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某高一学生绘制的我国古代重要农耕技术与灌溉工具发展历程时间轴,其中出现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发明了高转筒车,大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故D正确;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翻车发明于魏晋时期,大约在公元300年前后,公元前221年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战国割据局面,排除B;曲辕犁发明于唐朝,唐朝是公元618年建立了,排除C。 2.唐朝诗人王建在《织锦曲》中说:“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官里怪。”诗中描述的手工业类型是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可知,这里织女是织锦户,隶属于政府,因此其属于官营手工业类型,A正确;织女隶属于官府,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以及田庄手工业具有私有性,与官营手工业不符,排除B、C、D。 3.宋代四川地区盛行铁钱,但铁钱极为笨重,买一匹马要用铁钱两万枚,重一百多斤,携带极不方便。这一现象 A. 使当地商户经营非常困难 B. 使白银得到广泛流通 C. 客观上推动了纸币的出现 D. 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四川盛行铁钱,但是携带不便,不适应商品交换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新的便于携带的货币形式——纸币,故选C;铁钱只是笨重,不易携带,不能成为商户经营困难的原因,A错误;白银广泛流通在明朝,B错误;北宋四川盛行铁钱,是因为铜钱被宋太祖调出,使用铁钱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说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D错误。 4.《明史·外国传》载,永乐时,已有中国人在爪哇(印度尼西亚的岛屿)建新村,村主即广东人;万历时,闽人商贩至吕宋(菲律宾古国之一)者已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据此可知,明代 A. 未禁绝对外贸易活动 B. 官方贸易限于东南亚国家 C. 已无法实施朝贡贸易 D. “海禁”政策并未真正推行 【答案】A 【解析】明初中国人在爪哇建立村庄,到明中后期福建商人在吕宋的数量已经达到数万人,说明明朝政府虽然实行海禁政策,但是民间依然有人出海贸易,即政府并未禁绝外贸活动,A正确;题干所描述的是民间贸易而非官方贸易,排除B;C不符合史实,明代朝贡贸易发达,排除;D不符合史实,明代推行了海禁政策,排除。 5.清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描述了他生活时代的经济情况:“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该描述体现的农业思想是 A. 精耕细作 B. 因地制宜 C. 注重农时 D. 趋利避害 【答案】B 【解析】材料“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体现的是不同的地区根据根据当地情况各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这属于因地制宜,故B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通过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水利工程、除草、施肥、利用农时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亩产量,与材料中不同地区发展不同产业不符,故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时间、节气等词,所以未体现农时,故排除C;材料并未介绍各地的利害情况,故排除D。 6.15世纪末,葡萄牙里斯本还是一个处于世界边缘的城市,仅仅数年间,便成为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里斯本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 工业革命的兴起 B. “价格革命”的出现 C. 海洋贸易的发展 D.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末,葡萄牙里斯本”“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等信息可知,这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得葡萄牙里斯本由一个处于世界边缘的城市发展为商业枢纽,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价格革命体现的是随着大量黄金白银的流入而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15世纪,葡萄牙里斯本的繁荣主要与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有关,而不是海洋贸易的发展,C项错误。 7.18世纪末,非洲国家44%的边界是按经纬线划分的,30%的边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这两种划界原则的推动因素是 A. 西方殖民争夺 B. 新航路的开辟 C. 世界市场确立 D. 两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推动西方列强无视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粗暴地按照地图上经纬度或用几何方法划分非洲边界的原因在于,殖民扩张中的争夺,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距列强瓜分非洲三百年,与两种划界原则的产生无关,B项错误;世界市场的确立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产物,不是原因,C项错误;(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之前,非洲早已经被瓜分完毕,D项错误。 8.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到1880年,德国工业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6%,超过法国,接近英国,居欧洲第二位。推动德国工业产值发展的重要前提是 A. 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 B.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C. 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 D. 电气革命开展的先后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德意志地区的统一推动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德国的民主政治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并不是重要前提,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多个国家展开,而且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而德国直到1880年才跃居欧洲第二位,因此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和电气革命开展的先后并不是推动德国工业产值发展的重要前提,排除CD。故选B。 9.洋务运动初期,开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都由清政府控制,不准开设民办企业。企业从开办到经营的过程,均须奏请清政府的批准。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A. 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禁锢 D. 反映出经济垄断的意图 【答案】D 【解析】依据“都由清政府控制,不准开设民办企业”、“企业从开办到经营的 过程,均须奏请清政府的批准”等信息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近代企业都由政府控制,不准开设民办企业,而且企业的运营均要得到清政府的批准,这体现了清政府对经济的垄断,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无法体现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也不能说明对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故A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仍然属于中体西用思想的范畴,并没有突破该思想,故C项错误。 10.如图是1920~1936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比重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A. 近代化水平有所提升 B.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C. 