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 第二次阶段检测 高二历史试卷 ‎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明代赵遂认为:“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诈,谓非封建之弊乎?”作者认为“周衰”的主要原因是 A.人心离散天下大乱 B.分封割据上下失序 C.封建集权国家动荡 D.天子昏庸欺诈渐起 ‎2.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该材料反映了 ‎①世官制开始于西周,结束于秦王朝 ②西周开始实行家国合一的政治体制 ‎③西周分封制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结合 ④执政集团权力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4.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周本蕞尔小邦,但却征服、占领和驯服了一个比它大很多的国家,继承和超越了商代和夏代。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兴灭国,继绝世”,如封神农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虞舜之后于陈,封成汤之后于宋。以下分封与材料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A.封周公子于鲁 B.封功臣姜尚于齐 C.封成王弟于晋 D.封夏禹之后于杞 ‎6.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候国数目减少;‎ ‎③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7.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 ‎ ‎ 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 ‎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9.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社会稳定军事人员缩减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D.皇帝兼任太尉以掌军权 ‎1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至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绩效”指郡县制 A.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D.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 A.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 B.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C.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3.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14.美国历史学家顾立雅在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文明时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据此推断,顾立雅会高度评价 A.指南针 B.皇帝制度 C.科举制 D.郡县制度 ‎15.有学者认为,元代欠缺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宋朝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制反动,二是征敛赋税。以下可作为其论据的选项是 A.罢除丞相职位,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 B.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各地邢狱 C.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省官互迁 D.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16.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17.对比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办事程序,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内阁办事程序 通政司——奏折至内阁——内阁票拟——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军机处办事程序 从奏事处拿到官员奏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览——军机大臣向皇帝请旨——军机处拟好谕旨——再由军机大臣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A.内阁的办事流程更精简 B.军机处有很强的保密性 C.内阁能有效地牵制皇权 D.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加强 ‎18.清初,官员奏本经过内阁票拟才送到皇帝手中。康熙推行奏折制。凡有奏折权的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具奏时,派人直接送达御前,皇帝览阅批示后,又派专人将折匣送回。奏折制的实行 A.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调整 B.创造了一种全新奏事机制 C.大幅度减轻了皇帝的负担 D.彻底架空了内阁的票拟权 ‎19.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A.职权范围不断扩大 B.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C.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D.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2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1.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是伯利克里的老师兼密友,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而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后在伯利克里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这主要说明当时 A.伯利克里认为人情高于法制 B.雅典民主制度剥夺了公民权利 C.雅典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22.‎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A.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 B.宣扬公民平等参政 C.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 D.直接民主弊端明显 ‎23.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势。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B.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D.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24.英国近代法学家梅因指出“在(希腊)早期共和政治中,所有公民都认为,凡是他们作为其成员之一的集团,都是建筑于共同血统上的。”其意在强调,古希腊城邦共和具有 A.排他性 B.自治性 C.民主性 D.开创性 ‎25.苏格拉底指出,“如果不被他们认为是行家的人想要提出建议,那么无论他多么英俊和富有,或者他的出身有多么高贵,其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员会纷纷对他嗤之以鼻。”这番话表明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A.保障了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B.适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需要 C.实际上仍然是少数人专制独裁 D.导致外行治国具有明显缺陷 ‎26.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 内容 出处 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 ‎《十二铜表法》‎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子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 ‎《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 A.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 B.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 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7.‎ 有学者指出:罗马法从重形式主义的市民法(共和国时期的适用于本国公民的法律)发展到不重形式主义的万民法(适用于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最后发展到用万民法统一了市民法,并最终摆脱了形式主义的羁绊。这表明罗马法 A.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 B.根据现实的需要而不断改变 C.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忽视了诉讼程序和审判形式 ‎28.罗马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5尺以便于通行和犁地;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的宽度,直向为8尺,拐弯处为16尺;建筑物的周围应留2.5尺宽的空地以利通行。这说明罗马法 A.重视维护财产私有 B.体系完备,易于推行 C.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9.《罗马法史》记载:“《十二表法》中包含一些以和异邦人的复杂关系为前提条件的规范,比如涉及‘要式买卖’,意思是说,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这反映了《十二表法》‎ A.只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 B.不保护异邦人权利 C.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 D.调节帝国经济纠纷 ‎30.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材料表明 A.执政官就是法律,法律就是执政官 B.法律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D.执政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为必答题。第31题11分,第32题12分,第33题6分,第34题11分。)‎ ‎ 31.(11分)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不得照抄原文)(3分)‎ ‎32.(12分)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宰相人数大大增加。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7分)‎ ‎3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人数约为40万,而享有公民权的只有4.2万,只占总人数的1/10左右。并非生活在雅典城郑的所有人都被当人看,占雅典人口1/3以上的奴隶被看做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可以自由买卖,也并非是所有被当人看待的都可以成为雅典公民,外郑人不享有公民权,占成年人口一半以上的妇女也不享有公民权,更谈不上参加城郑的政治活动。同时,其“公民权”的实现也受到了财产的限制,比如梭伦改革中将公民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分别赋予每个等级的公民不同的权利。‎ ‎——摘编自李洪军《民主自由人权的历史与现实》‎ 请 回答:根据材料概括雅典公民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的影响。‎ ‎ (6分)‎ ‎34.(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考试规则还不太严密,考试前,考生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影响考试结果,官员争取公荐、行卷,都不算邪门歪道。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考试程序的严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科举的功能不仅限于选拔官吏,而是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规定乡、会试停止八文,改用策、论、表、判。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八股取士和应试,因此举遭到了很大阻力。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并分析其社会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对八股文取士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评分参考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2.c 3.A 4.B 5.D 6.A 7.C 8.C 9.C 10.C 11.C ‎12.B 13.D 14.C 15.C 16.B 17.D 18.A 19.C 20.C 21.D 22.A 23.A 24.A 25.D 26.B 27.B 28.C 29.C 30.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为必答题。第31题11分,第32题12分,第33题6分,第34题11分。)‎ ‎31.(11分)(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5分)‎ 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3分)‎ ‎(2)观点:中国自秦以后是“士人政府”。论据:君臣各掌其权,百官有职有权,君主不控制选官权。(3分)‎ ‎32.(12分)(1)职能: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变化: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5分)‎ ‎(2)原因:用兵西北,军事需要;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 职能:讨论国是;提出建议;起草谕旨(跪受笔录)(7分)‎ ‎ 33.(6分)特点:少数人享有公民权;公民权的获得有限制条件。‎ 影响:贵族的特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平民获得了相应的权力,但公民权的实现仍有很大的财产限制,贵族仍处于主导地位等。‎ ‎ 34.(11分)(1)表现:对考试过程严加控制(答严禁“行卷”“公荐”也可酌情给分);考试的操作程序更严密(答“别头试”“糊名”“誊录”也可酌情给分)。(2分)‎ 社会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造就了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5分)‎ ‎(2)态度变化:从停止八股到恢复八股。‎ 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传统影响力;八股取士具有标准化评卷的客观性.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程序公正:推行文化专制,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4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