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兰州一中2019—2020—1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 ‎1.《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表明当时 A. 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 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 C. 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 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代由于没有确立起完善的嫡长子继承制,故出现了众多王位争夺的事件,出现了“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表明当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尚未完全确立,B项符合题意;此时王位世袭制仍然存在,A项错误;材料同分封制无关,C项错误;郡县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D项错误。故选B。‎ ‎2.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 (  )‎ A. 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 B. 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 C.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 各自为政,分段治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治理黄河工程浩大,时间很长,只有实现统一,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才有可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故C项正确;当时正值各诸侯争霸之际,各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分段治理没有可能,故D错误;当时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国相互攻伐,战争不断,AB根本不可能实现,排除AB;‎ ‎3.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 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 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答案】B ‎【解析】‎ 三段材料内容都提到了“郡、县”,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故B正确;材料一与材料二并未涉及诸侯争霸与兼并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大宗、小宗的关系变化,不能说明宗法制的瓦解,故C错误;当时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指大国改革变法,分封制瓦解,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材料并未反映这一信息,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郡……县”,学生可以从表格内容的关键词出发,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B.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C.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 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是为削弱相权而加强君权,故D正确;丞相制度到明朝时期才结束,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处理的是皇帝与中央官员的关系,故B项错误;加速西汉灭亡原因是西汉后期的腐朽、农民起义等,不是中外朝制度,故C项错误。‎ ‎5.‎ 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对地方加强控制,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选项正确;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也是为了现固统治不属于根本目的,故A错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错误;国家机器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核心信息,即“对皇帝一人负责”,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再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概念的解读,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学生需要认识到缓和社会矛盾和保障国家机器运转都不是根本目的。‎ ‎6.《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A. 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 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 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 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中可以看出,韩非子认为国君应该从基层选拔官吏,根据功劳来决定官员的爵位,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韩非的选官标准,排除;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时代发展、人才选用的变化,材料只反映了此时的选拔标准,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 ‎7.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 B. 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 C. 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 D. 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中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知,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了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的衰落的趋势,中央权力越来越向皇帝集中,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而是强调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等级制度的信息,而是强调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集权走向顶峰的标志,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 ‎8.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 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C. 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掌权的宦官”本质上是代表皇权,“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正确;中央集权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而材料中“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表明是中央政府内部,A与中央集权概念混淆,排除;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形成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职权,与材料中“唐朝时,掌权的宦官”不符,故B错误;宰相成为宦官成为附庸,与材料中“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不符,故C错误。‎ ‎9.《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A. 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 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C. 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 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0.雍正帝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军机事务,五年后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1738年乾隆帝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A. 军机处逐渐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 政治决策具有一定随意性 C. 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工具 D. 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 题干说到军机处成立之后的演变,这之间包括了军机处的裁撤和重设,还有给军机处设置协助官员,这一切都是皇权专制的需要,故选C;AB说法不符合史实,军机处属于中央中枢机构变化,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11.“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可知,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受到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中提到影响制度差异的不仅仅是地理条件,还有历史条件,从根源上来说是经济差异导致中西制度差异,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D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 ‎12.古希腊哲学家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有四位同学对此做了不同的解释,你认为其中有错误的是 A. 城邦是指公民集团 B. 公民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C. 公民的公众形象代表他所在的城邦 D. 这里的“人”指城邦中的男子 ‎【答案】D ‎【解析】‎ ‎“人是城邦的动物。”中的“人”指希腊城邦中的公民,而公民是指希腊城邦中本邦的成年男子,不包括外邦移民、妇女和奴隶,所以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3.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中这样分析古希腊宗教:“每种手艺、职业和艺术都有它们的神性,或者更妥切地说,有它们的守护神……其数目之繁多,几可与地上人类相匹。”“每一个城邦都有它的万神殿。”古希腊宗教的这一特点 A. 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平等精神的形成发展 B. 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古希腊文明 C. 必然会推动古希腊建立大一统专制政权 D. 有利于古希腊妇女参政议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每种手艺、职业和艺术都有它们的神性….每一个城邦都有它的万神殿”可见古代希腊宗教没有绝对的权威,有利于推动民主平等意识的形成,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提供条件,而出现非大一统专制局面,故A项正确,C项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题干与古代希腊妇女权利实现无关,排除。‎ ‎14.关于下图漫画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 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B. 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体现小国寡民、轮番而治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漫画没有反映排除妇女和外邦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漫画中没有关于对奴隶剥削和压迫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陶片放逐”“抓阄选官”可以看出,雅典居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不涉及集体执政、轮番而治、抽签选举的问题,但其中隐藏着滥用国家权力的可能性,故C项正确;漫画本身没有体现小国寡民的特征,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①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所有合扶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 ‎②轮番而治。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 ‎15.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政治家 主要内容 主要原则 A 梭伦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主权 B 克利斯提尼 实行“陶片放逐法”‎ 司法独立 C 克利斯提尼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轮番而治 D 伯利克里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 民主监督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指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因此不是追求司法公正,故B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均能参与城邦政治,体现人民主权,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A;克里斯提尼时期设立五百人议事会,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抽签选举产生,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C;伯利克里时代,陪审法庭是雅典城邦法律的捍卫者、民主政治的保障,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体现了民主监督的特点,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分两步:一是明确区分“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人改革的内容,二是紧抓设问要求“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6.