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阜阳市界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节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阖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阖家团圆”体现的血缘关系,与此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宗法制,故选B项;世袭制是依靠血缘继承政治经济权力的制度,排除A项;CD项都不是强调血缘关系,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2.王亚南认为,由于秦朝这一制度的实施,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下面对这一制度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外朝制削弱丞相职能 B. 三公九卿制体现“家天下”特点 C. 皇帝制度凸显君权至上 D. 郡县制度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答案】D 【解析】 根据“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可知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的这一制度指的应该是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选D项;中外朝是汉朝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不是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度,排除BC。故选D。 3.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人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刘邦 A. 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 B. 设立刺史以加强监督 C. 分化了地方政府的事权 D. 废除了秦朝的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人孤立无援的境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邦为了防备他所说的这种情况,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对宗族子弟进行分封,形成了郡县并行制,故选A项;设立刺史的是汉武帝,排除B项;分封同姓诸侯与分化地方政府事权无关,排除C项;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并没有废除,排除D。故选A。 4.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平定“七国之乱” C. 颁布“推恩令” D. 设置节度使 【答案】C 【解析】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出现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王国的势力,故C正确,A、B错误;唐朝设立节度使,D错误。 5.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与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唐太宗的这一做法 A. 造成了冗官冗费的局面 B. 利于减少权臣专权局面的出现 C. 表明三省制已名存实亡 D. —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B 【解析】 唐太宗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有利于分化相权,从而减少权臣专权局面的出现,故选B项;冗官冗费局面的出现是在宋朝,排除A;“三省制名存实亡”是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务中枢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 6.元朝的行省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为了避免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 A. 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 B. 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 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 D. 主要着力于政治与军事控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既是为了避免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可知行省制吸取了唐宋以来地方行政的教训,是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调整的产物,故选C项;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彻底缓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行省并不仅仅着力于地方政治和军事,排除D项。故选C。 7.在人口众多的古代中国,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向上流动的途径,就会出现很多闲人整日无所事事,日久必然滋生事端的现象,而科举考试促使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忙于读书、参加考试。这表明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根据“科举考试促使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忙于读书、参加考试”可知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精力,是读书人集中精力于读书考试做官,从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ABC都是科举制的影响,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8.清朝雍正帝为加强君主专制,以办理西北军务名义,在宫内设置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军机处 C. 宣慰司 D. 内阁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故选B项;中书省在随堂之前就已存在,宣慰司在元朝时期就已普遍设立,内阁设立于明朝,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9.历史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有差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最为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A 观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 证据: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 B 观点: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证据:伯利克里的言论 C 出示图片:希腊地形图 结论: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D 出示史料:雅典公民的范围与参政条件 结论:雅典民主是狭隘的民主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雅典公民的范围和参政条件,可知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是狭隘的民主,D项符合题意;根据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并不能证明是所有公民直接参与,无法说明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排除A;伯利克里的言论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并不能证明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排除B项;雅典民主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仅依据希腊地形图并不能得出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排除C。故选D。 10.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由此确立了 A. 君主立宪制 B. 总统制共和制 C. 责任内阁制 D. 议会制共和制 【答案】A 【解析】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奠定基础,A正确。B是美国代议制特点。C是18世纪确定。D是法国政体特点。故排除BCD。 11.为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原则是 A. 人民主权原则 B. 三权分立原则 C. 两党制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答案】D 【解析】美国独立之初是邦联制,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D正确。A不属于中央集权特点。B属于中央政府运作特点。C属于政党政治问题。故排除ABC。 12.“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下列原则和制度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 总统制 B. 三权分立 C. 中央集权 D. 议会至上 【答案】B 【解析】 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这是对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运用,B正确;总统制、中央集权和议会至上不符合材料“将欧洲从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A、C和D项错误。 13.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都经历了一番博弈和让步而获通过。其立法过程共同说明了 A. 制衡达成稳定 B. 民主需要理性妥协 C. 程序公正至上 D. 立法工作很不彻底 【答案】B 【解析】 根据“都经历了一番博弈和让步而获通过”可知这几部法律文献的立法过程都是理性妥协的产物,故选B项;这些法律文献的立法过程无法体现通过制衡达成稳定,排除A;“经历了一番博弈和让步”可知并非是程序公正至上,排除C项;法律文献的立法过程无法体现立法工作是否彻底,排除D。故选B。 14.德国是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这与其当时政体的哪一特征有关 A. 