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5分,共46小题,共69分。)‎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私田大量开垦 D. 诸侯重视教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出现了争霸和兼并战争,思想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即百家争鸣,符合题意,故选A项。B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重农抑商;C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限制私自开垦私田;D选项说法错误,当时主要以私学为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答案】D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词“无父无君”“尊卑无别”,可知该思想冲击了等级秩序,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同等的爱一切人,爱无差等,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长幼尊卑,故A、B项排除;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与“无父无君”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3.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二程朱熹的理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礼法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4.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 “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C. 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 D. 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是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从题干“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阐述是政教制度和天的对应,故选择D项;A项没有体现,不选;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选。‎ ‎5. 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 穷理格物的认识论 B.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地位及影响 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B.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C.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6.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强调心学“发明本心”,即靠内心的自我反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强调信仰即可得救。可知,两者都重视人格的主体作用,A正确。王阳明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没有促进人们思想解放,B错误。中国没有收到教权的束缚,C错误。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D错误。‎ ‎7.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主张学以致用 C.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D. 抨击腐朽统治 ‎【答案】C ‎【解析】‎ 李贽的话大致意思是:虽然孔子是圣人,但是如果学他就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样,有丑妇之态。所以他的真实意图就是不要把孔子的一切当做标准,因而选C;A 不是李贽的主张,故排除;BD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8.蔡元培称黄宗羲为中国的卢梭,在他看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相当于中国的《人权宣言》,这说法的依据是 A.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 B. 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 C. 提出人民主权,主张平等自由 D. 否定孔子思想,促进民主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蔡元培称黄宗羲为中国的卢梭,在他看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相当于中国的《人权宣言》”说明黄宗羲的思想受到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他提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故本题选择A项。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故B错。提出人民主权,主张平等自由是卢梭的观点,故C错。否定孔子思想,促进民主发展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观点,故D错。‎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相当于中国的《人权宣言》”,找出蕴含的关键信息——人权,进而结合卢梭的思想和黄宗羲的思想进行比较,找出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 ‎9. 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 A. 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 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 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顾炎武,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思想主张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明显不属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ABC。进一步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0.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 反对君主制集权 B. 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 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结合题干“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说明他批判君主专制,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超越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认识,D不符合史实,因此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未在中国产生,产生是在近代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不能主观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点评:正确评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积极:(1)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当时的实际影响是有限的。‎ ‎11.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A ‎【解析】‎ ‎“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优秀传统文化中,常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等特征,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本题契合弘扬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知识层面上考查到了唐诗、文人画、元曲、明清小说等;能力层面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等信息。‎ ‎1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3.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  )‎ A. 山水画 B. 写意画 C. 宗教画 D. 风俗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山水画、写意画、宗教画、风俗画风格的理解。由材料中“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可见这一描述反映出的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属于写意画,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笔墨丹青中国画 ‎14.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答案】D ‎【解析】‎ 主要考查对比分析的能力。分析语篇可知,A说法错误,15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落后;B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应是13世纪的时候达到高峰。所以应选D。‎ ‎15.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 A. 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 B. 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 C. 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 D. 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离骚》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等信息体现了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A正确;屈原生活于诸侯争霸频繁的战国时期,故BC 两项的说法均与此不符;题目中未提及楚国艺术的夸张性,故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 ‎16. 余秋雨说:“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 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 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 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 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强调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在于天文历法和中医中药,主要在于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直接关乎人的生死,可见其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的。