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 A.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 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C.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 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自耕农在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选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 2.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项错误。 3.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公行制度( ) A. 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 B. 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 C. 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D. 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反映公行制度阻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排除A;由于公行制度的严格规定,说明不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排除B;由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来看,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故选C;材料表明,公行制度是一种官营商业的形式,排除D。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这一时期的是 A. 铁犁牛耕/草市/私营纺织作坊 B. 男耕女织/盐铁官营/棉纺织业 C. 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D. 精耕细作/重农抑商/丝绸外贸 【答案】C 【解析】 【详解】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私营纺织作坊出现于唐朝,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出现在汉武帝时,棉纺织业出现在宋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正确;丝绸外贸是在汉代出现,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点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常常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对“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重视.例如联系每年的一号文件,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等等。 5.十五、十六世纪,人类历史逐渐转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新名词。以下各组词语中符合这一时期特征的是 A. 萌芽、“寻金热”、地理大发现 B. 资本主义、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C. 黄金、宗教改革、理性主义 D. 商业革命、新航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消息的能力,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解题要抓住的关键信息是“十五、十六世纪”、“特征”。萌芽、“寻金热”、地理大发现都符合题干的条件,故A正确。B中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故排除;C中的黄金不是该时期所独有的,故排除;D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消息的能力,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解题要抓住的关键信息是“十五、十六世纪”、“特征”。萌芽、“寻金热”、地理大发现等关键信息。 6.1871年4-5月的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这些措施有利于 A.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 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支持 C. 维护劳动者利益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答案】C 【解析】 “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维护了工人、贫困的劳动者的利益,故C正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指废除国家机关、军队、警察,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支持,B错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政府,进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 7.美国新总统奥巴马话一向比较严谨。但他在2009年2月24日国会演讲中却出现一项失误,将世界上最早发明汽车的人国籍说错了。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世界上最早的汽车发明者是 A. 美国人 B. 英国人 C. 德国人 D. 法国人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卡尔·本茨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汽车,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故答案选C。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 8.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英法工人实际工资增长情况,在此期间工人工资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00年)(1900年=10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大不列颠 57 64 70 81 90 0 法国 59.5 63 69 74.5 89.5 100 A. 生产力的大幅度增长 B. 巨大海外投资所带来的利润 C. 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取得的成果 D. 通货膨胀,滥发货币带来后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及材料可知,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在1850—1900年,主要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大幅度增长,故工人工资增长,选项A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海外投资情况,选项B排除;选项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以下哪些言论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 ①“市井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②“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③“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乱” ④“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③是反对发展工矿业的主张,④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思想,均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①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②反映的是工商皆本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含有②的A项和说法不全面的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0.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鲁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A. 具有发展海洋贸易的有利条件 B. 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客观条件 C. 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 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根据“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鲁地是‘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分析,表明齐鲁地区桑麻种植比较普遍,由此具备了发展手工纺织业的客观条件,故选项B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A项不符合鲁地的特征,可排除;材料中未提及政府政策,选项C可排除;选项D不符合材料内容,题干未体现,排除。 11.下图(清代庙会)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源于六朝民间集市——草市 B. 集宗教、商业、娱乐于一体 C. 民间信仰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D. 城乡商品经济发展重要表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反映的清代庙会,集中了多种当时参与庙会的人物身份,所以此庙会集宗教、商业、娱乐于一体选项B正确;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草市东晋已有,唐朝中期以后,农村商业发展,草市更盛,选项A排除;此表述虽与题干有一定联系,但不是最为准确地表达题意,选项C排除;表述不准确,庙会并不都是在城市,选项D排除。 12.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A. 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 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 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77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停留在工业革命、德国工业革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占据先机。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成为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排除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不平衡 13.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 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 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 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 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英国的殖民扩张顶峰期是18世纪,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者对拉美展开屠杀的政策,导致拉美人口的减少,故B正确;奴隶贸易的盛行会导致非洲人口减少,不是欧洲,故C错误;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三角膜易,故D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影响 【名师点睛】正确认识早期殖民战争 英国对西班牙的胜利,实质上体现出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英国对法国的胜利,实质上是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英国能够战胜荷兰是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发达,而荷兰过分注重商业发展。 14.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答案】A 【解析】 古代耕作方式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A正确;其他组合不符合事实。 15.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题干中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故A项排除;图二中的“素纱单衣”是西汉时期的丝织品的代表,反映了汉代丝织业高超的工艺,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灌溉无关,故C项排除;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钱币,与海昏侯刘贺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丝织业的发达 16.称号是一个国家特色和实力的体现,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的英国被称为“世界摆渡人”。这些称号反映出英荷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 A. 工业中心 B. 贸易中心 C. 金融中心 D. 科技中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海上马车夫”和“世界摆渡人”都是指在加强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中发挥着中心和重要的作用,故选B;AD不符合荷兰,因为题干是在考查两国的共同点,故排除AD;C虽然是两国的共同之处,但是不符合题干中的称号,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17.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 18.洪武三年(l370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七年(1374年),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资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这些做法 A. 有力防范了官吏腐败 B. 说明政府已放弃贸易垄断 C. 有利于民间贸易发展 D. 易造成当时对外贸易萎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朱元璋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海禁政策,造成当时对外贸易萎缩,故D正确。海禁政策与防范官吏腐败无关,故A排除。海禁政策不等于政府已放弃贸易垄断,故B排除。海禁政策不利于民间贸易发展,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名师点睛】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防御自卫式的政策,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又有消极落后的一方面,海禁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了工业化的契机。