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高考热点第2练:文化自信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高考热点第2练:文化自信作业

第2练 文化自信 ‎  限时:60分钟 总分:98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西大学附中二轮诊断)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  )‎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答案 B 据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而非强调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2.(2019山东济宁三模)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 A.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 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答案 B “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写成“弑君”,子杀父写成“弑父”,杀掉乱臣贼子写作“诛”,体现的是对礼乐制度的倡导,故选B项。题干不是评价历史人物,而是用礼乐制度的标准进行评判,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社会变革的赞赏以及对中央集权的诉求,排除C、D两项。‎ ‎3.(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二)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  )‎ A.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 ‎ B.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 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 ‎ D.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 答案 C 由材料“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扩大评议的范围,重视国人的意见,故选C项。‎ ‎4.(2019福建莆田质检二)《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用以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周易》选取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并将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这些主张(  )‎ A.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 ‎ B.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 C.体现了强烈的迷信色彩 ‎ D.奠定了纲常名教的基础 答案 A 根据材料“《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用以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周易》选取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并将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可知这些主张用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故选A项。这些主张并未脱离人民的社会实践,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主张用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体现的是唯物主义,排除C项。这些主张与纲常名教无关,排除D项。‎ ‎5.(2019安徽芜湖三模)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答案 D 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和“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视历史和教育,故选D项。‎ ‎6.(2019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三)孔子在政治上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如《论语》所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反映出,孔子(  )‎ A.以讲学践行政治理想 B.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 C.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 D.排斥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B 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及其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的行为体现了孔子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故选B项。‎ ‎7.(2019广西南宁一模)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 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 ‎ 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 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 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 答案 D 公羊学派的改变是基于政治的变化,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出公羊学派从儒学经典《春秋》中为汉武帝统治寻找依据,并不是孔子的著作遭到曲解,故A项错误。公羊学派属于儒家学派,“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排除B、C两项。‎ ‎8.(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的“”,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的“口”,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斐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这两种建筑(  )‎ A.隐含了以统一为中心的意识 B.反映了专制至上的设计理念 C.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 D.说明了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设计体现了传统中华文明特色,华盛顿的建筑设计体现了西方文化信仰,故选C项。A、B两项只符合紫禁城的设计理念,排除。这两种建筑设计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而非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排除D项。‎ ‎9.(2019河南郑州调研)《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李斯编写的《仓颉篇》以小篆书写,而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而民间不识。B项正确。‎ ‎10.(2019河南新乡三模)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 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答案 A 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代“三言”中有关于宋代包拯、明代况钟的话本,“三言”对此加以描写一是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包青天”“况青天”的描写来弘扬清正廉洁,以进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三言”属于世俗文学,不属于历史典籍,排除B项。话本小说等世俗文学在当时并非主流文学形式,排除C项。D项中“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 ‎11.(2019湖北武汉调研)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答案 D 由“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得出文化的传播与交通有一定的关系,故选D项。“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不能说明北京是文化重心,排除A项。“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不能说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排除C项。‎ ‎12.(2019四川绵阳诊断三)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 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答案 C 从材料“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可以看出,戏曲艺术魅力巨大,使政府禁令形同虚设,表明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0分)‎ ‎13.(2019福建宁德质检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不外三者,即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其中后两种因素自外族传入,而且是经历数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这造成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代,儒学始开启复兴的机运,但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摘编自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1912年,有人撰文指出:“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在“五四”前后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形成差异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12分)‎ 答案 (1)差异:‎ 唐:多元、开放;宋:单一(或“各派思想主流趋于融合”)、内敛(或“文化精神趋于单纯与收敛”)。‎ 原因:‎ 唐:承袭魏晋南北朝文化;受宗教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宋:儒、佛、道融合产生理学,并逐步确立起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 ‎(2)特点: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冲突加剧,论争逐步深入;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 意义: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新陈代谢。‎ ‎14.(2019广东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童蒙教育即儿童启蒙教育的传统,到近代传统的蒙学教育逐渐被小学教育所取代。‎ 材料一 宋代,我国童蒙教育较快发展。有为皇室子弟设立的贵胄小学和由朝廷设立并管辖的国子监小学和地方庶民小学,更多的是包括族塾、义学、家塾、村塾在内的各种私学。一些官宦世家和富豪之家亦聘请塾师或亲自在自家内教育子弟。“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及“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以培养能够“明人伦”的“圣贤胚璞”。这一时期的童蒙教材,除了综合性童蒙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外,还出现了《性理字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王令的《十七史蒙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介绍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千家诗》等读物。‎ ‎——摘编自张传燧《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公布《小学校令》,强调小学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初等小学校修业期限四年,设置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缝纫课。高等小学校修业期限三年,设置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 ‎——摘编自李华兴《民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童蒙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宋代童蒙教育发展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小学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儿童启蒙教育的看法。(4分)‎ 答案 (1)特点:教育机构众多,教育形式多样(多层次);具有普及性;重视以理学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教育;教育内容丰富合理;出现了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的趋势;著名学者和官员积极参与。‎ 原因:继承前代童蒙教育经验;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科举制的发展;著名学者和官员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理学的发展;印刷术的进步。‎ ‎(2)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改革传统教育体制;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西方教育思想和体制的传入。‎ ‎(3)看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家校互动共育;注重礼仪规范和道德教育;重视儿童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法律和规则来保障儿童教育的发展;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儿童教育先进经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