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也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国家授田 B.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 土地私有 D. 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国家授田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拥有强权是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是现象,故D项错误。‎ ‎3.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己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C.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D.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C ‎【解析】‎ ‎“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政府领导兴修水利的职能没有发挥。故答案为C项。作物品种的变化是被迫进行的,并非主动选择的结果,排除A项;“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排除B项;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排除D项。‎ ‎4.南宋前朝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城市建筑规模不大。后因商业发展,城外发展起了南市,“列肆如栉”,鄂州遂成商业重镇。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该现象表明南宋 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督 B. 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 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鄂州从原来的江防重地,到发展起了南市,成为商业重镇,可以看出城市的经济功能在不断增加。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 ‎5.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B. 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 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商人……占良田数百亩……临河造屋一百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人大量买田置地的现象,这是受到传统的“重农抑商”社会观念的影响,大量买田置地使当时商业发展缺少资金等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发展问题,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项“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说法模糊不清,故C项错误;“土地集中”与“经济发展”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得出阻碍与被阻碍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B。‎ ‎6.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商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 A. 汉代 B. 唐代 C. 宋元 D. 明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不同时期的状况问题。依据材料中的“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可知,在当时商业发展出现了区域商人群体,所以应该是明清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 ‎7.轮班匠是明代官府手工业中服劳役工匠。1485年允许轮班匠可以缴银代役,不愿出银的仍旧当班。1562年轮班匠一律改为征银。这一变化 A. 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自由流动 B. 反映了官营手工业普遍衰落 C. 说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以银代役的做法,反映了国家对工匠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有利于增加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工匠,并没有涉及到社会各阶层,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工匠的管理制度有所变化,并不能反映官营手工业普遍衰落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白银在社会的流通情况,故无法得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的结论,故C项错误。‎ ‎8.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 技术垄断成为行业规范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纺织业产品主要进入市场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可以看出技术垄断成为行业规范;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9.近代江苏某书记载:“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从实质上反映了 A. 外国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B. 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可知,外国丝织品大量进入中国,开始改变中国自给自足的局面,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C项正确。外国商品具有竟争优势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B错误。D项,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明显不合史实。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对华经济侵略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0.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A. 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 B. 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 C. 中国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D. 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逐项分析,A项只体现宗教一栏的变化,不全面,排除;B项只体现世俗消息一栏的变化,也不全面,排除;C项只体现科技一栏,也不全面,排除;D项比较全面反映表格的内容,故选D项。‎ ‎11.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 远隔千里的异地价格同时变动,说明消息的传递速度很快,而选项中只有电报能够做到。‎ ‎12.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上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3.8%。这表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 当时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 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知道田赋税收下降,厘金和关税上升,说明自然经济解体和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中不能看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C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题干中提到1885年至1892年,中国田赋税收比例下降,贸易税收和关税收入上升,据此可知中国自然经済正在解体,商品进口增加,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13.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 《辛丑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 《北京条约》签订后 D. 《南京条约》签订后 ‎【答案】B ‎【解析】‎ 依据“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故“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故B正确。‎ ‎14.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 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近代宁波妇女发型受苏沪影响,“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反映当时中国关注日本社会有关,“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可知这时期受辛亥革命推翻满洲统治而提倡兴汉的影响,说明不同时期的发型变化体现了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故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女性发型变化的原因,没有涉及到女性社会地位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女性发型的变化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能够折射出当时社会变化,没有涉及到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女性发型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没有涉及到流行文化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5.下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洋务运动兴起 B. 实业救国思潮 C. 工人阶级诞生 D. 局部抗战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可知,中国正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是受到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与题目时间不符,A错误。工人阶级诞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C错误。局部抗战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点睛】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統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更是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 ‎16.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 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 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 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答案】D ‎【解析】‎ 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本来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而采用西方的公历为“元旦”,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17.“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 B. 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C.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发起人民公社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可知是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由材料“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可知是要让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以及粮食;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将集体土地承包给个人,发挥农民积极性,与材料不符,排除A。土地改革运动主要是将土地从原有地主手中分给农民,与材料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运动属于“左”倾错误,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与材料不符,排除D。‎ ‎18.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列流行语出现于“大跃进”时期的是 A. 义务教育、希望工程 B. 放卫星、超英赶美 C. 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D. 样板戏、上山下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因此符合“大跃进”时期的流行语是放卫星、超英赶美,故B选项正确;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来的,故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渐实施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故C选项错误;样板戏、上山下乡是文革时期的流行语,故D选项错误。