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D. 经济转型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1920年至1938年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占比下降,而商品经济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说明近代化水平有所提升,A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说明经济有较大发展,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商品经济占比上升不能证明社会经济转型已经完成,排除D。 11.1921年4月,北洋航空署与邮政总局订立邮运合同,同年6月27日,北京一济南段试飞成功,7月1日正式开航,但10天后,因济南机场土质松软,设备无保证而停航。这一事例 A. 拉开了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序幕 B. 反映出民国航运业发展迅速 C. 说明中国近代化受现实条件的制约 D. 表明当时邮运由航空来完成 【答案】C 【解析】由于济南机场的土质问题导致北京—济南航线被迫停航,说明中国近代化也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故选C;早在1910年冯如就已经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拉开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序幕,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民国航运业被迫中止,而非发展迅速,更不能说明邮运由航空完成,排除BD。故选C。 12.民国初年,美国公使的官邸是“用美国进口的材料以堂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建成.一个附属建筑.物.它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中国村子,有许多分开的房屋,它们各有自己围有高墙的花园”。可见,美国公使官邸 A. 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写照 B. 是中国殖民地化的一个缩影 C. 推动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D. 体现东西方建筑艺术的融合 【答案】D 【解析】美国公使的官邸“用美国进口的材料以堂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建成”“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中国村子”,说明美国公使官邸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故选D,排除A;美国公使官邸的建筑风格无法体现中国殖民地化,排除B;美国公使官邸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无关,排除C。 13.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价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从1921年9月起,总的趋势是高速上涨的。在财富急剧放大的巨大磁吸效应下,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大量投资于放贷或证券市场。这一现象的发展 A. 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推手 B. 引诱资本家扩大再生产 C. 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 造成美国经济通货膨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但从1921年9月起”“在财富急剧放大的巨大磁吸效应下,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大量投资于放贷或证券市场”可知全民投资放贷和证券市场,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A;当时的企业和个人将钱投资与股票,影响资本家的扩大再生产,B错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材料没有体现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排除C;经济危机发生导致商品价格下跌,排除D。 14.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说:“政府可以做出的最佳贡献在于鼓励地方上的相互合作。”他还强调由私人慈善机构来解决失业救济问题,支持所谓的“邻居互助法计划”,倡导“轮流工作法”。可见,面临经济危机,胡佛主张 A. 扩大政府经济职能 B. 赋予地方政府特权 C. 民间自愿联合互助 D. 加强对地方的管制 【答案】C 【解析】1930年经济危机已经爆发,胡佛认为政府更多的是在于鼓励地方合作,希望通过私人慈善机构来解决失业救济问题,说明胡佛并不赞成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而支持民间自愿联合互助,C正确;胡佛不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排除A;胡佛鼓励地方合作不能与赋予地方政府特权,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15.约翰·T·弗林在谈到罗斯福时说:“他总是对有些计划感兴趣,这些计划将特殊的利益给予某些特定的阶层,以换取选票的支持.最终,在分配资金和工作岗位之上,美国还没有哪一个政治大佬能与之抗衡。”这反映出“新政” A. 提升了罗斯福的个人威望 B. 改变了美国政治的运行方式 C. 受到美国社会的广泛赞誉 D. 冲击了美国政体的实际效能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罗斯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进行社会保障,提升了个人威望,获得了较多选票,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经济干预,没有涉及美国政治的运行方式,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美国实行共和政体,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冲击了美国政体的实际效能”,排除D。 16.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这一经济形势促使这些国家 A. 增加公共福利开支 B. 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 C.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D. 强化运用凯恩斯主义 【答案】B 【解析】相比于1968年至1972年期间经济发展情况,1973年至197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说明这一时期处于“滞胀”时期,在此背景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解决危机,B正确;A属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利于解决危机,排除;知识经济出现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C;凯恩斯主义强调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不利于解决危机,排除D。 17.有学者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依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 B. 改变了当时物资缺乏局面 C. 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D. 得到了俄国民众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苏俄政权采取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一切资源巩固了新生政权,从这一角度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正确的,C 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未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反而在战后继续实行,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物资资源匮乏情况下调动了所有资源,其本身并未改变物资匮乏局面,排除B;战时共产政策在战争后继续实行过程中遭到反对,排除D。 18.“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这种观点 A.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B. 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C. 