所以答案选B。A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C不是题干意思所指;D说法错在“都应该”。‎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17.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技 A. 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 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 C. 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 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一本《农政全书》不能表明明代科学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也不能体现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故BD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明代科技特点 ‎18.西晋文学家傅咸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A. 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 B. 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C. 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D. 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引起了书写领域的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B项正确;A项指的是印刷术,C项指的是指南针,D项指的是火药的发明,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是指造纸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19.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 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答案】B ‎【解析】‎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鼓吹个人主义,忽视道德作用,反对智者运动的人显然担心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对于道德作用,A错误;精神生活的丧失显然不会导致人口的流失,C错误;D夸大了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缺点的影响。‎ ‎20.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源于理性的省思而非外部世界或主观感觉。因此,哲学的使命不是从外部去探究事物的始基,而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也不应像智者那样沉迷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A. 发现自我,追求自由 B. 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 拥有美德,获得知识 D. 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答案】D ‎【解析】‎ ‎“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说明苏格拉底从理性角度指导人们注重用思考的眼光观察世界,D正确;A属于哲学思维;B反抗民主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实知识和美德关系。‎ ‎21.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 直接民主 B. 代议制民主 C. 精英政治 D. 贵族政治 ‎【答案】C ‎【解析】‎ 由苏格拉底所说公民大会组成者是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农民、商人、小商贩,而没有其他阶层的人,这可以反映出他强调的是公民大会主要是由非精英人士构成的,这恰恰说明他渴望的不是这样的民主政治,而应该是与之相反的精英政治,故选C;苏格拉底是反对直接民主和贵族政治的,故排除AD;代议制民主不是这个时代的民主制形式,故排除B。‎ ‎22.古希腊爱奥尼柱式建筑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又被称为女性柱,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如下图)。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 A. 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 B. 反映了希腊女性地位提高 C. 表明了希腊建筑艺术高超 D. 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世俗性 ‎【答案】A ‎【解析】‎ ‎“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等字眼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所以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也就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希腊妇女并不享有民主权力,所以希腊女性地位并不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人文性而非世俗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3.古代雅典某思想家认为,“没有比政治权力分配均等更为荒谬的了,应当作为权力分配主导原则的不是一种算术的(机械的》均等,而是一种几何的(按照公民的才能来划分等级的) 均等。”这一观点旨在 A. 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B. 反对贵族把持政权 C. 鼓励公民理性思考 D. 确立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原则的不是一种算术的(机械的》均等,而是一种几何的”的信息说明鼓励公民不要机械思考,要从理性角度思维,故C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 ‎24.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故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5.乔托(约1266-1337),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下面是他的作品《圣弗朗西斯之死》,画中人物表情与动作各异,有的拿着旗帜,有的站立低头默哀,有的跪着祈祷,有的亲吻圣弗朗西斯的手和脚为他的去世感到难过。这表明乔托 A. 追求平等和民主 B.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 反对教会的统治 D. 擅用浪漫主义手法 ‎【答案】B ‎【解析】‎ 乔托生活年代是文艺复兴时期,《圣弗朗西斯之死》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注重人文主义思想特点,彰显个性,B正确;A和C属于启蒙运动思想主张;文艺复兴时期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不是浪漫主义,D错误。‎ ‎26.‎ 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现象说明 A. 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 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 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 D. 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答案】B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签名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突出,故B正确;A中集体创作不符合史实;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是宗教题材,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主旨。‎ ‎27.黑格尔认为宗教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这表明宗教改革 A. 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 B.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发展 C. 开启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 结束了教会统治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可以看出黑格尔肯定的是宗教改革强调个人信仰自由,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开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潮流,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即“信徒皆为祭司”的观点,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28.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29.有人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最有可能是 A. 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B. 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 伏尔泰与法国贵族 D.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答案】A ‎【解析】‎ 由“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结合所学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可知,这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主张,而与其对话的就应该是罗马教廷的官员,故选A;伽利略是为了宣扬日心说与异端裁判所之间有矛盾和分歧,故B与题意不符;伏尔泰反对的是天主教会,但是法国贵族并没有针对伏尔泰的主张,故C与题意不一致;苏格拉底和雅典大陪审团之间的分歧是关于雅典的言论自由的问题,故D也与题意不符。‎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30.宗教改革中晚期,市民、农民不满已取得的成就,自发冲击天主教会。马丁·路德撰文公开煽动诸侯贵族像打疯狗般地绞杀农民。因此,路德被认为是“出卖市民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和“背叛农民革命的叛徒”。据此可知 A. 路德主张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 B. 宗教改革最终背弃了资产阶级 C. 