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2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真题速递 1.(2019.4·浙江高考·14)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答案】A 【解析】根据报影“本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平为北京’”,新中国定都于北京,故选A项;材料与北京市人大、政协无关,且根据所学,1954年全国范围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排除B项;同理,且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月1日前,排除C项;根据报影“已于九月二十八日通知直属各单位……自十月一日起实行……务必如期实行”,实行日期为十月一日,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可知为多党合作,统一战线思想。《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故①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故②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民主协商的制度,故③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19·北京高考·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排除D项。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 3.“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的曲折发展。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5.“一国两制”的理论内涵与在港澳台问题上实践。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和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4)实施 (5)意义 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 (1)背景 (2)危害 2.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制走向健全 ①措施 ②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过程 (3)内涵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①条件 ②过程 ③意义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考点精讲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大特点 (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典例1、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答题技巧] 明立意,从人民代表大会创立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清误区, 本题属于历史情境型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时间记忆错误,易错选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 典例2、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易混提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形式和核心运行机制。在当今世界政治体系中具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政党 地位 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政党 关系 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合作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基础 合作 方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典例.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B 【解析】1949年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全国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故B项正确;政协成为政治协商的机构,故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 [思维拓展]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 (1)从产生的条件看,当时全国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召开全国人大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尚不具备。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制定临时宪法。 (2)从《共同纲领》的内容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从作用看,《共同纲领》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临时性。为1954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考点精练 1.(2019·重庆调研)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A 【解析】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故A项正确。 2.(2018·四川绵阳诊断)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答案】A 【解析】 《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A项正确。 3.(2019·吉林长春模拟)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答案】A 【解析】《临时约法》颁布时,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内容无法得到落实;《共同纲领》颁布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 4.(2019·天津滨海七校联考)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己选举基层领导的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中共群众路线和民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故B项正确。 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1.港澳回归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意义 有利条件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发展,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④两个《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 历史意义 ①解决了中国对港澳的主权问题 ②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澳门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贡献 ③ 是中国政府“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典例1.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答案】C 【解析】“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是在9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于70年代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香港回归结果的认识,没有涉及政策问题,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的“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客观上说明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这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践,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对香港发展前途的认知变化,故D项错误。 【构图解史】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2.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 ③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 (2)有利因素 ①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③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④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⑤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 ⑥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 典例1、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 )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一国两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海峡两岸达成”,指代大陆与台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属于两岸达成的经贸往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的态度,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这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大战略举措。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该法仅适用于台湾问题。 典例2.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材料说明( ) A.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 B.“九二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 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 D.“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 【答案】C 【解析】根据“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可知,大多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和平发展,说明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故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九二共识”,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知识拓展]九二共识 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了著名的“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高层接触对话和平等协商的先河。会议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精髓是“求同存异”。 考点精练 1.(2018·河南漯河模拟)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都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主张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可见美国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2.(2019·湖北武汉模拟)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它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 B.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C.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 D.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答案】D 【解析】“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知其强调香港基本法的权力来源,重申国家对其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 3.(2019·广东顺德高三调研)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B.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D.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答案】A 【解析】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并非材料中的“1963年”,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4. (2019·陕西师大附中模拟)国台办在评价蔡英文“5.20”就职演说时指出,由于“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因此蔡英文的演说“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 ) A.尽早实现两岸“三通”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实现和平统一的共识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 【答案】B 【解析】 海峡两岸早在2008年就实现了“三通”,故A项错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正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和关键,故B项正确;“九二共识”并没有涉及统一方式问题,故C项错误;蔡英文代表的是民进党,故D项错误。 5.(2018·江西九江高三阶段性检测)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可能趋于黯然的两岸关系未来。这充分表明( ) A.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C.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 D.两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 【答案】C 【解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习近平、马英九……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反映了两岸在改善关系道路上成果显著,故C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