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A卷)试题 解析版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A卷) 一、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评价儒家:“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以下能反映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D.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可以看出,儒家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A项是孟子的义利观,排除;B项是孔子“礼”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是荀子的思想,强调民心的重要性,排除。 2.有人评价百家争鸣:“周朝后期……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A.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 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 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 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项正确;A项错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就开始出现;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反映了对重建社会秩序的追求,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都认同”,排除。 点睛: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3.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 A. 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B. 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 C. 促使君主“无而治” D.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这有利于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排除。 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住材料重要信息,“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等,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君主的统治要符合天意,否则遭到惩罚”。 4.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 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 “格物致知”认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品德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道德和修养并重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信息,排除BD。 5.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 A. 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 B. 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C. 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 D. 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生活目标”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必须对社会有实用,这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学习方法和功利思想,故BC项排除。 6.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 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 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 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A 【解析】 依据“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可知,该学者是从文化传统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的,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故A项正确;BCD项是政治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需要掌握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的分析理解。 7.“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A. 康德 B. 苏格拉底 C. 智者学派 D. 伏尔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智者学派由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组成,反对智者学派的认为他们巧言善辩,称其为“诡辩学派”。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智者运动·智者学派思想 8.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 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 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C. 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信仰 D.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来看,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某种不敬神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在避免“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不是宗教改革,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冲突”可以看出,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已经激化,排除D项。 9.对下面两幅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图(a):教徒极力宣扬赎罪券的功效不足称道 B. 图(a):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C. 图(b):建立完全不同于天主教徒的宗教信仰 D. 图(b):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 【答案】D 【解析】 图(a)反映的是天主教会的主张;图(b)反映的是路德教的主张。A、B两项符合图(b)的内容;天主教徒和路德教都主张信仰上帝,C项本身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题意。 10.“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机械装置可以观察、实验、测量以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材料意在说明 A. 17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B. 自然科学发展对启蒙运动有借鉴意义 C. 启蒙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可知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对启蒙运动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答案为B。A项解释了材料的第一句话,对“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没有解释清楚,故A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启蒙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D错误。 11.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 A. 李鸿章 B. 郑观应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答案】A 【解析】 “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意指清政府没有看到列强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仅仅看到了其军事实力的强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洋务派的主张,故选A;BCD中的人物都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技术都先进,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中的“强壮如牛”和“漂亮的拳击手套”的含义。 12.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A. 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 B.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 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 D. 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材料认为“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等措施,证明该思想家主张培养贯通中西的通才,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B符合题意;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论及中西体用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C是主张全盘西化,是新文化运动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观点,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并非反对学习西方,故D不符合题意。 1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 B.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 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 D. 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改革变法的先师,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故C符合题意;《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对孔子形象的重新改造,故A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维新派主张和平改良,故B不符合题意;康有为意在制造“托古改制”的根据,而非曲解,故D不符合题意。 14.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 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 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用形象的文学语言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地方阶级(林则徐)、农民阶级(洪秀全)、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三个阶级四个派别的杰出代表的活动,体现出国人近代化探索,故C正确;而A项过于绝对;B项中的地方阶级(林则徐)、农民阶级(洪秀全)没有起到这一作用;而D项中四者的共同的斗争对象是外国侵略者,而其中的洪秀全与孙中山又明确把矛头指向封建的清政府,斗争的方式有的是暴力革命,有的是变法革新。 15.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根据下列年代归纳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条件 B.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 D. 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在中国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功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随后与107个国家建交,故C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90年代,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载人航天技术,故B 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朝朝多极化方面加速发展,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故D不符合题意。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他主张“时变”,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偕行”。《孔子家语•五帝德》载:“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程嘉宏《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用来尽可能地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2300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 ——克西季《苏格拉底的新申辩》 材料三: 有人说: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指导意义的思想。 (2)材料二提到“苏格拉底的信息”被人们“派各种各样的用场”,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1)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说明: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人自己”),这对当今人们养成思考习惯、注重理性判断有重要意义;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等,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 (3)看法:孔子的思想经过后来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日益成熟,西汉时期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象征;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下,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更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思想:依据“‘知其不可而为之’、‘刚健’‘有为’”可概括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依据“他主张‘时变’,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与时偕行’”可概括出“与时俱进”;依据“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可概括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人自己”),这对当今人们养成思考习惯、注重理性判断有重要意义;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等,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法:依据题目的意思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各自成为东西文化的象征,所以,可结合具体史实,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来谈一谈看法。具体可表述为孔子的思想经过后来孟子、苟子、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日益成熟,西汉时期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象征;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下,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更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17.有关“人”的价值观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 ——《基督时报》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分析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材料三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和卢梭对“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的设想,并举例说明近代资产阶级践行他们设想的实践活动。 【答案】(1)特征:属于个人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和尊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体现:伊拉斯谟反对将人视为神的附属品,反对将人与其他动物同等看待,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独特性。 (2)主张:强调通过个人悔改实现救赎,否定神职人员的作用;强调基督在救赎中的作用,否定各种善功。 发展:使个人获得了精神救赎的自主权,使宗教信仰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卢梭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等思想。 实践活动:北美资产阶级领导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解析】 【详解】(1)由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 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可得出属于个人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和尊严。由材料“伊拉斯谟反对……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可得出伊拉斯谟反对将人视为神的附属品,反对将人与其他动物同等看待,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独特性、尊严、地位和作用。 (2)关于“主张”,由材料“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可得出强调通过个人悔改实现救赎,否定神职人员的作用;由材料“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可得出强调基督在救赎中的作用,否定各种善功。关于“发展”,由否定神职人员的作用和各种善功来看,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有利于信徒获得了信仰问题上的自主权。宗教改革确立政教分离的原则,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使宗教信仰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典型思想。实践活动,可以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1787年宪法来说明启蒙思想的影响。 18.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春 ——摘自《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3)“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解析】 【详解】(1)孙中山早期三民主义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国”,即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由材料“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可知,孙中山认为民权应该是为一般平民所有的,人人都平等。联系时代背景,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背景有: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国家,对孙中山影响很大;以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都对孙中山的思想产生影响。 (2)毛泽东“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段,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联系这一时期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主要活动和理论创作。 (3)通过阅读图表可知,关于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是“一国两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尤其关于经济体制认识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成果即港澳回归和改革开放。 19.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