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 A. 宗法制的影响 B. 分封制的影响 C. 世官制的影响 D. 郡县制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是按照血统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族制度,根据题干“族长……召集所有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可知反映的是族长与族员的关系,属于宗法制,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故B项与题干无关;世官制指的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故C项与题干无关;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故D项与题干无关。 2.春秋早期,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十之职,郑庄公便与周王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据此可知 A. 兼并战争导致礼崩乐坏 B.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C. 中央集权开始遭到破坏 D. 郑庄公的霸主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听从周王指挥,到春秋时期各诸侯争霸,题干“郑庄公便与周王兵戎相见”反映是分封制下等级秩序被破坏,周天子地位受到挑战,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诸侯王周王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的变化,不是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秦朝时期开始出现,故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兵戎相见之后郑庄公取得霸主地位,故排除D项。 3.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 天下为家 B. 教化至上 C. 天下为公 D. 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属于九卿,掌宗庙礼仪,少府主管皇室财政,由此可知,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A项正确;题干属于秦朝中央官制,“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项;秦朝中央九卿即配合又相互牵制状态,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 4.“汉承秦制”是指西汉王朝大体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而又“有所损益”。西汉王朝直接承袭自秦朝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内外朝制度 C. 皇帝制度 D. 刺史制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地方制度为郡县制,汉初时,出现郡国并行制,故A项排除;秦朝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汉朝出现了内外朝制,故B项排除;在皇帝制上,汉朝对秦朝是继承发展,故C项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所创,故D项排除。 5.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 A. 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 B. 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 C.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 D. 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C项是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且与与经济联系不大,故ABD项不符合题意。 6.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闭关锁国状态未发生改变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答案】B 【解析】 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主要是由于《南京条约》开放了商口岸,即《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闭关锁国状态发生了改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是《辛丑条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7.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 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 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 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吐温称赞“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就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目标是反封建反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则是反帝,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B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8.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此社评 A. 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 站在公正立场报道国共间的冲突 C. 强烈反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 D. 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正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故排除A项;根据“窜往西北”可知《大公报》对共产党是持贬低态度的,并不是站在公正立场,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不能体现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的不满,故排除C项;根据“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准确,故选D项。 9.1940年代,《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见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A.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B. 党内合作、团结抗战 C.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答案】D 【解析】 【详解】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与日本侵略无关,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 项;漫画揭示了中国和日本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不是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也未能体现日本的蓄谋已久,故排除B、C项;桑叶说明中国在日本面前没有抵抗能力,鸡则说明中国对日本取得了优势,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说明中国民族觉醒,抗日战争必胜,故选D项。 【点睛】解答漫画型选择题,第一步要把握漫画的情景,理解漫画的主题,分析漫画的寓意;第二步将漫画、题干要求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链接;第三步在对漫画和课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10.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 金田起义 B. 天京事变 C. 定都天京 D. 永安建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煮豆燃萁”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内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故选B项。A项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C项是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D项建立了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三者均体现不出内斗的内容。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事变后出现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作为后期军事领袖。陈玉成1862年被俘杀害,李秀成带兵攻打到上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但总的看来,军事上的暂时的胜利难掩衰退的局面。与此相关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其他的重要历史史实也需要把握 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有的内容是 A. 割占中国土地 B. 强迫中国赔款 C. 开放通商口岸 D. 惩办爱国官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条约均包含赔款的内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丑条约》中没有开放通商口岸,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没有惩办爱国官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有的内容 12.一家日本企业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杭州开设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 A. 鸦片战争后 B. 太平天国运动中 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D. 甲午中日战争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是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内容,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非鸦片战争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非太平天国运动中,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此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3.下图所示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斗争密切相关? A. 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B.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反帝斗争 D. 