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程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程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学程质量检测 长 春 市 第 五 中 学 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历 史 试 卷 ‎ 考试时间: 90 满分:100 ‎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 下列漫画是古代三位“思想家的话语”,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三人是儒家思想家 B. 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C. 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D. 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社会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 克己复礼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以法治国 ‎4.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 治之经,礼与刑 B. 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5.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6.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 汉代儒家是对先秦儒家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8. 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 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 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 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9.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0.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 封建伦理及道德规范 D. “天人感应”理论 ‎11. 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杀身取义,壮烈殉节。史家分析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 A. 法家思想 B. 程朱理学 C. 王守仁心学 D.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 ‎12. 王阳明说“你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 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 不同阶段术思想的交锋 D. 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13. 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 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A. 挑战权威 B. 否定神性 C. 崇尚理性 D. 倡导民主 ‎|14. 中世纪以来,欧洲学校的教学内容对与神学相关的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高度重视,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学内容则增加历史、道德哲学、自然、物理、地理等学科,尤其是注重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与作品的研究。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 人文主义思潮萌发 C. 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 天主教神学的衰落 ‎15.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 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 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 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16. 卢梭说:“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这反映出卢梭主张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自由平等 D. 主权在民 ‎17. 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8.“人从此认识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为自己有分辨万物的能力而感到骄傲,‎ 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动和谐生活的主人翁。”材料中的“从此”是指(  )‎ A.文艺复兴运动 B.殖民扩张 C.牛顿力学体系 D.达尔文进化论 ‎19.导致下列左图向右图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 教皇 国王 社会力量 贵族 新教运动(路德、加尔文宗派)‎ 教皇 国王 贵族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宗教神学被驱除出社会领域 C.基督教内部的腐败 D.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的矛盾斗争 ‎20.《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这样唱道:“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为我变得更蓝,白云因为我变得柔软……”下面哪位哲学家会比较喜欢这首歌。(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彼特拉克 D.马丁·路德 ‎21.他自称是“知识的接生婆”,他为自由而殉道,他是哲学的化身。下列有关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他的名言有“认识你自己”、“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美德即知识”。‎ C、他的死体现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他第一次在哲学意识上发现了“他我”。‎ ‎22.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23.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自称“郎君领袖,浪子班头”,沉溺于市井勾栏,基本上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元曲创作中。关汉卿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 政府不干预作家的文学创作 B. 元代剧作家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C. 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D. 元曲成为元代文代表 ‎24.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5. 苏轼对下图画作评价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 A. 讲究布局构图 B. 色彩强烈,富有个性 C. 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 D. 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26.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 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 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 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27.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平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世俗文化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 ‎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②《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 ‎③“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④深受大众喜爱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8. 《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 A.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B. 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 ‎29.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A.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儒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30.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 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31. 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 “言必称三代“中”三代”指夏、商、周 B. “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中的“六经”‎ C. 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 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 ‎32.下图为两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 ‎33‎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34.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在此,王阳明 A. 主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B. 关注核心问题是“得”与“失”‎ C. 重申了“理”是万物的本原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内心求理”‎ ‎35.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 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 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 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36(17分). 阅读下面图1和图2及相应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汉图》(宋刘松年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稚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材料二西斯廷《圣母像》,圣母,在基督教里是耶稣的生母,名为玛利亚。在中世纪,欧洲封建教会占统治地位,圣母像中的圣母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阴沉,不可亲近的。16世纪,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则是温柔的,慈爱的,美丽的。在拉斐尔的画中,耶稣在圣母的怀里,圣母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他,无论是孩子还是圣母都洋溢着幸福。年轻的圣母就像带着孩子的民间母亲,充满了母爱。美丽温柔的圣母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因为她怀抱的孩子将拯救世间,同时她的脸上也流露住一种不舍之情,因为她将把心爱的儿子奉献人间,拯救人类。它不仅画出了女性的温柔与秀美,更歌颂了圣母的崇高行动。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汉图》与西斯廷《圣母像》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产生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幅图所刻画神像在内涵上的不同点,分析产生不同的根本因素,与中国比较这种内涵对欧洲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5分)‎ ‎37.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鲁壁: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材料三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材料五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4分)‎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2分)‎ ‎(5)根据材料五,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