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的综合实力远远落后于日本,故 C 项排除;甲午战争是清政府 领导的,当时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而抗日战争建立了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一致抗日的局面,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 结和觉醒,故 D 项正确。 4.1937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 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 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 A.山西的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解析:选 A 抗战初期在山西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在这 场会战中,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增强了抗战的 信心,故 A 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于 1937 年七七事变,故 B 项排除;C 项错误在“全方位合作”,故排除;D 项表述错误,抗战 初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5.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日 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促使各国关注中日战争 B.警示世界大战可能爆发 C.宣传日本威胁世界和平 D.争取各国对华进行帮助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中“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 可分割、日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可知国民政府向世界表 明中国的抗战是维护世界和平,是对破坏世界和平的侵略势力进行的 战争,目的是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都不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故排除。 6.下表为一文中一些关键词的使用次数统计表。从这些关键词 出现的频次可以看出抗日战争( ) 关键词 战争 中国 日本 战略 阶段 抗战 抗日 人民 持久 次数 498 303 189 132 104 93 91 76 75 A. 是一场持久战 B.主要战术为游击战、运动战 C.中国必将胜利 D.领导力量是共产党和国民党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的特点,从材料中“持久” 这一词可以看出是一场持久战,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游击 战和运动战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也看不出,中国必将取得胜 利,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信息,故 D 项 错误。 7.1940 年 8 月,《新华日报》开设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甚至多 篇“华北破击战通讯”,如《平汉线上邢内段的破击战》《破击战在 晋察冀》等。由此可知,这些“通讯”( ) A.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B.表明了中共抗战的主体地位 C.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 D.宣扬了国共联合抗战的必要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信息“1940 年 8 月”和“华北破击 战”“平汉线”“晋察冀”等信息可知,《新华日报》的这些“通讯” 主要是在报道百团大战的战绩,相对于正面战场失利的情况,百团大 战的胜利无疑会振奋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C 项正确;材料与国民党 的“新闻封锁”无直接关系,A 项错误;中共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 是在相持阶段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B 项错误;百团大战基本上是八 路军独立进行的,与国共联合抗战关系不大,D 项错误。 8.滇缅公路中国段于 1937 年 11 月开工,1938 年 8 月竣工通车, 缅甸境内的路段也在预期内完成。由此可见,滇缅公路的修建( ) A.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的物资供应 B.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扫除障碍 C.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 D.宣告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解析:选 A 滇缅公路对抗战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战争物资的供 应,故 A 项正确;滇缅公路的主要作用在于承担了抗战期间援华物 资的重要通道,中国远征军的主要目的也是保障这一道路,故 B 项 错误;该路修成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形成,故 C 项错误;抗 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的标志是 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故 D 项错误。 9.1943 年 1 月,国民政府通过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 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导致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美英对中国的同情 C.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D.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 解析:选 D “1943 年”表明此时是抗战时期。由于中国军民 坚持抗战拖住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了巨大贡献,因此 美英取消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及权利,故选 D 项。 10.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主要是因 为中国通过抗战( ) A.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平等的地位 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D.为世界赢得和平做出突出贡献 解析:选 A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 胜利,故 A 项正确;尽管抗战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但是中国还未取得与西方大国平等的地位,故 B 项错误;抗战胜利 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谈不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彻 底胜利,故 C 项错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与赢得世界和平关系不大,故 D 项错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 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 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 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 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 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 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 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 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 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错 误估计的依据。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这场战争中的体 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 高中国国际地位的? 解析:第(1)问,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来分析。第(2)问,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来进 行。 答案:(1)依据:国共对峙,导致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日本军事 上强于中国,中国人民斗志不足。体现: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爱国华侨的支持。 (2)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 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 族耻辱;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 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参与国际事务,成为联合国安理 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课后拔高练| 1.(2018·全国Ⅱ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 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 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 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 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 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选 A 由材料“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 人辱骂”“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 方政府”“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政治权 利的提高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故 A 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和新 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而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 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民 主权利而非土地制度,故 B 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得以实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日 根据地农民的民主权利并未涉及国民党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2.(2017·全国Ⅰ卷·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 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 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 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选 B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于抗战全面爆发后的 1937 年 9 月,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 A 项错误;根据材 料“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 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因而适应了抗日战争 新形势的需要,故 B 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时间是 1924~1927 年,时 间上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抗日, 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不可能反抗国民党政府,故 D 项错误。 3.(2016·全国Ⅰ卷·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 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 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 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选 D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此举抹 杀了其他党派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而不是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故 A 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亲日派”“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并不能塑造战 时政府的形象,而是损坏其团结抗日的形象,故 B 项错误;国民党 把“国共合作”作为“谬误名词”,可知其否认国共合作,但并没有 涉及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故 C 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亲日 派”“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 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 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 D 项正确。 4.(2015·全国Ⅰ卷·30)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 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 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 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选 B 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 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故 A 项错误; 1933~1937 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 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 B 项正确;国民政 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或陕北,与豫北、晋北、绥东等无 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党加强军事设施建设,与削 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 D 项错误。 5.(2015·全国Ⅱ卷·30)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 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 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 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选 B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 日军占领,不属于“国统区”,故 A 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 目的是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其发行“联 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金融和物资以维持战争,故 B 项 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日占区,故 C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 D 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