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四第2讲近现代的革命领袖学案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2讲近现代的革命领袖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1.主要活动 (1)初露锋芒:早期反王权思想形成;初期议会活动。 (2)铁骑军统帅:两次结束内战;处死查理一世;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远征爱尔兰,颁布《航海条例》,打败荷兰。 (3)“护国主”与护国政体:军事独裁的开始;就任世袭护国主。 2.评价 (1)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 (2)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击溃王军主力,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贡献突出;共和国成立后,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3)镇压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1.主要事迹 (1)领导独立: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组建大陆军并任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宣布独立;1783年,英国被迫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2)开国立制: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任第一届美国总统。 (3)确立国策:制定了许多开创性的政策;不当终身总统。 2.评价 (1)是美国开国元勋,在独立战争期间,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功绩卓著。 (2)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3)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两届总统期满后,坚决不再连任;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树立了范例。 (4)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三)一代雄狮拿破仑 1.主要活动 (1)军事起家:在土伦之役、保卫巴黎和远征意大利过程中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2)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发动“雾月政变”和称帝;颁布《拿破仑法典》;对外击败反法同盟。 (3)从帝国皇帝到孤岛囚徒:扫荡封建势力,称霸欧洲大陆;两次退位。 2.评价 (1)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 (2)领导法国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国的危机。 (3)颁布《拿破仑法典》,体现法律平等,严格规定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4)不断发动对外征服战争,使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深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四)克伦威尔、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革命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贡献 赢得内战胜利;推动建国立宪;巩固革命成果 领导独立战争;建立共和国;从行动上捍卫民主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对外来干涉 局限 入侵爱尔兰、苏格兰;后期实行独裁统治 对种植园奴隶主的妥协;保留黑人奴隶制 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发动侵略战争 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美国除外),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主要活动 (1)辛亥革命前: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中: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辛亥革命后: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运动。 (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2.评价 (1)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2)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3)他是领导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二)圣雄甘地 1.主要活动:早期政治斗争;宣传甘地主义思想;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和教派纷争。 2.评价 (1)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者,被尊为“圣雄”。 (2)进步性: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多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局限性:采用非暴力手段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崇尚印度传统文明,反对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倒退。 (三)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1.主要功绩 (1)领导独立运动:召开国民议会,当选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领导人民击败希腊的武装入侵;签订《洛桑和约》,使土耳其的独立和基本主权得到承认。 (2)领导现代化改革: 内容 措施 国家 政体 废除素丹和哈里发,变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为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社会 习俗 改革服饰,废除多妻制和休妻行为,建立男女平等的结婚与离婚制度 文化 教育 废止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关闭教会学校,全国的教育机构隶属国家 法律 改革 废除伊斯兰教法,采用瑞士民法、意大利模式的刑法和以德国、意大利为榜样的商法 经济 方面 以苏俄为师,推行国家主义,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将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 2.评价:是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是新土耳其的伟大缔造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1.理论贡献 (1)青年时代汲取了人类优秀理论与文明成果,在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晚年致力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研究,1867年秋,《资本论》出版,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 2.革命实践 (1)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第二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2)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他回国创办《新莱茵报》;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是协会的领袖和灵魂。 (3)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写了《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系统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4)编写《资本论》。 (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1.理论研究 (1)1844年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二年春完成。真实地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指出了摆脱这种状况的出路。 (2)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在理论上全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3)对于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深入研究的探讨。 2.革命实践:在恩格斯的指导和帮助下,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会上成立第二国际,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1.