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反帝斗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而非义和团运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没有扶清灭洋的口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反帝斗争也没有扶清灭洋的口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名师点睛】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反对外来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保家卫国。 14.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A. 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是抗战时期中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因为这个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是瓦窑堡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八一宣言的内容而非瓦窑堡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是中共一大的内容而非瓦窑堡会议的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瓦窑堡会议 【名师点睛】瓦窑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 15. 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在下列哪次会战中?()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次大捷指的是平型关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首次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而非淞沪会战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首次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而非徐州会战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首次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而非枣宜会战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太原会战 【名师点睛】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和威望。1937年9月25日,为配合友军在平型关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伏击了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经过激烈战斗,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 16.1971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为此,尼克松 A. 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 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 致力于结束越南战争 D. 主张中美合作主宰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尼克松是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而不是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A项;根据“1971年6月”和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尼克松是要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故选B项;结束越南战争和中美合作主宰世界明显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C、D项。 【点睛】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拖累,在与苏联争霸的过程中处于下风,因此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对抗苏联。而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也有改善中美关系的需要。所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 17.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或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和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并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这表明当时英国 A. 选举制度完善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工业城市崛起 D. 普选权得以实现 【答案】C 【解析】 根据时间“1832年”和题干中的“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可知这是在工业革命进行中,英国议会改革是适应工业城市崛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需要,故选C;选举权的范围当时还很窄,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前期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D不符合史实 ,故排除。 18.有学者认为:“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的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符合这一观点的做法是 A. 规定实行邦联体制 B. 保留州的行政自主性 C. 明确实行两党政治 D. 维护南方的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 从“权力越集中的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美国权力分配问题。A选项错误,这是不利于美国发展的体制;B选项体现出这一内容和特点;C选项错误,这涉及到的是党派问题;D选项错误,奴隶制度并不符合美国长远的发展。 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些规定 A. 解决了大州与小州的分歧 B. 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 调和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 D. 奠定了长期稳定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解决大州与小州分歧的措施是通过比例代表和固定代表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折合黑人数量,故排除A项;将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人口总数与国家主权归属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说明这些规定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排除B 项;通过将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一方面减少了南方各州比例代表的数量,使北方获利;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奴隶制,符合南方各州的利益,所以这些规定是调和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故选C项;保留奴隶制的做法为美国南北分裂埋下了隐患,并没有奠定长期稳定的基础,故排除D项。 20.1876年8月,梯也尔就任法兰西总统,并宣称:“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这表明梯也尔 A. 反对保留共和制度 B. 极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 主张复辟封建帝制 D. 预言巴士底狱起义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梯也尔认为采用共和制以外的政体将会在法国引起新的革命,所以他并不反对保留共和制度,故排除A项;梯也尔主张保留共和政体,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B项;梯也尔主张保留共和制度,并不主张复辟封建帝制,故排除C项;攻克巴士底狱是在1789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21.某历史学家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一文中论及“权力和威望是来自少数几个富有家族之人所具有的特权,这一观念在任何人记忆所及的时间里,都是希腊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制定“陶片放逐法” B. 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实行公民津贴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而“十将军委员会”能够体现这一点,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制定“陶片放逐法”是放逐威胁民主的人,和材料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设立五百人议事会使参政的范围扩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公民津贴制是针对一切公民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A. 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 B. 内阁权力有凌驾于议会之上的趋势 C. 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D. 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答案】D 【解析】 A项中的“混乱”与题意不符;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错误,内阁主要是享有行政权;内阁是英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内阁首相又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因此又可以控制立法权,使得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故本题答案选D项; 23.1946年6月,美国国会经过激烈辩论后,通过了中止价格监督的法案。杜鲁门总统考虑到即将在该年11月举行的国会选举,为拉拢选民,断然否决了该法案。虽然价格监督最终还是被取消了,然而杜鲁门却以此赢得了民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杜鲁门总统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违宪 B. 民选产生的美国总统应该对选民负责 C. 当时的美国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 D. 美国国会和总统之争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杜鲁门总统否决了国会通过的中止价格监督的法案,按照美国联邦宪法的规定,他有权这么做,故排除A项;当时的杜鲁门总统为了争取选民支持而否决了国会通过的法案,说明美国总统需要对选民负责,因为他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 故B项与题意相符;C项与二战后美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史实不符合;材料中未反映“降低了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24.1877年5月,法国共和派西蒙领导的内阁和教权发生激烈冲突,总统当即于5月16日写信给西蒙进行指责,使西蒙内阁被迫辞职。