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国际育才2019年春季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内容:选修一全册、选修三专题一、专题二 考试用时:90分钟 2019.04.23‎ ‎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或涂写在机读卡和答题卷上。‎ ‎2.第Ⅰ卷(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第Ⅱ卷(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机读卡和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划分四个选区 C.设四百人会 D.财产等级制 ‎2.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3.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4.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栗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这一规定 A.限制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 D.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 ‎5.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6.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C.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解除外部威胁 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8.“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隐患是 A.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B.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策略不当 C.宋仁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D.大地主大官僚势力强大,激烈反对 6‎ ‎9.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10.卡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卡尔文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主张没收财产 ‎11.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2.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19世纪50年代得知沙皇要进行改革时在杂志上表达了对沙皇的好感,但当他看到“1861年2月19日法令”后,气得当即宣布“人民上当了”。“人民上当了”表现在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B.农奴支付高额赎金购买土地 C.农民获得自己的份地 D.地方法庭拥有审判农民权力 ‎13.下图漫画表达了创作者希望日本能缝合联结成一体。这一愿望在明治维新中得以实现的直接举措是 A.“四民平等”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殖产兴业”‎ ‎14.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15.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16.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7.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A.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B.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1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A.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B.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19.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20.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这反映当时有人认识到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战的根源 ‎ B.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C.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 ‎ 6‎ D.科技的发展,注定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21.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 A.德奥结盟 B.英俄结盟 ‎ C.英法结盟 D.法俄结盟 ‎22、丘吉尔说: “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 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 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 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 民族自决   B. 势力均衡  ‎ C. 绥靖主义   D. 严守中立 ‎23.下列对漫画《美国设计、英法造桥》的解读不正确 的是 A.该漫画反映的是建立了国际联盟 B.英法是该国际组织的实际领导者 C.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建立该组织 D.该组织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侵略 ‎24.徐国琦在《中国与大战》中说:“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则认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非同凡响。即使只是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作者强调当时的中国 A.拒绝对日本让步和不签署《凡尔赛和约》 ‎ B.表达了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的强烈愿望 C.开始竭力要求加入西方自由体系的活动 ‎ D.认识到俄国革命是国家建构的唯一模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卷包括第25-28题,共4小题,其中第25-26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28题考生只需选做一题,共52分)‎ ‎25 .(25分)俄国l861年改革、日本明冶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重大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 材料二 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的 特点。”‎ 材料三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2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2分)‎ ‎(2)材料一的外国史学家通过中日比较,认为日本变革有哪些的优势?(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4分)康有为多 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6分)‎ ‎(4)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2分),并简要分析原因。(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6‎ 上图为我国古代主要迁都示意图,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所指出的趋势需明确;原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至少两个,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 项目 内 容 精兵方面 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集训。‎ 简政方面 整顿各根据地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 具体标准 各根据地脱离生产的人员,只能占总人口的3%,其中军队系统人员占2%,党政民系统人员占1%。‎ 材料二 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并进而推动精兵简政工作的深入开展。”……经过努力,“精简”工作成效显著,对此民主人士李鼎铭在《边区政府简政总结》中对作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根据地精兵简政成效显著的原因。(9分).‎ ‎28、(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其实从他(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和平原则开始,就没有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其理想主义的实施事实上就不具备一个较牢固的政治环境。首先,他希望通过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而事实上该原则的提出是英法两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的。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其次,威尔逊在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本来就令英法大为恼怒。再次,战后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美国希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将世界纳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国际联盟体制,而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希望巩固其殖民帝国。最后,威尔逊在国内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他发出呼吁求全国在中期国会议员选举中选出一个民主党国会来,用来表示对他的对外政策的坚决支持:二是在讨论和平条件时,把参议院和共和党撇在一边,在任命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人选时,没有征求参议院和共和党的意见。事实上,其“理想主义”在美国国内也没有赢得真正的呼声,正因为如此,之后也成为威尔逊在山东问题上让步的导火索,因为他的政策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国会的支持,甚至面对其国内斗争还形成了一个反威尔逊的联盟。‎ ‎——摘自冯辉《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本质及其失败的原因。(9分)‎ 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失败中得到的认识。(6分)‎ 黄梅国际育才高二年级春季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5:DDACD 6-10:BBBBC 11-15:DBCAC 16-20:ABBDA 21-24:DBDB ‎25.(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优势:岛国地理环境的优越;向外学习的传统;社会的多元化。‎ ‎(3)理由:日本文字、政俗,与中国相似;日本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 看待:有利于争取光绪帝对维新变法的支持;扩大维新运动的影响;为救亡图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赞扬;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不发动广大群众,维新变法不会成功。‎ ‎(4)结果: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原因:经济因素:日本资本主义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国际环境:日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而中国正值变法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26.趋势:‎ ‎(1)中国古代都城呈现由西向东转移趋势(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 ‎(2)中国古代都城变迁促进民族交融 ‎(3)黄河轴线向运河纵线转换 ‎(4)全国性政治中心始终在农耕区 ‎(5)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1)根据材料“金朝从会宁迁都到燕京、北魏孝文帝从平成迁都到洛阳、顺治帝从沈阳迁都到北京”可得出中国古代都城呈现由北向南转移趋势,这主要和加强对全国的 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南方自然和社会条件优越等有关。‎ ‎(2)根据“孝文帝迁都、忽必烈迁都”可知中国古代都城变迁促进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黄河流域的洛阳、安阳到运河沿线的南京、北京”可知黄河轴线向运河纵线转换。‎ ‎(4)根据材料“洛阳、安阳、南京、北京等都城”可知全国性政治中心始终在农耕区。‎ ‎(5)根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内迁可知体现的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 ‎27、(1)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执政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克服物质困难,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持续发展。(6分)‎ 6‎ ‎(2)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精兵简政的重视;通过广泛舆论宣传为精兵简政做了思想准备;用制度和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精兵简政的贯彻与执行;精兵简政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每点3分,满分不超过9分)‎ ‎28、(1)本质:美国企图领导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原因:①为抵消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影响,英法不得已接受原则的提出。②“公开外交”恼怒英法。③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④威尔逊的个人错误使得政策没有获得国内的支持,特别是国会的支持。⑤美国的政治军事实力不足以与英法抗衡。(每点,写到给。其它其如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的影响、美国公众舆论的影响、共和派的挑战等合理答案亦可得分。)‎ ‎(2)认识: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社会制度和传统政策是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②外交政策的制定要立足国情,顺应世界形势。③一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仍以欧洲为中心。‎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