宗教改革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 D. 路德改变了对世俗统治者态度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农民、市民以暴力手段推进改革,主张温和的改革方式,故A正确;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故BC错误;路德把罗马教廷作为打击对象,无意从根本上触动世俗封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争取他们的支持,因此他对世俗统治者(诸侯贵族)的态度是一贯的,故D 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路德宗教改革的局限性。本题容易错选BC,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只是反对农民、市民以暴力手段推进改革。‎ ‎31.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本质上体现了 A. 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 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C.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 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体现的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由此可知,材料本质上体现了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英王与法官的恩怨,故A项错误;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 ‎32.“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 对神权统治的批判 B. 人性解放 C. 思想自由 D. 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可知启蒙思想家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故D正确;对神权统治的批判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人性解放是文艺复兴所追求的目标,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保护人民的利益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33.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 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 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 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内,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人民服从国家与政府的管理其实只是服从公意而已,国家与政府也只能按照公意来行使自己的权力,故“公意”这个概念的提出就为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的理论提供了基础,C项正确;权力制衡强调立法、行政等权力部门之间的制约与平衡,这与卢梭所说的社会契约论无关,排除A项;卢梭指出每个人都有“天然自由”,公意是人们自愿转让的结果,因此社会契约论与天赋人权说没有冲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个人对公意的服从的本质内涵,而不是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排除D项。所以选C 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根据该题的关键词“公意”可知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为人民主权说的奠定理论基础 ‎34.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B. 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 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D. 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考查春秋战国和文艺复兴的共同点,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百家争鸣出现,文艺复兴时期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典文化弘扬人文主义,抨击宗教神学,故C正确;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必然结果,不是两者共同点,故A错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思想,不是两者共同点,故B错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带来的结果指文艺复兴思想,不是两者共同点,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文艺复兴背景: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垄断;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兴起并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 ‎35.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 ‎36.准确的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下列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莎士比亚在①创作《哈姆雷特》‎ B. 加尔文在②提出“先定论”‎ C. 但丁在③发表《神曲》‎ D. 卢梭在④宣传社会契约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①是法国,②是西班牙,③是意大利,④是德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丁在意大利发表《神曲》,故C正确;莎士比亚在英国创作《哈姆雷特》,不是法国,故A错误;加尔文在瑞士提出“先定论”,不是在西班牙,故B错误;卢梭在法国宣传社会契约论,不是在德国,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文艺复兴主要在意大利,其代表作有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宗教改革有德国马丁路德派、瑞士加尔文派等;启蒙运动的高潮主要在法国,其代表思想有伏尔泰的天赋人权、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 ‎37.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 A.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十八世纪诸人物”实际是指启蒙思想家,本题实际是问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B错在“反对君主政体”,启蒙思想家普遍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一定都反对君主政体,如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C错在这主要是文艺复兴的表现,而且“否定各种宗教仪式”表述绝对化,如伏尔泰批判教权主义但不反对信仰自由;D错在这是自然科学领域,与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无关。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义为核心,因此A符合题意。‎ 点睛:审题时明确题目结构:答题项(答案所指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选项所问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的限制)。然后根据题意对号入座。‎ ‎38.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D. 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规律,从物理学角度否定了上帝的地位,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角度否定了上帝造人说,对上帝的认识也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故B正确;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动了牛顿力学的形成,并未对上帝的认识产生划时代的意义,故A错误;题干问的是一项成就产生了“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不是问牛顿力学本身,故C错误;赫胥黎的人猿同祖学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考查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规律,从物理学角度否定了上帝的地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角度否定了上帝造人说,两者都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39.“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科技成果是( )‎ A.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 C.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答案】D ‎【解析】‎ 到19世纪末,人类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气时代的到来,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有密切联系,故D项正确。相对论提出与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与“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无关,故B项错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这些成就主要是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 ‎40.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A. 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B. 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 C. 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D. 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答案】C ‎【解析】‎ ‎“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说明蒸汽机的发明不单单是英国的因素,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者翻译著作,并不是重视科学技术,A错误;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并不能说明存在缺陷,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的发明,故D项错误。