伯利克里曾在一篇演说中讲到:“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这说明当时的雅典社会 A. 人才选拔不注重阶级地位 B. 贫富差距非常明显 C. 对公职人员考核非常严苛 D. 贵族权益遭到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当时的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与公职,题目中侧重在“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说明雅典人才选拔不注重阶级地位,故A正确;材料反映雅典人才选拔不注重阶级出身,无法体现贫富差距非常明显,排除B;材料反映雅典人才选拔不注重阶级出身,没有涉及到公职人员的考核问题,排除C;材料反映雅典人才选拔不注重阶级出身,得不出贵族权益遭到削弱的结论,排除D。‎ ‎17.公元前3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该规定 A.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 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排除B;材料涉及到奴隶或牲畜、物品属于私有财产,说明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而这种基于公民个人的纠纷又属于民事行为,不属于商业交易,排除D,选C。‎ ‎18.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维护广大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受到的惩罚重,而打断“奴隶”的骨头受到惩罚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故A项排除;打断”自由人”和“奴隶“骨头,会受到不同的惩罚,‎ 故B项错误;D项错误,法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点睛:古罗马的法制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法制并不能完全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立法原则。而是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为出发点。‎ ‎19. 1701年英国嗣位法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是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这反映了( )‎ A. 议会进一步抑制王权 B. 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 C. 国王权力得到了加强 D. 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掌握了实权,材料中嗣位法是由议会制定的,其中的规定认为法官任免由议会决定,定罪等也是由法官决定,说明议会权利大于王权,故答案选A。B题干没有体现;国王权力遭到削弱,排除C;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于18世纪中期,排除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与王权的关系 ‎【名师点睛】近代英国代议制形成、发展过程体现的特点有哪些?‎ ‎(1)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法律形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如1688年的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等。‎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步完善,体现了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如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等。‎ ‎20. 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质上说明 A. 这次革命只改变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其本质没变 B. 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未发生变化,而议会地位有变化 C. 革命之后国王与议会共同掌权,两者关系平等 D.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位置,且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其目的在于限制国王权力,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因此革命前后议会和国王的位置不仅互换了位置,还发生了根本变化。故选D项。ABC项叙述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1. 《美国宪政历程》载:美国自立宪以来,先后经历了南北战争、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水门事件等重大危机,但却没有因此出现独裁和专制暴政。据此分析,没有“出现独裁和专制暴政”主要取决于( )‎ A. 两党轮番执政 B. 总统政治素质高 C. 全国人民监督 D. 分权制衡的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分权制衡原则,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集中,从而使美国没有“出现独裁和专制暴政”。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的原则 ‎22.光荣革命时期,英国国王与议会达成“革命协定”:议会答应给威廉提供一笔稳定的税收支持他对法国的战争;威廉授予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无权解散议会;君主提出要求,下议院批准(或不批准),上议院表决通过(或不通过)。据此可知,“革命协定”‎ A.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最早落实三权分立的理论 C. 旨在实现国王和议会的相互制衡 D. 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威廉授予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无权解散议会;君主提出要求,下议院批准(或不批准),上议院表决通过(或不通过)”可知,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这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故D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B;资产阶级发动光荣革命的目的是限制王权,而不是实现国王和议会的相互制衡,排除C。‎ ‎23.下列《1787年美国宪法》的条文中明显体现“制衡”原则的是 A. 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B. 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C.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D. 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答案】D ‎【解析】‎ 国会掌握立法权,并不能明显体现与其它机构“制衡”原则,故A错误;总统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与“制衡”原则无关,故B错误;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也未体现与其它机构“制衡”原则,故C错误;总统与国会之间制衡,符合题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明显体现“制衡”原则,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三权分立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4.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规定有(  )‎ ‎①三权分立的原则 ②总统对议会负责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④总统选举制度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题干“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是指对总统权力的制约,结合1787年美国宪法的知识可知,对总统权力制约的表现有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选举制度,①④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是相互独立的,故②错误。美国没有实行责任内阁制,故③错误。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结合1787年美国宪法的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5.《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中写道:“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材料表明制定此宪法是为了 A. 防止因权力集中而造成腐败 B. 纠正邦联体制的弊端 C. 保障美国的国家安全 D. 顺应世界民主化的潮流 ‎【答案】B ‎【解析】‎ ‎“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说明宪法制定目的是纠正邦联体制的弊端,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待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待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回答,梭伦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具有“政治革命”性质的措施,并分析梭伦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影响。‎ ‎【答案】(1)权利: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法律维权。‎ 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 ‎(2)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建立财产等级制度。原因: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 ‎(3)激发并保障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增强了公民意识;维护了城邦安全与繁荣。‎ ‎【解析】‎ ‎【详解】‎ ‎(1)权利:根据关键信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归纳概括;特点:根据“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结合所学,概括得出:人民主权、直接民主。(2)措施:根据“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并结合梭伦改革内容分析总结;原因: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3)根据“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并结合所学,可从激发并保障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增强了公民意识、维护了城邦安全与繁荣等方面分析总结。‎ ‎27.阅读下列材料:‎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 材料一 1628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历史传统……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根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1787年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中是如何体现“妥协和转化贯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观点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87年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集团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答案】(1)妥协:①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这种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的方式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达成妥协;②通过《权利法案》,既保留了君主,又确立了议会主权。‎ 转化:英国由封建专制转化为近代民主政治(或君主立宪制)。‎ ‎(2)表现: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②大州和小州之间;③南方和北方之间;④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原则: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②分权与制衡。‎ ‎【解析】‎ ‎【详解】(1)妥协根据材料一“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结合所学从光荣革命及《权利法案》颁布的特点及意义进行分析;转化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由封建专制转化为近代民主政治。‎ ‎(2)一问根据材料二“787年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结合所学从大小州、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平衡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体现了联邦制原则与分权与制衡原则。‎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