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擂鼓台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蓟州区擂鼓台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A ‎【解析】‎ 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这与题干材料中“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及“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相对应,因而该思想家为孟子。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儒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而非“仁政”学说。故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主张为“理学”而非“仁政”学说。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为“心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要弄清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来龙去脉。‎ ‎2.下面是宋朝某些年代国家财税收入统计表 年代 货币收入总额 商税收入 商税所占百分比 北宋宋真宗天禧末(1021年)‎ ‎2635万贯 ‎1204万贯 ‎45.4‎ 北宋宋仁宗皇祐初(1049年)‎ ‎3900万贯 ‎2200万贯 ‎56.4‎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1189年)‎ ‎6530万贯 ‎3690万贯 ‎56.5‎ 由此表可知宋朝 A. 城市职能发生变化 B. 财税结构发生变化 C. 农耕经济走向衰退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宋代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财税结构发生变化,选项B正确;国家财税收入涉及范围是全国,加之宋代草市发达,因此商税收入上升并不能证明城市职能发生变化,选项A排除;商税收入上升的同时,总收入也在上升,因此不能据此认定农耕经济衰退,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代中叶以后,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表格中商税收入增加来判断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国家财税结构变化。‎ ‎3.清政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1876—1879年任职)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他的认识 A. 代表了清朝大臣普遍看法 B. 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相一致 C. 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D. 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治制度是根本,商业在其次,而造船制器更在其次,说明郭嵩焘认为当时学习西方有舍本逐末倾向,这种认识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清政府中绝大多数人依然坚持天朝观念,排除A;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显然与郭嵩焘的观念不同,排除B;郭嵩焘一己之力并不能打破当时的主流观念,排除C。‎ ‎4.‎ 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B. 以反满方案为宗旨 C. 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D. 脱离了中国实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日之革命家……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可知,当时社会变化有限,进而证明辛亥革命在社会改造方面效果有限,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辛亥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宗旨,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导致其革命失败,但并不能据此否定这一阶级的民主革命实践,排除。‎ ‎5.‎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吕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斫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予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 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B. 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 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D. 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答案】A ‎【解析】‎ 中国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故C错误;材料没有和欧美国家对比,故D错误。故选A。‎ ‎6.英国“新消费主义者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他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大众消费主义的出现 B. 社会崇奢现象的盛行 C. 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 D. 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英国各阶层购买商品的范围和消费能力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力提升,因此会出现题干现象,选项C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消费群体不仅仅局限于一般大众,而且涉及社会上层,选项A排除;材料仅仅提及人们消费能力和欲望的上升,无法据此判断当时社会上盛行崇奢风气,排除B;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而非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动,排除D。‎ ‎7.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 世界银行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上海合作组织 D. 欧洲联盟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统计图,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集中爆发于2000-2002年,所以中国在2000-2002年间应该发生了与该组织相关的重大事件。中国于1980年恢复世界银行席位,此后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并未在2001年前后发生重大事件,因此该项不符合。故A项错误。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利弊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因此该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虽成立于2001年6月,但是其只是此前“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顺利过渡,并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因此该项不符合。故C项错误。2000-2002年间中国并未发生与欧盟相关的重大事件。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8.经济区域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版图,欧盟被认为是当今一体化程度最高者,但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这说明 A. 欧盟缺少应对经济困境的能力 B. 欧盟政治一体化滞后于经济一体化 C. 欧盟各成员经济水平存差异 D. 欧洲中央银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具有缺陷 ‎【答案】B ‎【解析】‎ 没有“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说明了政治一体化跟不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即欧盟政治一体化是滞后于经济一体化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债务问题而不涉及货币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20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清朝1912年灭亡,根据“清后二十年历史”,此事件应发生在1892---1912年间,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1894年,根据“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符合“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故D正确。‎ ‎10.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 废止缠足已社会各阶层接受 ‎【答案】B ‎【解析】‎ 民国政府建于1912年,而题干描述的是1904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足会借张之洞、袁世凯等官吏的书籍来劝戒缠足体现出近代移风易俗借助官方权威的特点。故B项正确。仅仅从上海天足会发表多部劝戒缠足的书籍,不能推断出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故C项错误。废止缠足是否为社会各阶层接受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程度限定词是判断的重要依据,如“率先”和“各”往往是文字陷阱,只要仔细审读材料,容易辩误。‎ ‎11.《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答案】A ‎【解析】‎ 这一题需要结合所述时间来考虑,当时是1944年6月,距离德国的失败还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作为美国这样的大国,它已经开始谋划战后的布局了,因为美国通过二战已经将自己的实力发展到了极致,所以战后谋求世界霸权成为既定的目标,所以会借助二战后期去实施这一计划,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2.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答案】(1)措施: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重用儒学家 ‎(2)制度:九品中正制。‎ 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内容: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 原因: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4)启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可知,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在选官方面实行察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重用儒学家。‎ ‎(2)制度:根据材料“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可知,“前期的地方推举制度”指的是九品中正制。‎ 作用:根据材料对察举制的弊端的认识,即“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 容易造成门阀世家”,可以反推出科举制的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内容:根据材料“士大夫们,以‘天道’、‘ 公议’为旗帜……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知,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是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 原因:根据材料“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使得治学与从政相结合,即理学的形成有助于士大夫参政;根据材料“士大夫们以‘天道’、‘ 公议’为旗帜……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可知,宋代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士大夫积极参政的原因之一。‎ ‎(4)启示: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官员的选拔应当注重选贤任能;根据材料三可知,国家治理应当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 ‎1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开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答案】(1)主要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商业的重视。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态势: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 ‎ 动因: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 影响: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 ‎【解析】‎ ‎(1)本题主要依据材料作答。主要原因:依据“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可以推出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企业的兴办;由一些官员“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并结合史实可以推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由“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可以推出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由“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可以推出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本题需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作答。态势:由材料表格可以看出1914-1923年,面粉厂家数量和资本数额都有所增加,这说明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动因: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面粉业的主要创办人或企业代表均为民族资本家,同时结合相关史实可以推知动因为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影响:根据史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这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作答。政策:依据材料中的经济建设方案“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可以推出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效果: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制定经济建设方案,方案侧重重工业并兼顾轻工业发展,同时结合相关数据,可以推知轻重工业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材料数据中,重工业的进口仍然增加,说明国内重工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内其他工业的发展需要,仍然较为落后。‎ ‎14.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 ‎ ‎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 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答案】(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 主要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 ‎ ‎(2)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 消极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基本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并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举措可以推出措施为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第二小问主要意图,根据史实,从布尔什维克党以此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回答。‎ ‎(2)第一小问看法依据材料二“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们所需要的一切”以及“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等内容可以推出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以及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第二小问让步,结合相关史实,从新经济政策中关于对农民的让步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农民私人买卖以及相关史实可以推出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第一小问办法,根据国家对农民购买工业品和出售农产品的原则可以推出办法是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第二小问消极影响,根据史实,国家拿走农民太多东西,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发展落后,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启示,主要通过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效果对比方面作答。根据“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可以得到注重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启示;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中关于农业的政策,可以推出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根据对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根本性认识,可以推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认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