分权制 B. 君主立宪 C. 军国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德国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由此导致德国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故选C项;AB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15.“战争本身到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这里的“战争”指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 “天朝”是清朝自以为是的说法,“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打开了中国国门,故A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1901年,三项均与“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不符,排除BCD。 16.“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天地分。”该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义和团运动 B. 太平天国 C. 国民大革命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根据“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歌谣反映的应该是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建立政权,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天兵来杀妖”不符,排除。故选B。 17.为振兴太平天国,洪仁轩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该方案是 A. 《海国图志》 B. 《临时约法》 C. 《资政新篇》 D. 《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洪仁玕提出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资政新篇》,故选C项;《海国图志》是作者是魏源,《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排除ABD。故选C。 18.《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通知:“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 A. 反映了欧洲紧张的国际关系 B. 使中国无偿地收回了辽东地区 C. 目的是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 D. 反映了列强在中国矛盾的激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干涉还辽是由于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严重触犯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因此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在中国矛盾激化的表现,故选D项;日本不是欧洲国家,因此不是反映欧洲紧张的国际关系,排除A;中国是在付出三千万两赎辽费后才收回了辽东地区,排除B项;干涉还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在中国的特权,而不是维护远东地区和平,排除C。故选D。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评论某一事件时说道/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种转向是多种原因的结果,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正是主要原因之一。”此次“拳民运动”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台湾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根据“庚子事变”、“拳民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需内容可知这次“拳民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反割台斗争和辛亥革命与“庚子”、“拳民”的信息不符,排除ABD。故选C。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经商 B. 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 D. 北京义和团运动后“惩办首祸诸臣”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民反帝,这体现了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正确;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经商,属于《天津条约》内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属于《马关条约》内容,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属于《天津条约》,故C项错误。故选D。 21.这一起义,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这一起义是 A. 三元里抗英斗争 B. 天京变乱 C. 武昌起义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根据“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统治的情况,所以这一起义是武昌起义,故选C项;三元里抗英和天京变乱后没有出现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的情况,排除AB;五四运动爆发是清政府已经覆灭,排除D项。故选C。 22.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的计划,故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的起义,没有一个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该学者意在说明 A.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偶然性 B. 武昌起义经过精心的筹划 C. 当时缺乏革命成功的条件 D. 革命党的革命目标不明确 【答案】A 【解析】 根据“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的计划”、“武昌起义前……没有一个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说明该学者认为武昌起义不是一个经过长时间谋划和准备的起义,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故选A项,排除B;当时民族危机严重,具有革命成功的条件,排除C项;革命党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目标明确,排除D项。故选A。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B. 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D. 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的灭亡 【答案】A 【解析】 “……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员按相应规定进行选派,说明中华民国建立了具有代议制性质的政治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故选A;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无法体现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排除B;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排除C项;《临时约法》是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而不是封建制度灭亡,排除D。故选A。 24.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由此可知,中共二大 A. 强调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B. 认为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敌人 C. 对国情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D. 正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在中共二大上,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做了正确分析,说明对国情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故选C;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没有居于领导地位,排除A项;资产阶级当时是可以团结的对象,而非是革命的敌人,排除B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以后,排除D。故选C。 25.1926年,广东省农民协会创办的《犁头》周刊在其创刊号的《犁头宣誓》中说/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凡此种种……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使所犁之地,永属于持犁之人”。其目的是 A. 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B. 巩固国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 C. 同国民党争夺农民群众 D. 动员农民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D 【解析】 《犁头宣誓》中主张将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和劣绅土豪等人民的敌人一概清除,结合“1926年”和所学内容可知其目的在于动员农民参加国民革命运动,故选D项;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其目的不可能是推动农业生产,排除A项;其主要目的是动员农民,而非巩固统一战线,排除B项;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和国民党争夺农民群众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权力表现为大部分社会成员对小部分社会成员的服从,或者说小部分社会成员对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管理……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甚至必须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而只有在政治权力的管辖、指挥下,人类社会才能克服欲望的分歧、目标的散漫、意志的参差、行为的杂乱,将特定范围之内的群体关系协调到不至于导致社会分崩离析的水平,从而维系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转,甚至一致行动。 ——摘编自何晓明《中国皇权史》 材料二 隋唐宋元(公元589-1368年)将近八百年,是中国皇权制度的调适、完善期。隋朝重新统一中国,有效服务于皇权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皇权运作更为规范有序。唐承隋制,太宗“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开明皇权的经典之作。宋朝重文轻武,“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政治趋于成熟。陈寅恪所谓“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都与此密切相关。 ——摘编自何晓明《中国皇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宋朝例说明皇权为是如何不断强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君主专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1)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化、削弱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化宰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 (2)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扼杀创造力,减缓发展步伐,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析】(1)唐宋时期皇权的强化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如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宋代实行二府三司,都是通过分化削弱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2)君主专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既要看到其对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待其扼杀创造力、减缓经济发展步伐和导致中国最终落后于世界的一面。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是一个山地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沿海国家。大山如墙,将整个国家分割成众多隔离的地区,这是一个原因尽管不是主要原因,就像我们将要了解的那样为什么希腊形成这么多独立的小城邦,而从未让人感觉到或表现得像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瑞士州的早期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对其居民政治命运影响的相似性的解释。 ——摘编自迈尔斯《希腊史》 材料二 希腊共和国联盟、亚该亚同盟与瑞士各州联合都解体了,而尼德兰联盟后来变成了君主国,欧洲邦联制的历史提供给美国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是:邦联制是一种不稳固的、过渡性的制度,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是“走向首脑的专政”,就是“走向各成员之间的无政府状态”。美国统治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反对建立首脑的专政,也不希望美国走向解体,因此,避免两个极端的惟一选择就是建立联邦制。 ——摘编自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的地理环境,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希腊的政治命运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制度建设上美国是如何吸取古希腊的教训的。 【答案】(1)地理环境:地处沿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多山地丘陵,将陆地分隔成小块,没有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影响:古希腊被高山丘陵分隔成小块平原,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国家;以海洋为依托的古代希腊形成了发达的海洋贸易,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都为雅典直接民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将邦联制度改为联邦制度,采用间接民主和权力分割、制约平衡的方式避免直接民主的弊端。 【解析】(1)根据“是一个山地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沿海国家。大山如墙,将整个国家分割成众多隔离的地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希腊的地理环境主要是地处沿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多山地丘陵,将陆地分隔成小块,没有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影响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如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国家,海洋贸易发达是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促进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形成。 (2)根据“邦联制是一种不稳固的、过渡性的制度,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避免两个极端的惟一选择就是建立联邦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美国实行联邦制、采取间接民主和三权分立的角度指出在制度建设上美国是如何吸取古希腊的教训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学者对近代中国某一纲领的评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民。 ——摘编自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是对太平天国时期某一政治纲领的评价,这个纲领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从中体现出哪些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制”的基本认识。 【答案】(1)《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应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内容:主权归属全体国民,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参议院掌握立法权,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认识:法律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人民的要求和意愿,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对《资政新篇》的评价。之所以说“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应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综合材料二即可作答,如主要涉及到国家主权的归属、人民权利的内容、政权的运作方式等。对“法制”的认识可从制定的目的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走到20世纪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没有也不可能成功;资产阶级改良派继而发动百日维新,也不可能挽救中国;中华民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历史上也只是罢花一现。 ——摘编自陈铁健《1911年到1949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5月李大钊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辑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并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的理由。 【答案】(1)他们都具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能真正认识当时中国的国情,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条件: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高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理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方法和方向。 【解析】(1)根据“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没有也不可能成功;资产阶级改良派继而发动百日维新,也不可能挽救中国;中华民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历史上也只是罢花一现”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的原因主要在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先进理论指导和无法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高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等方面进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的理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方法和革命方向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