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做0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做0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1.(2016年北京卷)“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②观点及论述:(略)。‎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西方的教育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培养……君子”“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完美的演说家……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以忠告引导国家”等概括作答。‎ ‎【名师点睛】材料分析题得分技巧 ‎(1)提示化。答题时要写清楚所回答的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如本题中的“相同点”“特点”“分析”等。‎ ‎(2)要点化。答题时尽可能使用历史学科语言,答案要严谨缜密,言简意赅。‎ ‎(3)序号化。答案最好按时间先后或空间顺序排列,且在答案的每个要点前标明序号,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2015年北京卷)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 ‎【答案】政治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我国航天成就: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答出三项即可)‎ ‎3.(2016—2017学年安徽宣城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路 材料二 飞天路 材料三 复兴路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指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央红军首次使用“万里长征”一词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体现的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两大战略工程的名称,比较两大战略工程的主要区别。‎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梦的内容,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中国力量”去实现伟大中国梦的。‎ ‎【答案】(1)红军在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遵义会议后,‎ 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精神;红军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任答一点即可)‎ ‎(2)“两弹一星”战略和载人航天工程。“两弹一星”战略除空间技术外还包括核技术,其主要战略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增强国防实力,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载人航天工程主要是空间技术,其主要战略目的是增强科技实力,促进现代化建设。‎ ‎(3)自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含义就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的根基;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国际地位;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现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政协制度,实行爱国统一战线,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5年5月”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其内涵。‎ ‎4.(2016—2017学年广东揭阳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国子监是唐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学习儒家经典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学习专门技术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的律学、书学、算学。唐代制订了严格的措施管理国子监学员,如规定生徒在学三年,不回家探望父母,学校必须以道德训喻,勉之归觐等。国子监学员所学内容主要有《礼记》、《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孝经》、《论语》等,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 ‎——摘编自《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等 材料二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备注: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三 ‎ ‎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国子监和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特点:国子监,是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学生多为贵族子弟;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严格的校规;以培养国家后备官僚为目标;重道德教化;考核选拔较为严格等。‎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经学大义等科和工科、格致等科的设置,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学习西方的自然、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或政治制度;重视农、工、商等经济类科目的教学。‎ 影响:古代,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大批人才;塑造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近代,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风气的改进等。经学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学的研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背景:随着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亟需大量的各种专门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借鉴苏联经验。‎ 关系: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个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中国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答案】(1)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第(3)问,主要从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及科技人员的努力等角度来展开。‎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毛泽东1957年上海讲话 材料二 在贯彻“双百”方针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在学术批评和讨论中,任何人都不能有什么特权;以“权威”自居,压制批评,或者对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熟视无睹,采取自由主义甚至投降主义的态度都是不对的。学术批评和讨论,应当是说理的,实事求是的,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 ‎——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讲话 材料三 随着反右派运动(1957年)的开展,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将“右派言论”的出笼与“百家争鸣”联系起来,认为都是“百家争鸣”闯的祸。所以反右派运动后,“双百”方针作为一句口号还在使用。但实际上已不可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 ‎——《1957年,“双百”方针为何中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1956年采取“双百”方针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贯彻“双百”方针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繁荣发展。‎ ‎(2)在学术批评和讨论中,必须坚持平等原则;学术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学术批评和讨论,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论争。‎ ‎(3)现象:“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仅作为一句口号在使用。‎ 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遭遇挫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实施及影响。‎ 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归纳即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答案】(1)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后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必须彻底改变……现象”归纳;第二小问,据“文革”对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回答即可。‎ 第(2)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这样做要是犯错误,我首先检讨。这不是复旧!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比如我们提高工厂自动化水平,要增加科技人员,这就要靠教育。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1975年邓小平《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教育与生产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阐述:邓小平根据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文革”结束之后,邓小平恢复了高考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对科技增加了大量投入,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