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长泰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24*2’=48’) 1.《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是月也,(天子)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於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这里的“工师”是 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 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 监督市场经营的官员 D. 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B 【解析】 百工是春秋战国时期工匠,“(天子)命工师令百工”说明“工师”是管理工匠的官员,B正确;A是百工;C不符合材料内涵,排除。D是元朝时期手工业身份。 2.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 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 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 皇帝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不仅仅是皇帝的称号,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故A正确;B是郡县制的特点;C中神秘色彩没有体现;皇帝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一部分,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故D错误。 3.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记载:“据实物为史料,今人必谓其较书籍为可信……其实亦不尽然。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作者认为 A. 实物史料比书籍史料更可信 B. 实物史料可以客观反映现实 C. 书籍史料的史料价值为最高 D. 实物史料有作伪而不可尽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之所谓古物,伪者恐亦不啻居半也”可知吕思勉强调的是实物史料有作伪的可能而不可尽信,D选项符合题意。实物史料比书籍史料更可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史料的真伪考证,A选项排除。实物史料可以客观反映现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真实的实物史料价值大于书籍史料,C选项排除。 【点睛】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实物史料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文献史料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但是史学价值要低于实物史料。 4.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 A. 秦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 B. 秦始皇喜欢游历 C. 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 D. 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 【答案】C 【解析】 “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表明秦朝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C正确;秦的治国理念是法家思想,A错误;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抓住关键信息“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分析解答。 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行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变化为下列那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 墨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大一统思想 D. 法家学说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黄老思想,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的发展,为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实施创造了条件,故选C。墨家学说是战国时期,道家学说是在西汉初年,法家学说是在战国和秦朝时期实施,故排除ABD。 6.下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生产关系 A. 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B. 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 C. 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D. 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纳粮画像砖”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所述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的场景,体现的是封建剥削,有利于增强地主阶级的实力,进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符合题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不正确;封建土地生产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画像砖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画像砖的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封建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加以作答即可,可用排除法。 7.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 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 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 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答案选B项。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本题主旨冲突,排除。 【点睛】运用表格方式创设情境的历史选择题,在具体解题中要注意从宏观角度去驾驭整体材料。 8.下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 B. 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 C. 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 D. 主体图案体现东晋书法成就 【答案】D 【解析】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东晋书法成就,D正确;根据“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可知,A项“结构形体严整”表述错误;草书便于抒情达意,《兰亭序》是行书,B错误;《兰亭序》以及“王羲之所写的‘书’字”没有楷书,C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结合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分析解答。 9.“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与材料中“贡士之法”密切相关的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军功爵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举制度。依据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的科举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察举制主要在汉代实行,唐代并未实行;B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唐朝并未实施;D选项错误,军功爵制以军功为依据授予官职,主要实行于战国时期,唐朝并未实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A. 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 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答案】B 【解析】 “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说明依靠磨面获利颇丰,体现出商品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水利失修现象,故A错误;土地兼并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家庭手工业一般指纺织业,故D错误。处理中 11.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其旨在说明 A. 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 中国经济总量居界前列 C.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 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但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故D项正确,B项排除;A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点睛:关键词是“晚清”、“小农经济”、“没有发展的增长”;从中分析出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原因。 12.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可得出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宋朝对外贸易中,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故①④正确;宋朝的市已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②错误;③项“彻底放弃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排除BCD三项。 13.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著名刻工张徒信在成都印刷整部《大藏经》,这是印刷史上早期影响较大的一部书,费工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版块达十三万之多。这说明当时 A. 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B. 雕版印刷技术水平较高 C. 活字印刷技术迅速推广 D. 彩色套印技术已经成熟 【答案】B 【解析】 依据“费工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版块达十三万之多”可知,材料“著名刻工张徒信在成都印刷整部《大藏经》”反映的是宋朝的雕版印刷术印刷水平较高,故B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发明在唐朝,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雕版印刷,排除C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14.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以限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故选C项;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将生活习俗更接近四川的汉中、安康划归陕西行省,在客观上并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和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B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与扩大国家疆域并无关系,排除D项。