‎ ‎19.1984年春天,福建省55位厂长和经理敢为天下先,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轰动全国。厂长和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B.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厂长,经理们“呼吁”的关键信息是“松绑”,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松绑”,正确答案为C。A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题干材料讲的企业不会阻碍农业的发展,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2008年,与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因此,改革开放之后,企业要求国家扩大其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20.以下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A. 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B.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 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及表格中的增长倍数,由此判断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积极作用,故选B。从表格中无法看出现代化的发展,排除A;C错在“髙度繁荣”,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排除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果 ‎21. 19世纪末的对外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开放的对象不同 B. 开放的方式不同 C. 开放的地区不同 D. 开放的前提不同 ‎【答案】D ‎【解析】‎ ‎19世纪末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开放是被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完全独立的国家,是主动开放。两者开放的前提是国家性质不同。‎ ‎22.1984年2月,邓小平写道:“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同年,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A.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B.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C ‎【解析】‎ ‎【详解】1984年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的重大行动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故答案为C项;A项是1988年,排除;B项是1985年开放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1990年,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解题的关键是“1984年”。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对外开放,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 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 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 利益驱动下的西欧积极探索 D. 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欧的对外殖民探索,是建立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的,探险家们为了高额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符合材料的表述,故C项正确。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全球领先,故A项错误。16世纪之后,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海洋航行主要地区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故B项错误。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世纪以来西方航海时代的代表,因为他们是新航路的开拓者,故D项错误。‎ ‎24.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故答案为B项。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不是蔗糖逐渐普及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欧洲人口增长会导致对蔗糖的需求增加,提高蔗糖价格,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掠夺与扩张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据此确定本题答案。‎ ‎25.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涉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到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全球化初具雏形。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性是 A. 竞争的有序性 B. 统治的残暴性 C. 极端的掠夺性 D. 无限的扩张性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地理大发现”、“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 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要求以全世界为其市场,其本质在于扩张,股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竞争的有序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是说明资本主义统治的残暴性,故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的掠夺性也是为扩张性服务的,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6.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欧洲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C. 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D. 武夷茶的质量逐渐下滑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欧洲的商品种类增加,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材料中“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说明商业范围的扩大,故B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武夷茶的质量问题,排除D。‎ ‎27.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A. 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B. 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 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1651年到1854年,英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盛行,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因此选A。BCD项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阶段特征,予以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28.1860年前后,联合王国(英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英国在当时拥有这一能力主要是通过 A. 新航路开辟 B. 殖民掠夺 C. 奴隶贸易 D. 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英国率先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实现工业化。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是工业革命的条件,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29.“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两种新能源”是指 A. 蒸汽和电力 B. 蒸汽和石油 C. 石油和电力 D. 电力和核能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新能源有电和石油,C符合题意;,蒸汽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核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ABD。‎ ‎30.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 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 D. 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每吨钢的成本不断的降低,反映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材料主要说的是垄断的作用,所以排除A;材料未体现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联合是垄断组织形成的手段之一,材料强调的是垄断组织,并不是强调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C错误。‎ ‎【点睛】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因此,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 ‎——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新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基本生产模式:小农经济;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 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发展和土地制度变迁等方面归纳作答。第三小问,由材料“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可见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本题考查建国后的农村经济制度。根据材料“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可概括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根据所学可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方面来分析其意义。‎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时间 英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3%‎ ‎23%‎ ‎1900年 ‎20%‎ ‎17%‎ ‎30%‎ ‎1913年 ‎14%‎ ‎19%‎ ‎36%‎ 材料四: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怎样的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不同?导致这种殖民政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 ‎(2)西班牙、葡萄牙主要是殖民掠夺财富;而材料二此时的英国是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原因:工业革命导致的 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 ‎(3)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545~156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中“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原始积累的角度来说明即可。‎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的时间和图片信息“国际贸易”等可分析出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其殖民政策是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第二小问影响辩证的分析,从灾难和客观进步作用两个角度来说明即可,如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 ‎(3)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三中“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的数据可归纳出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四电灯的推广受阻可归纳出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表格数据可分析出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