称赞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认为工业化建设必须走苏联模式 【答案】B 【解析】根据“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可知,该观点认为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良方,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有学者说,苏联这一时期“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一时期的苏联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勃列日涅夫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根据“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故选B;斯大林1953年去世,赫鲁晓夫1964年执政结束,戈尔巴乔夫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排除ACD。 20.到1952年年底,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只占35.5%。基于此,中共中央决定 A. 进行土地改革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B 【解析】生产资料产值低是因为重工业不发达,因此为了提高工业化水平,我国在1953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B正确;土地改革不能提高生产资料在工业中的产值,排除A;1952年就基本恢复了国民经济,排除C;农业合作和工业产值增加无关,排除D。 2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 A. 逐步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发展走向 B. 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力度日益增强 C. 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D.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活动 【答案】B 【解析】从蛇口工业区到特区,再到沿海港口城市,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开放从试探性走向主动开放,这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力度日益增强,B正确;中国并未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而且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题干内容未涉及对外开放的特征,没有涉及开放的领域,排除C;题干中未提及区域性经济组织活动,D与题无关,排除。 22.二战后,美国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这三大组织的建立 A. 加速了美国与欧盟的分化 B. 促进了区域经济组织的兴起 C. 使国际货币体系趋于合理 D. 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 【答案】D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使得世界金融经济体系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D正确;欧盟成立时间是在1993年,与三大组织建立时间不符,排除A;区域经济组织的兴起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的,而非三大组织导致,排除B;关贸总协定主要协调的是国际贸易自由化,而非货币体系,排除C。 23.如图是现代世界某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特征。该经济组织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欧洲经济共同体 C. 亚太经合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当前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承认多样性”“平等互利”“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等信息可知,这一经济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C正确;世贸组织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排除A;欧洲共同体不是当前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而且其内部并不是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的模式,排除B;北美自贸区不是当前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排除D。 24.据统计,1958〜1990年世界区域贸易协定签订的数量有21个,1991〜1997年有68个,1998〜2001年与1991〜1997年基本持平。从2002年开始,每年增加的数董都在10个以上。这一现象说明 A. 世界各国间的贫富差距缩小 B. 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 C. 世界贸易自由化巳正式实现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8〜1990年世界区域贸易协定签订的数量有21个…68个,1998〜2001年与1991〜1997年基本持。…都在10个以上”可知各国加入世界区域贸易协定有利于各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共赢,表明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故B项正确;世界各国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故A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世界贸易自由化,排除;国际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岑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表现: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专业化工商业市镇等。 (2)新现象:商业性农业发展(或农业生产商品化)。原因: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手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等。 【解析】(1)根据“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得出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根据“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得出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根据“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得出出现专业化工商业市镇等。 (2)现象:根据“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得出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和城市人口增加、手工业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力提高有关。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的二元模式一以近代纺织业为例》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纺纱工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1)历史现象: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掠夺我国原料。 影响: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特征: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和外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以轻工业为主;资金困难。 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爱国心的驱使;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解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德商、美商等纷纷在我国沿海地区开设工厂,由此得出强在通商口岸设厂,掠夺我国原料。