这种具有消极影响,落后、防御自卫式的政策,显然与当时已经初露端倪的“全球化”贸易格格不入,严重违背了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长期游离在世界大家庭之外。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威胁下被迫逐步开放,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才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19.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中的黑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即已出现,我国北朝时期已经能成熟制作图二中的白瓷,图三中的粉彩瓷与图四中的珐琅彩则是清代出现的新型瓷器。因此,根据墓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文物推断,该墓葬不早于清代,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魏晋时期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魏晋时期;B选项错误,隋唐时期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隋唐时期;C选项错误,宋代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宋代。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 A. 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B. 出现了“一年两熟”制 C.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 D. 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 【答案】C 【解析】 材料“深耕熟犁,土细如面”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深耕施肥的信息,故A错误;“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并不能说明“一年两熟”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耕熟犁,土细如面”,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1.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 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 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 材料“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体现农业的发展,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正确;材料体现饮食数量的增多而非饮食文化日趋丰富,表现的是现象而非本质,故C项错误;“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2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北朝灌钢法的特点,故C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发明灌钢法,故AB排除;宋朝也不是发明灌钢法的最早时期,故D排除 点睛:本题材料的意思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这便是灌钢法,而这项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答好此类题目首先要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运用,多总结。 23.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A. 曲辕犁 B. 耧车 C. 二牛一人耕作法 D. 铁犁冠 【答案】A 【解析】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曲辕犁是唐代生产工具进步最主要的代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是汉代农业进步的重要体现,排除BCD项。 24.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占GDP比重为3%-9%,平均为5%。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 A. 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 B. 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 C. 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 D. 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可以得出田赋收入是明朝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宗,故选A。题干并没有史实说明B、C、D三项,因此皆不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25.《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 A. 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 B. 民营制瓷业兴旺发达 C. 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 D. 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说明景德镇已是瓷业兴旺、商业的繁荣,故答案选B。题干没有把明代的制瓷技术和前代进行比较,排除A;C项题干没有体现;仅从制瓷业无法得出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排除D。 26.“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答案】C 【解析】 古代的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材料“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可知,一向以出海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到了明朝大量加入倭寇的行列,进行海上走私,这和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有关。故C项正确。本题没有朝贡体制,排除A;外贸无利可图与材料“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不符,故B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点睛:“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潮漳以番舶为利”,不许贸易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从材料中“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可以看出是海禁政策造成的结果。 27.《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A。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西周的工商食官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28.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规定 A. 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 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 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 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的重农政策。朱元璋的禁令保障了农业劳动力,这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对寺观的规定,是为了限制寺观的发展,但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从教人员的宗教水平,因此不会导致佛、道等宗教的衰落,也不是专制统治的表现,可排除A、C、D项。 29.“(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目的是 A. 增强国家的实力 B. 保证正常赋税征收 C. 巩固封建统治 D. 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王朝创立之初必然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恢复小农经济巩固专制统治,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B项。自然经济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1年,世界首届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博览会会场“水晶宫”完全由玻璃和钢铁建成,水晶宮内陈列着约1.4万家厂商提供的展品,其中,英国的展品约占一半,有自动纺纱机、织布机,700马力的海船发动机,31吨重的火车头,举重1144吨的水压机,各种起重机、压力机、汽锤、机床、汽船模型,引人注目的是大厅入ロ处陈列一块24吨重的整体煤块和蒸汽机,除此之外,如床单、水壶、铁制壁炉、钢笔、1840年在英国发行的世界首枚邮票等过去属于“奢华”的物品,也成为博览会展示品种繁多的大众消费品。外国提供的展品几乎都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参观博览会后写道:“它的壮丽不是指某件物品,而是由所有东西组成的天下独一无二的大会聚;在这里你能找到人类工业所能创造的所有东西……工业资本主义的力量,犹如一双超自然的手,将这次博览会的展品装扮得色彩缤纷,魅力四溢。”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世界近代史上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信息:博览会的英国展品以自动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等工业品为主现象,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概述:18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市场、制度、劳动力、资本等因素的推动,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伦敦博览会以展示英国纺织、煤炭、钢铁、机械等工业品为主。这些行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龙头产业,带动了英国工业实现腾飞,工业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使英国基本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它的工业力量相当于其他整个世界的总和。 评价:国际社会是一个实力决定等级的体系,英国最早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工业生产出现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加剧;工业优势推动英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奠定了英国取得世界霸权的物质基础。 (亦可从工业革命使英国进入“自由贸易”时代;工业化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博览会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经济成果的碰撞与交流等角度回答。)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根据材料“英国的展品约占一半,有自动纺纱机、织布机,100马力的海船发动机,31吨重的火车头,举重114吨的水压机,各种起重机、压力机、汽锤、机床、汽船模型,引人注目的是大厅入口处陈列一块24吨重的整体煤块和蒸汽机除此之外,如床单、水壹、铁制壁炉、钢笔”可以提取信息:博览会的英国展品以自动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等工业品为主现象,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关于工业革命的知识,分析该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最后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注意论从史出,做到史论结合和历史语言的运用。 【点睛】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氏家族、王氏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在亲缘集团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明清时期,传统城镇的商业机能日渐浮现……市镇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主张的提出有什么具体背景? (2)依据材料二,说出宋朝商业政策的变化,并谈谈你关于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依据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异”指的是什么? 【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变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3)新现象: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变异: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详解】(1)态度:由材料“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可知孟子主张农商平等;由材料“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可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发展封建经济,增强秦国实力,完成统一大业,而之所以重农抑商是因为当时社会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状况,影响农业生产,这不利于统一的实现。 (2)变化:由材料“当从宽简”、“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并不得收其算”、“全靠商税”等可知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就一直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再结合宋朝对抑商政策的放松可知,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 (3)新现象:由材料“在亲缘集团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可知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即商帮的出现;由材料“传统城镇的商业机能日渐浮现”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 变异: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变异指的是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异是资本主义萌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