主要活动 (1)建党工作: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 (2)领导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4)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评价 (1)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 (2)为俄国、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四)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主要活动 (1)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中共一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领导长征;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亲赴重庆谈判;领导三大战役;建立新中国。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晚年错误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2.评价 (1)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毫无争议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主要活动 (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2)“文化大革命”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5)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6)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评价: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六)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1.胸怀宽广、志向高远,以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为己任。 2.勤奋好学、积极探索,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3.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结合实践不断检验、完善和更新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不盲从迷信权威和经验。 1.(2016·昆明质检)材料 1858年7月10日在芝加哥——北方废奴主义的大本营,林肯发表演讲:让我们抛弃不同人种之说,不同种族之说,某种族应为低级故而必须置于一种低级地位,诸如此类的无稽之谈。让我们抛弃所有这一类的东西,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团结如一人,直到我们能够再一次站起来宣布,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两个月后的9月18日,在南方查尔斯顿——蓄奴主义的大本营,林肯发表演说:我必须说,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以任何方式实行白人和黑人种族的社会及政治平等: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让黑人也有选举权,也能当陪审员,也能担任公职,也能和白人通婚。 ——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 (1)根据材料,概括林肯对种族问题的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不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当选总统后做出的选择,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7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让我们抛弃不同人种之说,不同种族之说……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让黑人也有选举权,也能当陪审员,也能担任公职,也能和白人通婚”得出两种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芝加哥——北方废奴主义的大本营”“在南方查尔斯顿——蓄奴主义的大本营,林肯发表演说”得出林肯针对南北方不同选民发表言论;南北方因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激化。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林肯领导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1)观点:种族平等;不反对种族歧视。 原因:南北方因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激化;林肯针对南北方不同选民发表言论。 (2)选择:努力实践种族平等的主张。 史实:他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 2.(2017·梅州质检)材料 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9分) 解析:第(1)问,可以从法国、欧洲和世界三个角度考虑戴高乐主义出台的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第二段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1)背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2)贡献: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3.材料一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留居欧洲,希望能寻找到一种在中国政治革命成功后,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改造方案,以防止社会革命在中国重演。孙中山接受了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和限制私人土地权益的思想。孙中山试图以此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缓解社会的阶层矛盾。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在孙中山的力主下,“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成为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要学习俄国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二是认为在当时的革命情形下还不能马上实行耕者有其田,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会起来反抗的。就是我们革命一时成功,将来那些小地主,还免不了再来革命”。三是认为要对农民宣传土地政策,启发农民的觉悟,使农民都能够联络起来,有很好的团体。四是主张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联络全体的农民同政府合作,慢慢协商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土地矛盾,“使农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损失”。 ——摘编自蒋阳兵《试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形成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句话分层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接受了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和限制私人土地权益的思想”“要学习俄国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分析概括;根据材料“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1924年1月”孙中山前后思想主张发生变化,受到了不同时期革命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孙中山土地思想形成,根本上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的。 答案:(1)主张:辛亥革命时期:反对贫富分化;提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重视解决中国农民贫困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 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对进行土地革命;渐进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主张由政府实行和平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主张宣传并启发农民觉悟。 (2)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苏俄的影响;进行民主革命的需要。 4.材料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黄炎培作为民盟9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参加了施政纲领组的讨论。他主张将施政纲领称为和平建国纲领,并批驳了国民党有人把政协会议说成“分赃会议”的谬论。政协会议后,黄炎培往来沪宁间,协助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维护政协五项协议,抵制国民党一党召集非法国民大会。1948年,黄炎培亦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年底,中共中央邀请他赴解放区共筹新政协会议。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主要政治活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政治活动。