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联系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分析解答即可。 15.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选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来源,排除D。 16.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更加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B项正确。材料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教化功能,而是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排除C。D项错误,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与元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科举制度被废除等史实不符,排除。 17.谭嗣同称“孔教亡而三代下无可读之书矣……以冀万一有当于孔教者,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其庶几乎!其次为王船山之遗书。皆于君民之际,有隐恫焉!”谭嗣同在此赞扬两人都 A. 批判君主专制 B. 赞成民主自由 C. 主张工商皆本 D. 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作为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黄梨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王船山主张“循天下之公”,均批判君主专制,故选A;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还未有上升到民主自由的高度,排除B;C是经济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经世致用是治学思想,排除D。 18.【加试题】清代有《都门竹枝词》写到:“鼠尾钉头力不坚,竖觕(粗)横细四方肩。逢人便说欧公体,糟蹋欧公太可怜。……但将二两银交去,看戏何须问主人。谱得燕兰韵事传,年年岁岁出新编。……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閧(哄)传四喜班。”据此判断 ①京剧艺术的特点已经形成 ②徽戏进京为京剧形成助力奠基 ③戏曲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该竹枝词折射出“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京剧艺术的特点在材料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故无法判定这时候其特点已经形成,故①错误;根据所学,材料中的“四喜班”是四大徽班之一,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徽班进京给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正确;根据材料“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可以得出戏曲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故③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书法艺术如何出神入化的信息,故④错误;综合以上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19.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错误。 20.“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与其他国家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B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发动的,美俄名义上调停实际借机侵略,此次战争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题意故正确;C选项,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与英法等国无直接联系,故错误;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除此四国之外还有其它四国,且同时入侵不分先后,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21.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B. 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 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 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针对的是清政府,故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D正确;“胡虏”“外夷”指清政府,排除A;发表檄文的是太平天国,排除B;双方的分歧并不在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排除C; 22.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材料表明 A. 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 B. 民族资本涉业范围十分广泛 C. 近代广告业由此开始并发展 D. 国人饮食习惯发生深刻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 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可知西方商品面粉、火腿、奶酪、饼干等涌入上海市场,故A正确;据材料是“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 登载广告,而不是民族资本企业,B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出近代广告业是由此开始的,C错误;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洋商品涌入上海市场,因此D片面。 23.洋务派积极主张并促成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法律,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法律人才,他们创办新式的洋务学堂传授法律知识,并在开展法制教育和翻译国外法学著作中改造或创造出了“主权”、“人民权利”、“法院"等中文法律词汇。据此可知洋务派 A. 突破了“中学为体”的束缚 B. 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C. 以培养近代法制人才为根本目的 D. 促进法制教育的近代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改造或创造出了“主权”、“人民权利”、“法院"等中文法律词汇”可知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积极培养法律人才并推动中国法制教育的近代化,故D 正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进行的向西方学习器物的努力,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故A错。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开展的,并未改变阶级属性,故B错。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故C错。 24.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 A. 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B.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 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D. 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制作西服,设立制售西装的公司,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说明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变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D项中“全面西化”表述太绝对,错误。 二、材料阅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百年来,东亚始终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东亚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 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142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1514年,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摘编自(美)易劳逸《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 材料二 清初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络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贸的中国商行在广州快速增加。1757年,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则,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贸易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取代旧的体制,以上海为中心之一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 ——摘编自(美)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 材料三 20世纪最后四十年,东亚迎来了发展高峰,日本经济崛起,“亚洲四小龙”腾飞,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千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入,GDP跃居世界第二。…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政府立足亚太、面向世界,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大的影响力。 ——摘编自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东亚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东亚贸易的相似之处,并简述清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以来东亚贸易和该区域发展的认识。 【答案】(1)变化:贸易中心:贸易主战场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采购)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或中国由大量采购到大量出口;或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明显);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或由政府严格管理到允许私人贸易,或者政府的管理逐渐放松);贸易主体:欧洲商人大量出现(或西方势力相继东来;或由亚洲内部贸易为主转变为亚洲与其他洲贸易为主);大批华人移民国外(或大量中国人移居南洋)。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或西方开始早期殖民扩张);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或明朝手工业水平的提高;或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2)相似之处: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或东亚商贸圈以中国为中心【核心】;或中国人在东亚贸易圈处于优势地位);中国外贸处于顺差【出超】状态(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或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国际优势);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或中国政府推行较为严格的外贸管控措施);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或政府外贸政策都呈现出时紧时松的表现状态)。 