接着,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后,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B. 总统有任免内阁的权力 C. 总统是君主派的代言人 D. 是总统共和制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共和政体,并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故排除A 项;根据题意可知,法国总统迫使内阁首脑辞职,并任命新的内阁总理,说明总统有任免内阁的权力,故选B项;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并且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总统并不是君主派的代言人,故排除C项;题意主旨并不是强调法国的民主形式,而且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所以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25.在历史探究课上,老师提出了命题: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同学通过思考,找出以下几个论据,你认为最有力的一个是 A. 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合二为一 B. 君主由参众两院的联席议会选出 C. 君主掌握实权,议会粉饰门面 D. 议会和宰相共同掌握着行政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意志通过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在这个制度中虽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本质上仍然是民主制度,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并未合二为一,故排除A项;德意志的政体中君主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并不是由联席议会选举产生,故排除B项;在德意志的民主政体中,君主保留了大量的权力,议会只能粉饰门面,所以说德意志的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故选C项;德意志政体中议会掌握的是立法权,而不是与宰相共同掌握行政权,故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特征。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宣告结束,中国被迫走上了屈辱艰难的对外开放之路。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上千个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主权,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基本上都是靠乞怜和讨好外国列强来维持自己统治的。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具有近代化的色彩。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自开商埠”,北洋政府时期进一步拓展,只不过,与通商口岸一样,这些商埠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政府还鼓励华商参加国际博览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出口。国民政府还发起了“改定新约运动”和收回利权的斗争,逐步收回了部分主权,并于1947年成为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 ——据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种种考验,虽然道路并不十分平坦,但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上积极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并且主张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同时通过对外援助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据陈思思《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对外开放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特点。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开放与近代开放的不同点,并指出导致不同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带有近代化色彩;由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但仍属于局部开放;由丧权辱国到部分收回利权;既服务于列强侵华,又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成分。 (2)不同: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因素:社会性质的不同(新中国是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近代中国是丧失了部分主权的半殖民地国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特征”、“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走上了屈辱艰难的对外开放之路”、“政府还鼓励华商参加国际博览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民政府还发起了“改定新约运动”和收回利权的斗争”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带有近代化色彩,由被动到主动开放,由丧权辱国到部分收回利权等。 (2)根据材料“我们始终坚持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上积极对外开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开放与近代开放的不同点是: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根据材料一旧中国的外交和材料二新中国的外交可以看出导致外交态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性质。 27.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有继承也有创新,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署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李斯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盐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序》 (2)材料二作者认为汉初实行了什么制度和影响各是什么? 材料三: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地方机构有哪些?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 材料五: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4)材料四、五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材料六: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表示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务都由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国会演讲时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摘自岳麓版高中课标教材《历史》必修一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我国领导人重视台湾问题?后来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案】(1)两种意见:行分封,还是行郡县。 理由:周朝实行分封制结果导致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不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2)制度:郡国并行制(郡国制)。 影响:诸侯拥兵自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3)地方机构有:行中书省、行枢密院、行御史台 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省的建制沿用至今。 (4)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5)原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构想:一国两制。成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1)两种意见:据材料可知丞相绾主张分封制,李斯主张郡县制;理由:依据材料直接概括即可。 (2)制度: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是“郡国并行制”;影响:结合材料从对地方和对中央两方面进行分析。 (3)地方机构: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出;影响: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方面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直接回答。 (5)原因: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回答;构想:结合所学直接回答即可;成效:结合“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施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①时间长;②具有广泛的参与性;③斗争方式多样; ④受国际形势影响;⑤反侵略与追求民主相结合。 (2)内涵:①忧患意识;②反抗精神;③爱国精神;④自强不息。 影响:①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②有利维护国家主权减缓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 ③有利于最终洗雪百年国耻。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可从时间长、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斗争方式多样、受国际形势影响、反侵略与追求民主相结合等方面分析总结。 (2)内涵:根据“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分析得出忧患意识、反抗精神、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 影响:根据“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得出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根据“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减缓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根据“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得出有利于最终洗雪百年国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