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 一、单选题(共80分,每题2分)‎ ‎1.子启是商朝君主帝乙的长子,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三子叫受德。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时还是妾的身份,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帝乙想要立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争辩说:“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受德继承了王位,是为帝辛(纣王)。而子启后受封于微地,故称微子启。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商代的宗法制对周代有重大影响 B. 商周时期子启的封地一直在微国 C. 微子启在商代为大宗在周代为小宗 D. 微子启在封地内可任意任免官吏 ‎2.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关系决定贫富差距 B. 分封制度制约墓葬等级 C. 血缘关系主导墓葬规制 D. 宗法制度维系礼乐体制 ‎3.王国维曾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这说明 A. 任人唯亲不如任人唯贤 B. 宗法制易导致政局动荡 C. 立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D. 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 ‎4.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 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 从封邦建国到郡国并存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 ‎5.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据此可知汉初 A. 丞相掌握很大权力 B. 后宫干预朝政频繁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官僚政治开始确立 ‎6.建元元年,董仲舒对策,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邑。”后来武帝设立“太学”:规定博士弟子五十人;再由郡国选派旁听生,不定人数。这 ①中国官立学校的开始 ②有利于民间积极向学风气的形成 ‎ ‎③是官学体系终结私学教育的标志 ④对黑暗势力有一定的威慑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对“这种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B. 孝廉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 C.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D.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8.当代许多学者比较推崇宋代文化。以下排列中,最能凸显宋文化特质的是 A. 文官政治—平民社会—尚武进取—词曲吟唱 B. 平民社会—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词曲吟唱 C. 义理涵养—尚武进取—书卷风流—文官政治 D. 平民社会—文官政治—义理涵养—书卷风流 ‎9.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 ——何怀宏《选举社会》‎ 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放宽了录取标准 ‎10.(题文)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A. 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 B. 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 C. 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 D. 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 ‎11.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实行的措施是 A. 设置三省 B. 废中书省 C. 设中书省 D. 设置内阁 ‎12.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13.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关系   B.都实行分权 C.都体现了集权原则       D.都具有民主性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是西方人自1514年到中国起,积300余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的古老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 ‎ ‎②“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③“界碑”的含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英国对中国的胜利”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贫富不均 B. 莠民作乱 C. 吏治败坏 D. 民性懦弱 ‎16.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中国现形记 A.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 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D. 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17.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A. 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 B. 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 C. 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 D. 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 ‎ ‎18.(题文)“在思考中国的这场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其他任何战争的时候,笔者必须明白,中国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实际上中国像一个百孔千疮的沙袋,一拳击去,沙子四处飞溅。”作者在此认为中国“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 中国人缺乏民族意识 B. 中国军队战斗力涣散 C. 君主专制体制的落后 D. 清政府备战组织不力 ‎19.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已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以下属于该“议约”内容的是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 C. 在北京设使馆区 D. 开放重庆为新的通商口岸 ‎2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1.太平天国运动在其14年斗争中,先后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施政方案《资政新篇》。这两个政治文件都 A. 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B. 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 C.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 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22.有学者评论太平天国运动时说道:“太平天国的失败并不是社会革命的结束,而是新的社会革命的开始。”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 是推动中国开启近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因 B. 使清政府意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C. 激发了先进中国人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积极性 D. 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环境和思想基础 ‎23.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 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 B. 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 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 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 ‎24.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 A. 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B.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 ‎25.1912年3月成立的统一党,其宗旨为“统一全国建设,强固中央政府,促进完美共和政治”。5月成立的共和党,其党义是:保持全国统一,采取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这体现出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统一 B. 共和政治已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C. 社会精英期盼构建统一民族国家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 ‎26.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其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由全体国民组织之。”这反映出 A.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袁世凯着力维护民主共和 C. 国民成为中华民国的主人 D. 三民主义得到真正的落实 ‎27.1906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 国家政体发生巨变 B. 民族危机日益严峻 C. 儒家伦理遭受冲击 D.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28.“在展开政治斗争的同时,他们又从经济上打击地主,开展减租减息减押的斗争。农民们还对宗法思想和制度进行了猛烈冲击,他们禁止迷信活动,没收祠堂庙宇,推翻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农村革命也冲击了束缚妇女的夫权,各级农协都设立了妇女部,不少妇女拿起梭镖同男子并肩作战。”材料中的“农村革命”发生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9.1936年12月,毛泽东在抗日红军大学讲演时说:“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个问题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这里“正确的理论”是指 A. 土地革命理论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持久抗战思想 D. 全面抗战路线 ‎30.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 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 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 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31.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部名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英雄事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红飘带”应是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 红军长征 C. 八路军的敌后抗战 D. 抗美援朝 ‎32.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下面两幅宣传画从侧面说明了 图一:文字是“请借给我军费吧,你(英美)的请求我全都听见了”‎ 图二:狼脸的英国兵指引着中国军人走向日军刺刀阵。文字是“难道连你的灵魂都卖给它,重新扮演聊斋中人吗?”‎ A.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 B. 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 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 D. 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 ‎3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五四精神” ②“延安精神” ③“井冈山精神” ④“长征精神”[来源:学+科+网Z+X+X+K]‎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③②‎ ‎34.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 和平建国问题 B. 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 C. 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D. 与各民主党派合作 ‎35.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治清明追求 B. 监察制度保障了中央集权 C. 监察官选任演变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D. 监察制度的变化是制约相权的理性措施 ‎36.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依宪治国”的理念,并决定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下列有关新中国宪政史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 1954年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 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D.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治国方略 ‎37.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见当时政协 A. 转变为计划经济指导部门 B. 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 主要担负起统一战线职能 D. 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8.比较不同民族流传至今的上古神话传说,人们发现古希腊的神族谱系清晰、简单,而中国的神族谱系却混乱、复杂。神族谱系的不同特点反映了 A. 古希腊逻辑思维和民主政治发达 B. 中国人忽视神明而重视现实社会 C. 各自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关系不同 D. 各民族努力捍卫自己的传统文化 ‎3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 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面四个民族自治区中将在今年(2018年)迎来“逢十”周年大庆的是 A. B. ‎ C. D. ‎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 非选择题(20分)‎ ‎4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5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法律的发展趋势。(3分)‎ 参考答案 ‎1—5 ACCDA 6—10 DDDAC 11—15 CBDCC 16—20 ABACD ‎21—25 BCDCC 26—30 AAABC 31—35 BACAA 36—40 ACCAC ‎35.(1)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为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6分)‎ ‎(2)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6分)‎ ‎(3)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5分)‎ ‎(4)民权取代君权的进步性。(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