作用: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了解】(或它是当时中国沟通西方的重要渠道,或者推动了中心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清朝贸易顺差)。 (3)认识:东亚的地位:东亚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或东亚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在东亚的地位: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或东亚商贸圈以中国为中心;或中国人在东亚贸易圈处于优势地位);东亚贸易的影响:东亚贸易推动了相关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东亚贸易加强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和交流;东亚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全球的近代化进程;应该如何做:东亚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东亚国家应该进一步提升政治互信和制度互鉴;东亚各国应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 【详解】(1)变化:据材料“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等信息可知,贸易中心在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由中国购买(采购)外国物品为主;据材料“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贫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等信息可知,贸易主战场转向太平洋;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或中国由大量采购到大量出口;或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明显);据材料“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142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可知,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据材料“……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贫易。1514年,荀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贫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等信息可知,允许私人贸易,政府的管理逐渐放松;据材料“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等信息可知,欧洲商人大量出现;据材料“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可知,大批华人移民国外(或大量中国人移居南洋)。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是新航路的开辟时期(或西方开始早期殖民扩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东来;明政府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明朝时期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如明朝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 (2)相似之处:据材料一“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贫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和材料二“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等信息可知,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或中国人在东亚贸易圈处于优势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据材料一“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142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和材料二“清初厉行海禁”可知,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或中国政府推行较为严格的外贸管控措施);据材料一“……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贫易。1514年,荀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贫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 和材料二“1683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可知,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或政府外贸政策都呈现出时紧时松的表现状态)。 作用:据所学可知,推动了中外经济交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认识:据所学可知东亚贸易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东亚商贸圈的中心;对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亚贸易加强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和交流;东亚贸易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经济的近代化进程起了促进作用。东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该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提升政治互信和制度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本题是开放性的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赞成“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 (1)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2)明朝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倡导经世致用。 (4)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5)“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运动。 示例二:赞成“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1)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时,儒家学者复兴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5)两宋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6)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19世纪末,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进行戊戌变法。 (8)儒家思想外传,成为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9)当前的“国学热”和全球孔子学院的创办,说明儒学正在复兴。 示例三:对儒学的批判或者复兴主要取决于人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立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理性扬弃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搞清楚材料的观点是什么,即由第一段材料可以得出第一种观点为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受批判的,结合古今历史史实加以回答即可,依据第二段可以得出第二种观点为儒学的复兴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结合古今历史上儒学复兴的史实加以回答。同时也可以将两段才俩结合起来得出一个更为全面的观点及对待儒学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结合所学梳理出历史上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史实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发展演变及其评价 27.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新式学校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咸丰九年,时任翰林院编修郭嵩焘奏请设立外语学院以悉夷情,到奕等上奏“统计全局”之议,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的难题,同文馆终在1861年1月准奏开办。同文馆聘请西人仅教习八旗子弟外国语言文字,“不准传教”,同时嘱汉文教习暗中稽查。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奕等人奏请同文馆在已有英、法、俄三馆之外,增设一馆,专习天文、算学,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是扩大到满汉举人,五贡生员,以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请西人教习。 ——摘编自徐旖瑶《近代中国洋务思潮论争始末——以知识精英为研究视角》 材料二 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五曰文献科,各国语言文字附焉;六曰武学科,水师附焉;七曰农学科,种植水利附焉;八曰工学科,制造格致各学附焉;九曰商学科,轮舟铁路电报附焉;十曰医学科,地产植物各化学附焉。 ——摘编自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背景并分析其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上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否定京师同文馆的理由。与同文馆相比,京师大学堂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中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1)背景:中外交往加强,急需翻译人才;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新式人才。变化:教学内容,学习外语扩充到科学与技术;教学对象:八旗子弟扩充到正途官员。 (2)理由: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进步:全面学习西学;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3)特征: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解析】 【详解】(1)背景:据材料“查与外国交涉事件”中可知,中外交往加强,据材料,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的难题,同文馆终在1861年1月准奏开办。同文馆聘请西人仅教习八旗子弟外国语言文字,同时嘱汉文教习‘不准传教’暗中稽查。”可知,急需翻译人才;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新式人才。变化:教学内容,据材料“同文馆聘请西人仅教习八旗子弟外国语言文字,……总理衙门奕等人奏请同文馆在已有英、法、俄三馆之外,增设一馆,专习天文、算学”可知,学习外语扩充到科学与技术;教学对象:据材料“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是扩大到满汉举人、五贡生员,以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请西人教习。”可知,八旗子弟扩充到正途官员。 (2)理由:据材料“即如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可知,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进步:据材料“……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等信息可知,全面学习西学;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3)特征:据所学可知,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核心是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