‎ ‎41.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儿·法盖说:“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要从无数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以下与法盖解释相近的作品是 A. 《日出·印象》‎ B. 《百年孤独》‎ C. 《战争与和平》‎ D. 《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作品是现实主义风格,《战争与和平》也是现实主义风格,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格尼尼卡》是立体画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2.“它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下列作品与这段文字材料反映的风格一致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格尔尼卡》‎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体现出反传统的艺术特点,此类作品应该是现代主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故D项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作品,故A项错误;《人间喜剧》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主义美术应运而生。其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 ‎43.《西游记》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无数斗争,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战胜自然、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以下西方文学作品中,与《西游记》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结合选项可知,《寂静的春天》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故A项错误。《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B项正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与材料中浪漫主义不符,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也是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西游记》的文学风格,二是结合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的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4.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A. 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 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 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D. 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人的尊严和不可屈服,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时期所宣扬的自由、天赋人权等理念。故答案为C项。A项明显错误,材料所述不是沉侵在悲剧里,而是战胜悲剧的信念;材料反映的不是人文关怀,而是要认识到自身的强大,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从时间上即可排除。‎ ‎45.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90年代以来其在全球票房的分成高达60﹪以上。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 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答案】C ‎【解析】‎ 根据“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可知,好莱坞电影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无关,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电影在世界影响很大,不能说明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排除。‎ ‎46.1984年,蒙戴尔与里根竞选总统失败后说:“今后谁要想在美国竞选总统,谁就必须注意他自己在电视上的形象,否则将一事无成。”这反映了 A. 影视对政治走向起决定性作用 B. 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科技发展日益影响了政治生活 D. 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谁就必须注意他自己在电视上的形象,否则将一事无成”表明随着科技革命的展开,电视等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对政治选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C符合题意;A夸大了影视的作用;B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涉及电视对总统选举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其比传统媒体的优势,D不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36题14分,37题17分,共31分)‎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产生的相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差异。‎ ‎【答案】(1)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对人性的思考。‎ ‎(2)①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 ‎②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末反封建礼教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其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两者的差异可以从内容和结果上思考。‎ ‎【详解】第(1)题,两者的相同背景:从时间明末和18世纪可知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专制社会有关,其次结合材料“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所学可知两者内容都涉及对人性的思考。‎ 第(2)题,两者的差异由材料“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 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可知两者在形式、内容及结果都不同,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 ‎【点睛】本题考查明末反封建礼教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特别要注意明末反封建礼教和启蒙运动的时间及内容,明末是封建统治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李贽等为代表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没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欧洲的启蒙运动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美三国的历史实践,昭示了迈向民主制度的三种方案。第一种是英国的“贵族+演化”道路,特点是重视自由胜于重视平等。第二种是法国的“专制集权+革命”方式,特点是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第三种是美国的“宪政民主”立国,特点是对平等和自由都给予了均等的重视。‎ ‎——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 ‎“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 ‎——杰斐逊(美国)‎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法、美三国迈向民主制度的三种方案各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托克维尔和杰斐逊观点的异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 ‎【答案】(1)特点:英国重视自由胜于注重平等;法国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美国对平等和自由均等重视。(3分)‎ ‎(2)相同点:认为君主进行渐进性变革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方式;君主的渐进性变革以较小的破坏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反对人民以暴力革命方式进行社会革命。(任意两点即可,4分)‎ 不同点:托克维尔认为人民革命不可能催生自由民族;杰斐逊认为革命是君主缺少进步的调节而导致的。(4分)‎ 原因: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主导的变革实现了英国社会的平稳过渡,并使其发展成为自由民族;而革命则使得专制像恶魔一样缠住法国,导致法国在近百年的专制与共和斗争的动荡后才建立起自由的民主共和国。(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通过阅读材料就可以非常容易概括出英、法、美三国迈向民主制度三种方案各自特点分别是英国重视自由胜于重视平等、法国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美国对平等和自由都给予了均等的重视,本题就是送分的题目,材料中已经描述的非常清晰,只需照抄即可解决这一个问题。本题在材料解析题中属于非常简单的问题。‎ ‎(2)对比材料二的“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和“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就不难发现,托克维尔和杰斐逊都认为主进行渐进性变革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方式,所以也就都反对人民以暴力革命方式进行社会革命。当然利用同样的办法也可以很容易概括出托克维尔和杰斐逊的不同点。至于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主要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和平的过渡,而法国则是连年的革命,反而使法国在近百年的专制与共和斗争的动荡,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的角度来做出合理的解释即可。与第一问相比第二问的难度太大。‎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英、法、美三国迈向民主制度三种方案各自特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托克维尔和杰斐逊观点的异同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