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导致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自然经济的 瓦解;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根据材料一、二中的内容和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和外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以轻工业为主;资金困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纺纱工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清政府政策的改变、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爱国心的趋势以及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等方面进行概括。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来势凶猛的危机,胡佛依然坚信经济基本面是好的,认为市场会自然而然地解决问题。但是,为了化解危机,也考虑到总统选举的临近,他仍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1931.年和1932年之交,美国经济形势继续恶化。1932年工业生产水平比1930年下降51%,失业人数剧增为约1100万,先后有2294家银行倒闭。这种结果与胡佛政治信仰和经济思想密切相关。他始终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企业和自由发展的思想,主张和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但是,这也断送了他连任总统的梦想。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病逝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分别发表社论,指出“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他也用这政策代替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自从新政实行以来,例如社会安全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工资与时间法等社会改革,在美国现在的制度下,对于广大的美国人民与工人是有着一定利益的”。 ——摘编自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罗斯福新政。 【答案】(1)背景:美国深陷经济危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自由放任政策失效;罗斯福赢得总统选举,就任美国总统;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变革等。 (2)简评: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危机阴影;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其社会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民众的利益;但新政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析】(1)根据“来势凶猛的危机”得出美国深陷经济危机;根据“他始终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企业和自由发展的思想,主张和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但是,这也断送了他连任总统的梦想”并结合所学得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自由放任政策失效;罗斯福赢得总统选举,就任美国总统;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变革等。 (2)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应对了经济危机,暂时缓和了社会矛盾。对其评价可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应对经济危机的效果、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推动、维护美国民众利益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当市场经济插上工业革命的翅膀,人类发展进入工业化时代,工业生产可以将原本无用的物质大规模地转变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使物质财富大量涌现和积累。在此基础上,以积累物质财富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这种“囤积倾向”注入市场经济,就形成了普遍性社会心理,即追求“源于占有的快乐”。无节制的占有欲望和无止境的经济增长需要无限广阔的市场。只要市场空间足够大,经济增长就具有无限的扩展性,直到全世界都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巨流。以交换行为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依赖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冲破国家界限实现一体化的全球市场和全球经济。在以市场经济为主流的世界经济系统中,任何国家或经济体如果试图走封闭发展的道路,终将丧失活力,自绝于繁荣,或者被市场经济的洪流所淘汰,或者被市场经济吞噬而重生。 ——摘编自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一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西方的殖民扩张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拓展。 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世界各国被卷人市场经济之中。为获得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欧美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活动愈演愈烈,亚非拉美等国家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即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市场经济模式大为拓展。综上所述,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打张加剧,客观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拓展。 示例二观点:20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演变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论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深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末,国际政治秩序发生重大变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其次,苏联解体,冷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再者,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新进程,积极融人世界市场。这些变化促使世界市场经济范围大为拓展,各国的经济全球化联系程度日益紧密。综上所述,国际政治的发展状况深刻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卷标准) 【解析】观点:根据材料“以积累物质财富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这种‘囤积倾向’注入市场经济……要市场空间足够大,经济增长就具有无限的扩展性,直到全世界都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巨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西方的殖民扩张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拓展。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作用角度切入,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找市场和原料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具体论证如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世界各国被卷人市场经济之中。为获得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欧美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活动愈演愈烈,亚非拉美等国家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即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市场经济模式大为拓展。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综上所述,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打张加剧,客观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拓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