(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46年1月10日 至31日,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协助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维护政协五项协议,抵制国民党一党召集非法国民大会”“出席新政协筹备会”等内容归纳。第(2)问,根据他参加和活动一一叙述即可,参加政协可知他反对独裁;致力于国共和谈,可知其追求国家和平的爱国之情;参加新政协既可为新中国贡献力量,也为其它民主人士作榜样,有利于迅速团结各民主党派等。 答案:(1)活动:出席旧政协;协助国共和谈;拒绝参加非法国民大会;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言之成理即可) (2)评述:反对独裁;积极参与谋求国家和平的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新政协,对民主人士起了号召作用;献计献策,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言之成理即可) 高考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命题特征分析 2012全国卷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1829年、1838年) 认识类、措施类、评价类 晚清,道光帝、禁烟政策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 (3)从时间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为主。从内容看,主要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 (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2013全国卷Ⅰ 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背景类、作用类 唐代,韩愈、古文运动 2013全国卷Ⅱ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评价类、原因类、 目的类 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2014全国卷Ⅰ 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原因类 宋代,包拯(包青天) 2014全国卷Ⅱ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措施类、评价类 晚清,光绪帝、戊戌变法 2015全国卷Ⅰ 《元史》等 原因类、 作用(意义)类 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 2015全国卷Ⅱ 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背景类、措施类、 评述类 近代,德国、俾斯麦、《非常法》 2016全国甲卷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特点类、背景类 清代,郑板桥、艺术风格 2016全国乙卷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背景类、评述类 唐朝,高仙芝、功过 2016全国丙卷 周天度《蔡元培传》 原因类、评价类 民国初年,蔡元培、北大校务改革 从人物的成就角度考查对古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例1] (2016·全国甲卷)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从社会变革角度考查对近代杰出人物的评价 [例2] (2016·全国丙卷)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近代世界杰出人物 [例3] (2015·全国卷Ⅱ)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并联系德国政体的特点概括。第(2)问,“基本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等信息概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上述政策进行评析。 [答案]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 1.历史的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的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的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2.英雄与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 “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五、人物评价的一般格式(历史人物小论文) 1.属性:确定人物身份。 2.事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迹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逐条叙述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 3.影响:分析该人物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4.结论:全面总结,得出启示。 六、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 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等。 1.(2017·淄博诊断)材料一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摘自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材料二 不拘资历,不问门第,锐意选拔人才;任何人可以推荐人,自己也可以推荐自己;经过考试,有才者立即录用,不合格者立即罢免。 ——摘编自郭沫若《我怎样写武则天》 材料三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她是把唐朝国势推向极盛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武则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晚年时期,她逐渐走向奢侈腐化,大修宫殿、佛寺,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大肆罗织株连,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尽管如此,同她主要的治绩相比,还是功大于过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骆宾王、郭沫若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对武则天的看法。(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骆宾王抨击武则天,郭沫若赞赏武则天。 第二小问,骆宾王以维护李唐为出发点,对武氏进行道德的批判,为徐敬业讨武作舆论准备;郭沫若更多是用人角度,给与肯定。第(2)问,概括表明材料三的观点:认为武则天功大于过。体现了唯物史观,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 答案:(1)态度:骆宾王:抨击;郭沫若:赞赏。 原因:骆宾王:从道德的角度抨击武则天,为徐敬业讨武作舆论准备。 郭沫若:从用人的角度评价武则天,肯定武则天的政绩,纠正男尊女卑思想影响下对武则天的故意贬低。 (2)看法:材料三认为武则天功大于过。体现了唯物史观,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坚持对人民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这一标准。 2.(2017·淮南模拟)材料一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技思想家之一。《宋史》卷331《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嘉祐八年(1063),沈括登进士第。熙宁二年(1069)二月,沈括因支持变法而被任命为删定三司条例官。熙宁六年(1073)奉诏提举司天监,从此开始了他投身于振兴宋代科技事业的人生历程。晚年退隐润州梦溪因而著《梦溪笔谈》一书。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纲要》 材料二 为了确定极星的位置,他(沈括)曾连续三个月进行测量,才得到极星离开北极三度有余的结论;为了验证“虹能入溪涧饮水”的问题,曾“与同职扣涧观之”,并进而发现“自西望东则见,立润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此外如关于凹、凸面镜的成像特点的认识,关于指南针装置方式的认识,关于月亮盈亏现象的认识等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经反复思索,研究后仍无法解决的,他就只是如实记录,并说明不知其中道理的症结所在,而决不故弄玄虚,妄下断语。例如,在记述磁针有指南、也有指北的现象后,说“理应有异,来深考耳”。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沈括的人生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沈括的科学精神。(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四句话分层概括其历程。第(2)问,根据材料二“曾连续三个月进行测量”“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得出重视对事物的观察和科学实验,力图从中发现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根据材料二“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经反复思索,研究后仍无法解决的,他就只是如实记录,并说明不知其中道理的症结所在,而决不故弄玄虚,妄下断语”得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答案:(1)历程: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支持王安石变法,担当要职;投身科技事业,编著《梦溪笔谈》。 (2)精神:重视对事物的观察和科学实验,力图从中发现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3.(2017·芜湖质检)材料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年),曾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军事务委员会主席、总统军事顾问。他在1890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首次提出“海权”的概念,并发展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他认为海权是一个整体:“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须的;海运是用来进行不断交换的;殖民地是促进和扩大海运活动,并通过不断增加安全据点来保护海运”。“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 这一观点促使美国在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建造大量战舰,并将这些战舰派往世界各地,接下来便开凿和控制了巴拿马运河,使美国跻身海军大国行列。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马汉的理论成为最强力的理由。德皇威廉二世也说自己爱啃马汉上校的书,德国每艘舰艇上都有这本书…… ——摘编自熊显华编译《大国海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海权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根本目的。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汉海权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须的;海运是用来进行不断交换的;殖民地是促进和扩大海运活动,并通过不断增加安全据点来保护海运”归纳其背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这一观点促使美国在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建造大量战舰,并将这些战舰派往世界各地,接下来便开凿和控制了巴拿马运河,使美国跻身海军大国行列”并结合所学,归纳其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中第二段话的三句话分层概括即可。 答案:(1)背景: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目的: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2)影响:促进美国大力发展海军;推动列强间海军军备竞赛;加剧全球争夺,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客观上加重落后国家或民族的灾难。 4.(2017·德州模拟)材料 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在罗马学习法律,并加入耶稣会。万历十年(1582年)来到广东肇庆传教。1583年,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他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他在广东端州、韶州先后滞留15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乃至过目不忘,令士子们大为惊讶,称他为“西儒利氏”。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年1月24日)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时钟)、《坤舆万国全图》送给明神宗……其教徒队伍迅速扩大,1603年500人,1608年2 000人,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钧、翟太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传教的历史贡献。(6分) 解析:第(1)问,根据“加入耶稣会”得出宗教改革的影响;根据“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得出传教与儒学相结合;根据“埋首钻研儒家经典,乃至过目不忘”得出利玛窦聪颖好学;根据“在士大夫怂恿下”得出士大夫的支持;根据“把……自鸣钟(时钟)、《坤舆万国全图》送给明神宗”得出传教与传播西方科技相结合。 第(2)问,结合所学从传播西方文化、促进东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传教与儒学相结合;士大夫的支持;利玛窦聪颖好学;传教与传播西方科技相结合。 (2)贡献:传播了西方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5.(2017·九江模拟)材料一 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复只会拖累国家财政,并且有伤与俄国人的“和气”。左宗棠力争: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并且不收复新疆,将使国家军事安全严重受损,还容易纵容外国人得寸进尺!终于清廷让他统兵出征,他命人抬棺行军,以示死战决心。 ——摘自网易:收复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将军左宗棠 材料二 “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 材料三 1881年,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为了加强海防,他在任内多次赴上海巡视。有一次,他带兵持械乘轿去上海租界巡视。起初,外国巡捕以无照会持械为由,加以阻拦。左宗棠大怒,义正词严地声明:“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界耳,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地,何照会之有?”他命令亲兵“枪实弹,刀出鞘而行。”结果,“西人除道,换升中国龙旗,声炮十三响,观者如堵,诧为从来未有之事。” ——摘自人民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为什么历史青睐左宗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历史人物左宗棠的多面性。(9分) 解析:第(1)问第一问,可由材料一“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说明新疆的战略意义,由材料一“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左宗棠力争”等说明左宗棠的大力争取朝廷的支持,由材料一“抬棺行军,以示死战决心”表达了视死如归的精神来激励士气等内容,同时也可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对此说明。第(2)问,需用不同历史角度的史实来说明,如封建官僚、洋务派、爱国英雄等角度。 答案:(1)原因:①充分认识到新疆的战略意义(资源宝库,边防要冲)。 ②与李鸿章据理力争,说服朝廷,从而在政治上得到国家的支持。 ③亲自出征,抬棺行军,彰显个人意志,激励将士士气。 ④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爱国精神。 ⑤超群的军事谋略与外交智慧等。(答出三点即可) (2)评述:①封建官僚与将领: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派:创办福州船政局,建设海军。 ③爱国者:率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陈独秀悼念蔡元培写道:“一般地说来,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无不可的老好人;然而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地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点。” 材料二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以上摘编自《角色·十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材料一、二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价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蔡元培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社会实践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然而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地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注重的是蔡元培的个人品格,材料二中主要讲述的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时“兼容并包”,倡导思想自由。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认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二提出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答案:(1)不同:材料一着重个人品格,认为蔡元培性格温和又坚持原则;材料二着重社会行动,认为蔡元培在北大兼容并蓄,推动了思想自由。(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2)特征: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又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